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三集)

2024-08-31 14:47 居士人物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昨天我们学习到,俞净意公在四十七岁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遇到了一位张先生来访,这位张先生其实就是灶神化身。谈话之间,张先生把俞净意公的意恶一条一条的都指出来了,当俞先生听到对方连自己意念里的这些恶念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不禁大惊,心里想这个人是不是神明化身?因此心里是又惊又怕,于是趴在地上向张先生顶礼,然后流着眼泪请求张先生救度,改变他这种厄运。

人能够忏悔这就有救,俞净意公他相信天地鬼神、相信因果报应,有这一点真实的信心,改造命运就有条件。所以关键是要懂得、要觉悟,明白为什么命运这么悲惨。悲惨是果,因在哪里?张先生下来的经文里头就为俞先生开示,让他改造命运。我们来看文章: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张先生这里的开示又有鼓励,又有批评。他说『君读书明礼』,俞先生您是一个读书人,读书自然就明白道理,明白做人的礼义。『亦知慕善为乐』,也知道圣贤的教诲,所以心里面有希望作善,有以作善为乐的心。这些都是圣贤人的教诲,古人都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只为功名,不是要做大官、挣大钱,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灵性,成就圣贤。不像现在人,现在人读书志在赚钱,不是志在圣贤。所以,这里讲的读书是读古圣先贤的书,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他就明礼。什么叫礼?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所以圣贤的教诲,无非就教我们认识这三种关系。这关系都处好了,我们就叫做明白人,这就明礼。

慕善为乐,这是告诉我们,修善是因,得乐是果。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一个善人他帮助人,他奉献布施,布施财,他得财富;布施无畏,他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布施法,他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愈布施他就愈富有,三种布施都做,三种果报都具足。所以他愈做愈欢喜,他为善最乐,愈做愈明白,「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做恶事都在因果之内,所以「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愈来愈胡涂,愈来愈苦。俞净意公他懂得这个道理,知道明礼修善,你看他也有善根,他说,『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听到有一桩善人善事,他总是非常的激动,很希望能够效法。见一个善事的时候,他也觉得很受鼓舞,这是他的善根。但是善根很浅,不深,所以他是『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有善根,但是习气业障很重,他那个善根很容易被自己的烦恼习气给盖覆住,刚想要动一个善念,马上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烦恼给盖住,所以他旋过旋忘。旋,就是一会儿,很短的时间,刚刚生起一个念头,马上就忘掉了,善心不能够保持。

他是信根不深。信,信什么?首先要信自己本性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对这一点有怀疑。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句话就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对这一点怀疑,这是最根本的,我们怀疑了,这就信根不深。如果是对这一点坚信不移,相信我本善,我本来是佛,现在虽然有烦恼习气,但是我是可以回归本善的,我是可以把那些烦恼习气去除的,去除之后就回归我的佛性。这信心坚固了,他就能产生力量,他就能够勇猛精进的去改过修善,而恢复自己的本性。

我们学佛的人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这一点信心有没有?如果这一点信心没有,那确实,这个信没有根就没有力,成就就很难。《华严经》里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是说能生功德;假如信心不足,修道也很难成就。俞净意公就是这样,因此他就恒性是以不固,他没有恒心、没有耐心,修善,他能够一时冲动起来,但是很快他善念就消掉了,他没有恒心改造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去除得掉的,如果不是用很大的耐心、恒心,要克服那真是不容易。

怎么克服?怎么样加强我们的信根、维持我们的恒心?这里关键就在于要多听经、多接受圣贤的教诲。每天听经闻法是熏习。如果我们不是用正法来熏习,我们就被烦恼习气给熏习了。所以我们看看,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有多少时间是在闻正法,多少时间是不闻正法?不闻正法,一定是被烦恼习气所覆盖,那我们就晓得,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久还不能成就的原因了。所以,经教得天天讲、天天听,圣贤书要天天读,古人有说,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那是古代,没有那么大的诱惑;现在,你看电视、广播,这些媒体、报章、网络,污染这么严重,一天不读圣贤书就已经面目全非了。

