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性

2022-05-16 08:45 明心化性
和“开心就好”认识之后,我俩谈的最多的就是人性。我俩都是人,所以会彼此觉知,相互探查,共品人性。

我们会就彼此身上的自私小气,缺乏格局展开攻击。同时又为彼此的慷慨成全、互帮互助而感动惺惺相惜。我对她有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上演,她对我有过强烈控制与攻击,我们深谙人性,却又热衷于试探并操练彼此的人性。不管接的住,接不住,已见招拆招五、六年了。接的住的,我们深刻认识并见证彼此。接不住的,就修炼一段时间,再过招试探。那么人性是什么?

我先查了百科解释: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起伏变化。所谓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己为本的争论。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己,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定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倾向。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

儒家解释:孟子提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荀子提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告子主张人性不分善恶: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西汉学者扬雄主张人性混有善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佛法解释:

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人的。

人,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之境界是也。

俱舍颂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

由上来看,人是欲界之中比较喜欢思虑的一个物种,因此心念繁杂难知。

虽然心念繁杂,但是不外乎心王与心所两大部分。心王是主,心所是从。

心王,乃是能够知道外境的,了别觉知得心。

它包括八大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心所,是依心王而生起的各种心念。

依大乘唯识宗的论说,心所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心所,有二十六种心是恶的,是十一种心是善的,四种心是善恶不定的,还有十种心是不分善恶的。

由此可知,人性是有善恶的。而且搞不好,恶的力量还会大于善。但是,人类通过修行,可以将自己的境界提升,将恶心转为善心,在善恶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的时候,将其定住。

那么怎样修行可以转恶为善呢?当然离不开认识和觉知这一前提。

接下来,我将一一解释。

善心有十一种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恶心有二十六种六种根本恶,也叫六种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跟随六种恶的,有二十中随烦恼,即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大随烦恼有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失念、散乱、掉举、不正知中随烦恼有二种无惭、无愧小随烦恼有十种忿、恨、恼、害、嫉、诳、谄、覆、骄、悭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烦恼不断,经常是摁倒葫芦瓢又起,就是因为这二十六恶心在背后捣鬼。我们以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事实是,当我们没有证悟,不得解脱,心就会被烦恼所敷,永远不得清闲。小随烦恼常常跟着中随烦恼一个一个的生起。而中随烦恼常常周遍于一切不善之心,也就是只要心有不善,必定无惭无愧。大随烦恼遍于一切污染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被无明充满,不学习,不修持,活在迷惑的自以为是里。烦恼如何灭除?烦恼不需要灭除。它生无所生,去无所去。只要智慧现前,念念被慧光照亮,烦恼自然消失。善恶不定心有四种。所谓善恶不定,是因为它可善可恶,无法标记。悔、眠、寻、伺不能用善恶来形容的十种心。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这十种心只要八识在,它们就存在。可以说,是人就有。

总结:由上来看,所谓人性,是善恶混杂的。但是要想转世为人,必定是善大于恶。就像《大日经》所说: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乘义章八末》曰: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多恩义。我们来时,人性以善为主;我们在世时,时善时恶,随心所欲;我们去世时,据善恶之性的起落,被分配不同的去处。所谓修行,不仅要降伏烦恼,更是要超越人性。不论是我们儒家的圣贤文化,还是佛法,其目的都是让我们超越狭隘的人性,达到精神的升华与解脱。但是有人就把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定义为封建思想,认为封建主义禁锢了人性。其实,封建主义想要禁锢的是我们的恶心,从而提升善念。但是,太多人升华不了,历不了劫,就怪罪封建。越是这样的人,越有向恶靠拢的心念。心理学悄然升起,我定义它为无记学。就是这门学科,是非善非恶的。对于向善的人,学会觉知和观照,从而提升自己更加向善的本心。对于受不了大善,接纳不了高道德、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适当给他的心松松绑,再给他的罪恶、怨念,找个出口,寻个慰藉,比如归罪于不幸的童年,来源于原生家庭,先让他心安,再带他提升。这可能就是心理学的最大意义吧。

更新于:2022-05-16 08:4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