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一切都不可攀缘执着。”“看的时候,只是看;听的时候,只是听”

2023-09-26 13:57 南传

佛使比丘:

请以最简单的话,说明佛教的讯息是什么?

我们可以用佛陀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可攀缘执着。”

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着,这是佛陀自己所宣说的格言。我们不必浪费时间来搜寻三藏,因为这句简单的话已经够清楚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可以浓缩成这一句简单的话:“一切都不可以执着。”告诉我们攀缘执着就是苦。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说了解了佛陀的整个教法、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能够做到这一点,就等於实践了全部佛法。

一个人为什么守不住行为的规矩,那是因为他有攀缘执着。如果他能够一切都不攀缘执着,放下贪嗔,就必然能够守住行为的规矩。一个人的心之所以会散乱,不能集中,那是因为他有所攀缘执着。一个人之所以缺乏内观的智慧,也是因为他有所攀缘执着。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攀缘执着的时候,同时他也就证得了道、果、涅盘。

佛是绝对不执着的人。法教导不执着的修持及其结果。僧是修持不执着法门的人,有些还在修持当中,有些已经完成了修持。

当有人问佛陀他的整个教法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时,他说:“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着。”

如何修持不攀缘不执着?

如果你遇到外国人问你如何实践佛教的精义时,你在回答时还是要引用佛陀的话。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来回答。佛陀以简单扼要的辞句来说明如何修持。当看到东西时,就只是看。当听到声音时,就只是听。当嗅到香气时,就只是嗅。当尝到味道时,就只是尝。当触摸到东西时,就只是触摸。当心中想起一件事情时,譬如是染污的念头,就只是知道那是染污的念头。

诸位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说法,让我们再说一次。当看到时,就只是看!如果可能的话,在看的当下,只是看;在听的当下,只是听;在嗅的当下,只是嗅;在尝的当下,只是尝;在触的当下,只是触;在想的当下,只是知道在想。这表示不可以加入任何的自我观念。佛陀开示,如果一个人能够如此修行,“我”就不再存在;“我”不存在就是苦的息灭。

“以眼睛看一件东西,只是看。”这需要说明。当外物接触到眼睛时,就要加以观察和认识;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但不要让喜欢或不喜欢的情绪生起。如果你允许喜欢的情绪生起,你就会贪;如果你允许不喜欢的情绪生起,你就要加以摧毁。因此,就有了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我”。一有我,就会产生痛苦和欺诈。如果看到了一件东西,就只允许产生智慧和觉醒。不要让你心中的染污驱使你去攀缘执着。要培养足够的智慧来知道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对的、合适的。如果不需要采取行动,就忽视那个东西。如果要从它得到某种结果,就要以全然的觉醒和智慧前进,不可以产生自我的观念。如此一来,你就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不会有苦产生。这是非常简要的修行原则,而且应该把它视为最殊胜的原则。

佛陀开示:看的时候,只是看;听的时候,只是听;嗅的时候,只是嗅;尝的时候,只是尝;触的时候,只是触。让一切当下停止,智慧就会自动发挥功能。采取正确合适的途径,不要产生“喜欢者”或“憎恨者”,因而跟着喜欢或不喜欢而行动。“我”产生於喜欢或不喜欢,这样子的心混乱不安,不自由,它在作用时毫无智慧可言。

为什么我们不提戒、定、慧、作功德或布施是最能产生成果的修行呢?这些都是有利於修行的条件,却不是法的核心,不是最重要者。我们作功德、布施、守戒、修定、发慧都是为了变成稳定的人。当看的时候,只是看、当听的时候,只是听。达到这个田地,就变成稳定的人,就可以稳定如山、不可动摇、平等不二。虽然形形色色的东西以各种方式、透过各种感官的途径跟我们接触,但“我”还是不会生起。作功德和布施是去我的方法,守戒和修定是控制自我的方法,发慧可以摧毁自我。在这里我们不谈若干不同的事,我们只谈日常生活中最要紧的事。我们的眼睛看到了这个那个,我们的耳朵听到了这个那个,我们的鼻子嗅到了气味,我们的舌头尝到了味道,我们的身体触到了东西,我们的心想到了事情。我们必须好好守卫这些六根,经常注意六根的入口。这一个修行方法涵盖一切法门,是佛法的核心。

更新于:2023-09-26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