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法师:“尘境非根了”是大乘说么?
南山说《四分》通大乘,还有一个理由,是尘境非根了。
《济源记》:
五、尘境非根晓:如小妄戒释,见闻触知,云:见者,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识即是心,不同有部但云眼见,等如前已述。
故律明色眼识能见,异於《毗昙》根能见也。
今人也说:
识了尘境:在解释单提法中,妄语戒的见闻觉知,说眼识能见等,这与大乘毗昙说法相通。
但这个说法能否成立,是极成问题的!
一、声闻部派的根见、识见说:
首先,声闻部派佛学里,对根见还是识见,并不是定于一尊的。有部的四大论师,也是各持己见:法救持识见说;世友持根见说;妙音持根、识相应之慧见说,譬喻师[1]持和合见说。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三:
或有执眼识见色,如尊者法救;或复有执眼识相应慧见色,如尊者妙音;或复有执和合见色,如譬喻者
若依《婆沙》本意,则从根见说。
稍后的经部师继承譬喻师的思想,认为眼根见只是顺俗而说,如《俱舍》卷二:
经部诸师有作是说:为顺世情假兴言说。眼名能见。识名能了。智者於中不应封著。如世尊说。方域言词不应坚执。世俗名想不应固求。
部派佛教的大众部系统中,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部的本宗都许五根不见、闻色、声等境,许识见非根见,如《异部宗轮论述记》述及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部的本宗同义时就说:根体非净色,如何见色等?故识能了,非根有能。[2]明确都是持识见说。
综上可知,部派佛学中,虽然有部的毗婆沙师持根见说,但有部系统内也还存在其他识见、慧见、和合见的异说。其余经部、大众等部,更是明确针对根见说而抛出识见说等。仅凭律中的识见说便以为此部分通大乘,实在是没有理由的!(只能说,《四分》法藏部,也和大众部等一样,持识见说。)
二、大乘的和合见与根见说:
至于大乘,唯识学派,虽然貌似识见家,而实际却很明确是持和合见的立场。如《杂集论》卷二:
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
答: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
若依不了义说,则唯识师倒是持根见而非识见的。如上所引之《杂集论》:
又由六相,眼于见色中最胜,非识等,是故说眼能见诸色。
何等为六?
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
二、由依处,见依眼故;
三、由无动转,眼常一类故;
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
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
六、由圣教,如经中说:眼能见色故。
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识动转者,当知多种差别生起。
至于中观学派,当然是持和合见或者说见等唯缘生、非根、识等能见。
也就是说,大乘持和合见的立场,不能说是识见家。南山认为识见通大乘,却不知大乘中根本就不许识见!
--------------------------------------------------------------------------------
[1] 经部的先驱。
[2] 《俱舍》卷二:然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宗,说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了。《异部宗轮论》述及大众部等本宗同义时说: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应该正是针对有部的立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