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的传说

2024-05-16 10:56 佛学知识

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地步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收婆罗门教的传统教导,进修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娶亲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金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虑。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前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进修禅定。接着他测验考试经由过程严格的苦行发明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由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削减饮食,直到天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6年后,身体瘦削,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明什么真理。乔达摩熟悉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由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说法。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蓬勃,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相关传说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削发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因为从不合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否决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盘陈如等五人崇奉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正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正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傍晚为学生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向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佛陀的这种生活方法,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佛陀传教所走的途径,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泼,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院的传教,就一向获得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盘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殷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据佛典记载,佛陀老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碰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

佛陀终局

公元前485年,佛陀80岁时进入涅槃,寂灭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内)邻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畔的娑罗林中。今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学生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卧像,并把释迦牟尼出生的那天(4月8号)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12月8号)称为“腊八节”。

更新于:4个月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