人来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刻苦

2023-07-16 11:02 佛教故事

文章来源:收集 编辑:慕凌佛缘

布雷兹里特曾说过:假如没有严冬,春天就不会那样舒心宜人。切实其实,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在生活中,许多时刻,我们若不是尝到苦楚,遭受熬煎,就不会有苦尽甘来的甜蜜感到。

有一位哲人问他的三个门徒: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个门徒回答道: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快乐。

第二个门徒回答道: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遭遇苦楚。

第三个门徒回答道:我来到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灾祸,又要享受生活赐赉我的幸福。

这位哲人给前两个门徒打了50分,而给第三个门徒打了100分。为什么呢?

因为前两个门徒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而第三个才答对了人生的价值。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是我们都需要去体验的。太苦了,就要去寻找人生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的本相。仅仅是快乐,总会乐极生悲;仅仅是苦楚,也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是在苦与乐中调出滋味,过一种不苦不乐的生活。

苦楚与快乐是种相对的感到,没有尝过什么叫苦楚的人,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忠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天姿聪颖,博学多才,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点为翰林。但裴休知道,儿子从小就在安逸的情况中长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飞黄腾达,难免基本不牢,是以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伙头做起。

裴文德住在寺院里,天天挑水砍柴。他从小到大,哪干过这种苦活,几世界来,弄得身心疲惫、烦恼重重,只因父命难违,不得不强自隐忍,心里却不甘不愿,经常发些牢骚。

有一天,他好不轻易把水缸挑满,累得全身大汗,放下扁担,占诗两句: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适值从此路过,听到裴文德的牢骚话,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听了不觉一惊。他诗中的汗淋与翰林谐音,颇具才思,但跟无德禅师偈语中显示的巨大气势比拟,如同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小浪花,是那么眇乎小哉。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从此收束身心,安心劳作,勤修心性,受益非浅。

只有聪明人才知道需要吃苦,只有傻瓜才以为轻闲是福。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考验,人的意志需要在吃苦中砥砺,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阅历需要在吃苦中丰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只能从吃苦中收成。所以,聪明人不怕吃苦,主动吃苦,经常吃苦,直到修炼到以苦为乐,他们的人生也在吃苦中绽出绚丽的花朵。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就看我们以如何的心态对待它。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烦恼不要心焦,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想念吧,那快乐的时光就要来到既然我们每小我都还做不到挥手出尘凡,就要在生活中学会歌唱和欢笑。不要一味去苛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运多舛、天意弄人。关键要调剂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发明生活中的美和气。在没有阳光普照的日子里,要学会温暖自己,使自己变得顽强,使自己的心灵充满愿望。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小我来到人世间,假如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享受;而不去遭遇苦楚,那么他不仅享受不到生活赐赉他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还有可能变成吊儿郎当的寄生虫。

现在很多都会里的人生活前提好了,过得舒适了,反而很难快乐起来。究其原因,恰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前提艰苦和物质穷困的苦,才不知现在这种物质知足和前提舒适的甜。

因为,幸福是相对的,所以幸福可以很简单:肚子饿的时刻,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面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时刻,扑上软软的床,就是幸福;哭得悲伤的时刻,旁边有人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也是幸福平常一些很小的事,也能给你带来幸福。

可以说,世间本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感触感染它的心灵。

修行路上你和我:

没有经历风雨就不会见到彩虹,没有品尝过苦楚的滋味,就不会享受到幸福的甜蜜。所以,我们有幸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勇敢地承担起生活带来的灾祸,也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赐赉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更新于:2023-07-16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