所以俞净意公他也是,学圣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真正的去精进努力,更没有落实。所以他这一生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这一生所说的善言他都懂,《文昌帝君阴骘文》说不定他都能背,甚至以这些善言去教导大众,偶尔也能做点善行,但是真心没有出来。因此都是敷衍浮沉,敷衍人家耳目,做个表面的,没有去做踏实功夫。人家要你做,你就跟随着做,没有发自真诚之心去为善,只是浮沉而已,何尝有一事着实?没有一件善事他是主动的、尽心尽力去把它做圆满,这是他的问题,修行不能够脚踏实地,不老实。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不仅修善不能够尽心尽力,而且每天还在造恶。他这个恶主要是意恶,身口意三业,他的意业,身业他不敢造,怕别人说,他还有一点羞耻之心。但是意恶人家不知道,所以他就不控制,心里面这些不好的妄想、邪念起伏缠绵,不能够控制。他还认为自己,你看我都没有做什么恶,也没有犯过什么大的过失,为什么上天没有给我好报?所以,他每年都祈求灶神爷给他上天奏好事。张先生就直指人心的说,『犹欲责天美报』,你还想祈求老天爷给你降福,你得到好报应,这如『种遍地荆棘』,你这种妄求就好像是在地上种荆棘、野草,你『痴痴然望收嘉禾』,种下野草的种子,怎么可能收到粮食?『岂不谬哉』,哪有这个道理!凡事都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这是自然感应之理,哪有可能种恶因得善报的道理?这跟因果不符合,所以这是荒谬!这是批评俞净意公没有认清自己,对于因果还不甚明了。

下面张先生就为他传授如何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让他知得,凡所有的皆有前因,自己的命运好坏都是自作自受,根本不是老天爷去让你受的,而是你自己造的恶才受这个果报。所以明了这个道理,就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没有用,只会徒增罪恶,应当改过自新,自己改造命运。好,我们来看下文: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这一段张先生给他开示的,就是如何改造命运的方法,非常精彩。改造命运要先从心地上下功夫,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命运它是我们的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境由心造,境由心转,所以我们要转命运、转境界,那就得先转心。心是体,命运境界那是相,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下手。

张先生劝俞净意,『君从今后』,从现在开始,你把那些过失统统改过来,像《了凡四训》里讲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那些恶念统统改刷,今后重新做人。也就是『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些恶念,你看他说了几条,贪,贪念;淫,就是邪淫的念头;客气、妄想,这就是前面张先生为俞净意公指出的他的意恶。前面讲,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这些就是这里讲的贪淫、客气、妄想。这里讲的客气是什么意思?气是习气,客就不是主,换句话说,它本来没有的,它是来做客的,不是主人。主是什么?主是我们的本善,我们本性本善这是主。客是什么?客是「性相近,习相远」那个习气,那就是客,它本来没有。所以客气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看说得多好!本觉,也就是儒家讲的本性本善,这是本来我们都有,每个人都有,一点都不缺,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觉本无,那些烦恼习气、七情五欲、违理情想,那些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本来是没有的,自性上哪有这些东西?所以,既然是没有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把它去除,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是肯定能做到的事情。本来有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肯定可以恢复,我们要有信心。这种信心建立了,我们的信就有根,信根就深了,根深就产生力量,我们有信力,就能够去努力克服烦恼习气。

这些妄想统统是虚妄的。那些想法,譬如说忆往期来念,想过去、想未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一个习气,老是想过去的事情,甚至嘴里面还唠唠叨叨讲个不停,这是忆往,想着过去种种,那还在造业。过去的善恶,人家对得起我的、对不起我的,人家对我有恩,谁跟我有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让我们的心不清净。年轻人他比较喜欢想未来,期来,以后我长大了要做什么做什么,我现在的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计划都排得好好的。能不能做到?那要看因缘。因缘错综复杂,你想这么多没用,当下我们要改恶修善,这是最关键。所以把那些妄想统统放下,杂念统统摒除干净。

你看文殊师利菩萨,佛门里四大菩萨之一,他手上就拿着剑。文殊代表智慧,这把剑是什么?智慧宝剑,用慧剑斩断烦恼丝,我们这些念头一个一个的永远都止不住,现在拿把剑一刀下去就了断了,当下心就清净。这是告诉我们要改过,要克服自己的妄想习气,要发勇猛之心。如果人不改过,不能克服自己妄念,那是什么?因循退缩。所以要发愤、要振作。了凡先生他讲的改过,「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一个小刺在我的肉里面,我觉得很难受,要赶快把它挑开,要这么快速。「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一条毒蛇咬了我的手指,不要等那个毒性跟着血液到我身上,那我就完蛋了,要当机立断把我的手指砍掉,舍一个小指头保我的全身,这么勇猛。这种改过没有改不了的,这就是用智慧才有这么勇猛。

智慧首先源于信根,真正明白、相信事实真相,确实改过,都可以做得到。改过以后,『先具猛力,一切屏除』,就是讲勇猛。改过以后,就能够念头清净,能够『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就得清净心。把那些本无的烦恼习气去除以后,本有的东西就现前,那就是我们的清净圆明妙心。我们这里讲的是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所以我们的念头回归本善,只有善这一边,没有恶这一边,为什么?恶没有了。所以这里的善不是善恶对待的善,而是我们的本善,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的心清净以后,所做的就是善,根本不用去造作。

