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2024-06-23 08:34 佛答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
如何修“如幻三昧”?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观空?
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那在变化。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
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的这首偈颂,就是说要了知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
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心不明怎么见性?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
如何扫心地?
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观修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
在世俗生活方面,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虽然烦恼的心念有无数,归纳来说莫过于贪、瞋、痴三种。因三毒而障碍我们成佛,故行者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一切的烦恼皆由贪、瞋、痴所起,而此三毒又从何来?《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执着所产生的。
而自性妄执皆因无明所起,何谓无明?《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为不觉;不觉即是愚痴。以十二因缘中叙述,众生的生死轮回,全因无明所致,故当转“无明”为“明”。又当如何转?
《涅盘经》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故行者当依诸佛教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感应道交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我们在读《华严经》的时候,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一接触,在我们生命当中,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
一个是我们内在一个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的心;一个是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强大的摄受力、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月亮是高高的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那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千江有水,你把这个脸盆准备好了,这个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
在《六祖坛经》付嘱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临终,恐怕弟子们心迷,不能体会祖意,特又叮嘱一个偈语,让大家见性。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如果能依此修行,就像我在目前;如果违背教诲,即使我在世,也无益处。这个偈语是六祖最后的叮嘱。

无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坛经云: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

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

无是无非、无善无恶、

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但空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遇缘则生,妙用无穷无尽,故坛经又云:

善知识!

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

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

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

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文章来源:灵隐寺
更新于:2个月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