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寺庙是精神教育的场所
广东化州南山寺2010年农历十二月念佛七法会
(十六上午仁焕法师开示) 寺庙是精神教育的场所
我出家以后,分有两个阶段。首先我看见一些大德,他们出家以后,建了很多寺庙,我心中非常崇拜,也想在有生之年为佛教做一点事业,建一些道场。
影响我比较深刻的就是倓虚老法师。他本人也是医师,42岁出家。我当年出家也正好42岁。因为我身体不好,出家以后没有去佛学院学习,但是我通过闭关的方式,用几年的时间在关中磨练。后来也接管了几个寺庙,当我把那些寺庙修复到一定程度,又交还给当地人或其他法师管。但是七、八年过去了,原来恢复到什么程度,现在依旧不变。因为他们几乎都是搞经忏的,所以连养活几个出家人都没有能力,更没办法再把寺庙扩建。
到第二个阶段是怎么样呢?我后来终于悟到,达摩祖师进入中国以后,去渡化梁武帝,说梁武帝建那么多的庙没有功德。达摩祖师的修养观念,认为一个国王要强盛一个国家,光建庙没有作用,应该规范信仰,庄严信仰,清净信仰。想兴旺国家,必定以文化来兴旺。梁武帝虽然有信仰,但是光建庙,没有重视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公民就不知道信仰什么、为什么要信,最后就变成婆婆妈妈的迷信。
信仰必定是有根据的信仰,有依据的信仰,有凭据的信仰,有数据的信仰,有证据的信仰。有根据,有依据,有凭据,有数据,有证据,就是叫做文化信仰。
我理解了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以后,我才改变了路子,不需要建庙太多。而且现在的寺庙发展以后,基本上变成家庙、子孙庙,变成私人财产。正因为成为私人财产了,所以又变成商业化的道场。
那寺庙应该做什么呢?寺庙应该是传播释迦牟尼佛的觉悟教育,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教育,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教育。为什么要传播释迦牟尼佛的觉悟、智慧和慈悲呢?因为觉悟、智慧和慈悲是生命的解脱。佛陀的修道是带着解决生老病死苦去修道。当他悟道以后,明白了生老病死苦就是生命的因缘果报。
为什么这三个教育成为生命的解脱呢?如果人有智慧以后,就成为没有障碍的人生。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就没有障碍呢?因为有智慧的人信仰因果,尊重因果。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不报,时候未到”。菩萨怕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哪一件事应该做,哪一件事不该做,做了以后会有什么因缘果报。
下面讲一讲因缘果报的内涵。首先人的生存是自然的,死也是自然的,但是我们往往是违背自然。特别于饮食上,有好的东西就大量吃,吃到睡也睡不好,坐也坐不行,结果就引起肠胃有问题了。如果不好吃就不想吃,没有吃饱,这样也叫做违背自然。
什么叫做自然呢?有好吃的,吃到恰到好处就行了;不好吃的,也要吃到恰到好处就行了。这就叫做顺其自然。
违背自然的事情很多,我们一举一动都在违背自然。所以《地藏经》有一段经文说:“南阎浮众生起心动念都有罪过。”罪过在哪里啊?罪过在违背自然。
违背自然以后,速度快,当天就受到果报了。速度慢,可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受到果报。在当天受到果报,人容易知道原因。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就根本想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了,就专门向医师问“为什么”,所以我经常回答很多同修:“不要问为什么,果报就果报了,还有为什么?”
我认为,寺庙应该成为精神教育的学校。佛陀的智慧、觉悟、慈悲,就是人的精神。婆婆妈妈的信仰就是相信物质而已,不相信精神。不相信精神了,所以就没命了。有觉悟人生,有智慧人生,有慈悲人生,就是生命解脱的人生。
什么样叫做解脱啊?就是没有障碍。活也没有障碍,要走的时候也没有障碍。佛教有一句话,叫做:“来去自由,一切无障碍。”没有障碍叫做解脱,有障碍就叫做不解脱了。
道场走商业化,道场就没有灵魂了。如果你们出家在家都不要灵魂,只要产业,我就放下寺庙。我宁可回归精神,我不愿回归产业。寺庙应该成为佛教教育和佛教慈善同步、佛教修养和服务十方同步、佛教文化和佛教旅游同步的道场。
本来过去的寺庙不主张搞旅游。如果打造佛教文化,吸引人来旅游,可以让没有闻到佛法的人回归到信仰佛教文化,尊重佛教文化。我认为佛教文化是感化人。
这么多年来,我曾经努力搞教育,我的教育是佛陀的觉悟教育、佛陀的智慧教育、佛陀的慈悲教育。由于印光老法师也提倡家庭教育,所以我也以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的道德文化结合起来搞家庭教育。
本来中国的佛教,多少都含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唯有各自提倡的重点不同而已。儒家和道家重在修身,佛教重在修心。因为人的一切行为来自人的思想。人的念头好,行为就好;人的念头坏,行为就坏。修心就是断掉一切不良的念头。心是人的精神,所以寺庙是精神教育的场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