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忏悔(二)更究竟的是理忏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祖师他给我们授的是“无相忏悔”,特别教我们在念头上面下功夫。“前念”:刚过去这个念头。“今念”:现在这个念头。“后念”:将生起的这个念头。
“念念不被愚迷染”,首先要忏悔我们愚痴的业障,不能够显发自己的本觉智慧这种业障。愚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最重的就是愚痴,贪里面也有痴,瞋里面也有痴。太虚法师有一个弟子,他要对治贪心,修白骨观,但是修来修去还是难断。后来他的一位弟子就说了,“纵然白骨也风流。”就是说,他这个贪念没有断。为什么?他根本的,贪里面还有一个愚痴。所以你修白骨观,观身不净那些不是最究竟的方法。你能够断愚痴的根,就是断轮回的根本,所以六祖大师开始就跟我们说“念念不被愚迷染”。而且“悉皆忏悔”,这是真心地忏悔,这是破恶力;“永不复起”,以后不会再犯了,这个是防护力。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祖师这个开示里面就包括了忏悔时的四种力量:依止力、破恶力、防护力和对治力。忏悔,不要单单从事相上面来忏。
忏悔有事忏和理忏。
事忏,教我们做一个事相,比方我们拜 “梁皇忏”,拜“水忏”,拜佛,在那里一佛一拜,拜“万佛忏”,这是在事相上面来忏悔。
更究竟的是理忏。认识到我们这个身体是虚幻的,自性本来清净,这是本觉,“本觉本有”,所以可以显发出来。“不觉本无”,我们这个妄想颠倒,这一切的恶业都是客尘,烦恼都是客尘,好像镜子上的灰尘可以擦去,不觉本无,我们可以忏悔清净。
你要认识到凡夫众生总是著相的,所以六祖大师给我们授无相忏悔。凡夫众生总是妄认四大五蕴假合之体为自身相,六尘缘影心为自心相,念念都是愚迷、憍诳、嫉妒,所以造罪业。《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如果著相的时候,就是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如果离相的时候,即是菩提。所谓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所以一定要记得无相,无相就是体证真如本性,无相忏悔。
有一则公案,也是关于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有一次,佛印禅师正在上堂说法的时候,苏轼过来了,但是讲堂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佛印禅师就对苏东坡说:“学士,现在这里面人都坐满了,所以此间无学士坐处。”就是说这里面没有你苏大学士坐的地方了。
苏东坡就知道禅师跟他是打禅宗的机锋。他马上就说:“既然没有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没有地方坐了,我以你的身体来做座位。禅师就说:“那好,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够回答,我这个身体就给你坐。如果你不能回答,对不起,你身上戴的这个玉带要留下来。”
禅师就问他:“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你要坐在哪里?”四大五蕴假合之体本空,那你坐在哪里呢?
苏轼哑口无言,把他那个玉带就留下来,留在金山江天寺永镇山门。事后他作了一首偈子:
其实他还是著相,苏轼执著于这个身体是实有的。
赵州禅师在观音院住的时候,就是现在河北的柏林禅寺,有一次赵王来拜访禅师,禅师他没有出山门去迎接,他是睡在床上。赵王走过来了,禅师还是睡在床上,也没有起身。赵王就以为禅师病了,就过来看望禅师。
禅师说:“赵王,对不起,我们出家人吃素,所以力气不够,加上我年纪又老,所以只能够睡在床上来见你。”
赵王没有生气,而且更加地尊敬赵州禅师,他听了赵州禅师给他说法以后非常欢喜。回去以后,马上就派他手下一位将军送了很多的礼物过来给赵州禅师。很奇怪,赵州禅师听到将军要来的时候,他马上搭上袈裟走出山门去迎接,要迎接这位将军进来。
弟子们不理解了,就问:“师父,怎么回事呢?赵王亲自来的时候,您睡在床上都不起来,就这么跟他见面。但是他手下的将军来的时候,您反而要那么隆重地搭上袈裟,走出山门去迎接这位将军。到底怎么回事呢?”
禅师就说:“你们都不懂,如果是最上等的宾客来,我就用本来面目跟他相见,我就睡在床上。如果是次一等的宾客来,我就起身到客堂来见他。如果再次一等,我就用世俗的礼节去迎接他。所以我亲自到山门口去迎接。”
苏轼听说了赵州禅师的这个公案以后,他就准备去见佛印禅师。事先他写了封信说:“请师父您好像赵州禅师那样,躺在床上来见我好,不要出山门来接我了。”这是禅宗最高的礼节,不接而接。
他满心以为禅师肯定不会出来。哪里知道他一走到金山江天寺,佛印禅师早就搭上袈裟站在山门口来迎接他了。
苏东坡就说:“师父,看样子您的道行还是赶不上赵州禅师,证悟的境界肯定还没有赵州禅师那么高明。为什么呢?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了,您还是免不了世俗的礼节,还是不能免俗,所以可见您赶不上赵州禅师。”
佛印禅师就回了他一首偈子曰:
这是佛印禅师的回答。说赵州禅师他证悟的境界是很高了,但是他当时谦虚还是欠缺一点点。证悟的境界是很高了,但是少谦光,就是不算很谦虚,所以他就“不出山门迎赵王。”
而我佛印自己说自己了,“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你苏轼还是境界很低,就看到外在的相,我到山门口来迎接你了,你就不知道,其实我没有起床,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所以你苏轼只能够看到肉眼所见的这个有形相的禅床,但是你就不知道,我这个禅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的禅床。其实我还是没有起身,我还是躺在我的床上在接你,但是你不懂。
苏轼又输掉。
我们要知道这个无相,你不要执著于相。我希望这么两桩公案对大家能够有一点启发,不会著相。然后大家有机会去六祖寺的时候,不管接与不接,都是最高的礼节了,应该知道这一点。这是我们说要修无相,无相的忏悔,无相的三皈依。
更新于:2022-05-22 23:4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