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若找着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缚了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在前面,阿难认为这个攀缘心是自性,这是一个错误。“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第二种根本,就是由无始来,那个不生不灭、本来清净的体。前文曾经讲过“无始”,你说哪一个是开始呢?这开始,追究不出来所以然的,所以就说“无始”,没有一个开始。在没有开始那个时候,就是比那个开始还再以前,那个“开始”还没有来呢!那个时候叫“无始”。菩提、涅槃,在前边都讲过很多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文就叫“觉道”,就是一个觉悟的道理。这有三种:
(一)真性菩提:这就是我们根本就有的那个佛性。
(二)实智菩提:实实在在这个真实的智慧,这也叫菩提。
(三)方便菩提:就是人成了佛之后,方便权巧而教化众生。
这三种菩提,也可以说是一种,也可以说是三种;分之则三,合之则一,就是一个真性菩提。在真性菩提生出来实智菩提,言其这是真实不虚的智慧;又生出来一个方便菩提,言其这是方便权巧的智慧;所以这三而一、一而三。那么菩提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个菩提什么地方也没有来,什么地方也没有去。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都有一份,每一个人都是无欠无余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涅槃”,也是梵语,翻到中文,就叫“不生不灭”。一般的人认为涅槃就是死后,其实涅槃不一定是死后,而是证得一种道理。到那个没有生死的地方上,就叫“涅槃”,不是说佛死了叫涅槃。佛死了,不过是“入了涅槃”,证到涅槃“常、乐、我、净”的理体。所以有一些对佛学没有研究清楚的,就认为“涅槃”就是“死”,这是一种不明白佛理的见解。那么涅槃既然不生不灭,你到涅槃这个境界上,就没有生死,生死就了了。“元”,当“本来”讲。由无始来,这个菩提涅槃,本来它是清净的一个体,也不垢不净,也不增也不减的。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这个本然清净的体,就是你现在那个光明遍照的识精。“汝”,就是说阿难。这个“识”,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八识;是“识精”,识的精,这也就是“菩提涅槃”的一别名。因为在这下一段不能再说“菩提涅槃”了,所以就说“识精元明”。“识精”,就是识的最精妙处;“元明”,它本来是光明遍照的。这说来说去,就是本有的佛性,也就是常住的真心。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在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上,又可以生出来一切诸缘。反而能生出种种缘的本体,你就好像跑路跑远了,而丢失了似的。“诸缘”,就是所有一切的因缘。前边我不是讲阿难和佛的问答越答越远?那么现在这个“诸缘”,是由识精元明里头化现出来的。可是这个能生诸缘的本体,久而久之,你就好像把它丢了似的。丢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丢。好像丢了而没有丢的这个,是什么?就是“识精元明”。所以说,“缘所遗者”,也就是指这个“识精元明”、“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这个东西是你自己家里的珍宝,本来在你自己这儿,可是你不晓得利用它,你不会用它,所以就好像丢了似的。也就好像我们本来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可是藏起来了,这个地方藏得太秘密了,时间久了,自己也忘了,所以也就没有用它;虽然穷困,也不晓得把它拿出来利用。这就好像丢了似的,实际上是没有丢,似失非失,似遗非遗。那么在这个期间,你不晓得用它,所以也就等于没有一样。那你晓得用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妄想、攀缘心。因为你尽用这个攀缘心,就把真心也就忘了;忘了,就好像丢了一样。我们所以不成佛,就因为没有找着自己的真心;若找着自己的真心,就不受生死的束缚了。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因为众生失落本来这种识精元明;实际上没有失,但在众生的份上,它好像失了似的。“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我们众生虽一天到晚都用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自己不知道,不觉悟到。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真心的本体,只用攀缘心,结果就不明不白,好冤枉地堕落到六道轮回里头去了。
虽然这经文说是“遗失”,可是我们这个真心没有丢,众生就以为丢了,根本就不知道了。所以虽然一天到晚都是这个真心来帮助你,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这个真心的表现,而你不知道,就知道用这个妄想心、攀缘心。就是这个妄想心、攀缘心,它的根本也是由真心这儿生出来的。
什么是真心呢?“见、闻、嗅、尝、觉、知”这种的知、这种的性,这就是你真心的表现。有人问:“什么叫佛性啊?”释迦牟尼佛就答复说:“在眼曰见”,在眼睛就叫见性;“在耳曰闻”,在耳朵就叫闻性;“在鼻嗅香”,在鼻子就是嗅香这个知;“在舌尝味”,在舌头就是尝味的这个知;“在手指捉”,我们这个手怎么能拿东西呢?怎么它自自然然就能拿东西呢?“在足运奔”,在足,它就走路,好像你想要走路,这足就往前迈步了。这无形中都是真心的这种表现,不过我们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真心。所以阿难还不明白,现在佛又用种种的比喻来告诉他。
“诸趣”,就是所有的六道轮回里头;诸趣有善趣、恶趣。善趣,就是“三善道”;恶趣,就是“四恶趣”。怎么叫“趣”呢?趣,就是“趋向”,就是向那儿走去。走到什么地方去?走到天上去,走到阿修罗里边去,走到地狱里边去,走到饿鬼里边去,走到畜生里边去,又走到人道里边来。这“枉入诸趣”,就是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这个“枉”字,就是冤枉,好冤枉的!心里还有点不甘愿,就是心里不明不白,就走到那个道里去了;不一定是自己愿意的,可是就堕落到那里边去了。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