所以下了切实功夫,我们要脚踏实地,除了改过以外,还要去修善,真正尽心尽力的去行善。所以,『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就『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这是讲我们做善的时候,如果真是善事,我们下定决心做了,就要做到真心行善。什么是善事?善事,你看《了凡四训》里面讲「有真有假,有正有偏」,要分别好,如果不能辨别好,可能做了恶事还以为自己行善。中峰国师为我们开示善恶,标准在哪里?利人就是善,利己的就是恶。所以善和恶,就看我们发心是为别人、为社会、为众生,这就是善;假如还有念头为自己,为自己打算的,那就是恶。为什么?它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结果是什么?增长我执,增长我执只会永远沉沦六道,没有办法出离,所以它是恶。

他讲的对于善事辨别清楚以后,我们要随缘随分的去做,不可以去勉强,若有力量能行的我们就去行,心里就没有压力了。真正决定做,我们也要一直保持下去,让我们的这个善意坚持下去。凡是善事不能够坚持下去的,就是初发心有问题,这里讲的图报、务名,就是为了名利、为了果报,那个心就不真了。很多人做善事,别人不知道的,我就不肯做了;或者是说,这种事情很小或者很难,就不肯做,这些就是有图报、有务名,有分大小难易这些分别心,去计较,所以就很难圆满。我们这里关键是要『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这是心不执着、不分别,这是本来应该做的善事,我就老老实实去做、耐耐心心的去做,不要计较得失、名利和果报。佛门里面讲布施,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这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我在布施的相,没有布施给谁的相,也没有布施什么东西中间物这个相,无为而为,本来应该这么做的就这么做,心里还是保持清净。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很多善事我们未必有能力做到,但是我们既然发心要做,就勤勤恳恳的去做。因缘如果不具足,那是众生没有福报,所以我们想做的善事不能够成就,但是我发的心已经圆满。所以真善是在我们的发心,佛法里面大乘教是论心不论事,看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心发得真切,你这个事情哪怕是做得不圆满,你的善意也圆满;如果我们的心不真切,随随便便,或者因人成事,没有那种至诚心,还夹杂着名利、图报这种心,善意就不能圆满,哪怕是你事情做得是好,但是也不算是圆满的善。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恶人多。所以你要去做善事,别人可能看你很奇怪,吃饱了没事,干这个事?他对你不理解。不仅不理解,甚至他可能会排挤你、会嘲笑你、会讽刺你,更有甚者会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障碍你,不让你的善事成功。你这个时候是不是就退心了?不行,要有忍耐心。忍耐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忍辱,忍辱本来就是忍耐的意思。凡事都能忍耐,修菩萨道关键在于忍,《金刚经》里讲的,一切菩萨得成于忍,忍才能使功德圆满。在中国为什么说忍辱,把辱加上去?这是因为中国的读书人,士人,「士可杀不可辱」,他身命可以给你杀害,但是他不能忍耻辱,很有气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在「忍」后面加上个「辱」,你看耻辱都能忍,那没有什么不能忍的,一切都能忍,是这么来的。忍辱,忍耐心。另外还要有永远心,做善事要始终保持着善意,自始至终保持我的纯净纯善之心,不会因为各种逆缘而退心,这叫做永远心。

最近我们师父上人他得到了一个外国人写的几段话,他是肯特o基思博士,他写的「无论如何」几句格言非常好,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念,体会什么叫忍耐心、永远心。他说,「人们可能不合逻辑,不讲理和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如何,我仍然去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指控你自私和别有动机,无论如何,仍要去做善事;你今天做的善事,明天将会被忘记,无论如何,仍要去做善事;诚实和坦率会使你更容易受伤害,无论如何,仍要诚实和坦率;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在真受你帮助后,却可能会攻击你,无论如何,仍然要乐于帮助人」。所以,这种才是真实的善念,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下面讲,『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自惰就是懈怠、懒惰,放松自己。烦恼习气稍一放松,它就起现行,所以我们学佛,为什么学了那么久还没有成就?我们不仅是这一生学佛,过去生生世世都在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甚至是学了无量劫,还是没有成就,为什么?就是懈怠懒散、放纵自己。所以古人讲,如果能够保持初发心,成佛有余。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心很勇猛、很精进,如果保持这种心,真的三年五载你就能成就。普通人学佛,这是有一句谚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他没有了,佛的观念愈来愈淡漠,这就是自惰。自欺是什么?自欺欺人,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肯改,这就是自欺,这叫自暴自弃。所以这些我们都要警戒,不可以去犯。

『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倘若我们真的像张先生劝勉俞净意的这么做,努力断恶修善,有忍耐心、有永远心,不自惰、不自欺,时间久了,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和效果。久久行之,久久到底有多久?这个时间确实不固定,完全看我们自己修行精进的情况。通常古人的经验都是三年,你看《太上感应篇》里面就讲,「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这是讲,如果我们保持我们的身口意三善,三年下来,每天都修这三善,三年就福报现前,这是讲三年。我们看到很多学佛念佛的同修,他真正放下了,念三年佛他也能成就。你看最近两年前深圳的黄忠昌居士,三十多岁,比我大一点,他发愿三年之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真是老实念佛,万缘放下。结果念了二年零十个月,差一点不到三年,他成就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俞净意公,本篇的这位主人公,他也是用三年成功的,这我们后来就会讲到,三年断恶修善,命运就改造了。当然这是普通的,我们说三年成就。但是,如果你真是勇猛精进,你时间会缩短。

在《了凡四训》里面,你看讲了汉锺离和吕祖之间的一段故事。这两位仙人,当汉锺离给吕祖传授点铁成金的技术的时候,就告诉他,怎么样点金。然后吕祖吕洞宾就问,点了铁变成金以后,这个金子将来还会不会变成铁,会不会恢复变成铁?汉锺离就说,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子又会恢复变成铁的原状。吕洞宾听了以后就说,这样子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吗?他们拿了金子,结果一下变成铁了。所以这个技术我不学。锺离见吕祖这样一种善心,很赞叹,他说修仙要做三千功行,要修三千条善事,但凭你刚才这一句话,你这三千件善事都圆满了。你看真正去做,他发心真切,一念成就。了凡先生他发愿改过,改造命运,他也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但是他用了十几年的功夫,所以发心真切不同,他的效验也不同。了凡先生也一直在不断进步,第一个三千件善事,他发愿以后十年有余才做完;第二个发愿做三千善事,他三年多就做完了;第三次他发愿做一万条善事,他一个动作就完成了。是什么?他做县长的时候,下令减地租,让百姓田租减了近半,这是利益万民,他的善心真切。所以你看看这不同的效验,全在我们的用心。

所以我们也不要问,我什么时候、要等多久才能改造我的命运,这个效验才能够到来?你这么想叫忆往期来念,就是打妄想。老老实实、恳恳切切的去做,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心才纯正。《了凡四训》讲「修身以俟之」,我好好的修我自己,等待命运的改变。「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什么叫修身?把我身上的这些烦恼习气过失统统去除。「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俟就是等待,等待命运的改变,我心不要有等待的念头,连一点期望,那叫做妄想,我统统都要把它放下,都要斩绝掉,让我的心清净,这样命运自自然然就会改变了,而且果报很殊胜。张先生最后开示: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谢。】

这位张先生为俞净意公开示了如何改造命运的方法之后,他就走了,他走之前,你看他说了一句话,透露了他的身分。他说『君家事我,甚见虔洁』,说俞净意公您这家对我的事奉也很虔诚、也很恭敬,心确实是很洁净、很虔诚,没有这种亵渎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正因为你有这种虔敬之心,所以才感得灶神化身来救度你。灶神的救度,也就是给他的劝勉、给他的教育,这个就是神灵对我们的保佑。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也是一样的,他不是说怎么样降福给我们,他的降福就是给我们教诲,我们明白了、觉悟了,依教奉行,我们自然就得福,这叫做保佑,这叫做加持。所以这没有迷信,这点当然也是我们真诚心的感应。所以俞净意公有这种对天地鬼神的真诚心,他就有这种感应。

所以灶神说『特以此意报之』,我把刚才讲的这些话告诉你,就是为了让你觉悟,从今以后真的断恶修善。『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要赶紧的改造自我,要勉力去操持,要下功夫,要咬牙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这样子才有可能挽回天意。本来天意是什么?这是给你降祸,你自己造恶,意恶太多,所以是天罚日甚。现在幸亏你还有这么一点对神明的恭敬心,所以我来通报你一下,你就赶紧回头,否则,不肯回头将来悔之晚矣!你看殷切的嘱咐,这是灶神的慈悲。说完,张先生『言毕即进公内室』,就马上站起来,他不是往外头走,他往俞净意公家里头厨房那个方向走,到了厨房里面。俞净意公『即起随之』,马上就赶紧起来跟着走,看他进去干什么?结果张先生到了『灶下』,到了厨房灶台底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俞净意公才恍然大悟,这位张先生他原来就是灶神,灶神示现的。

所以,『因焚香叩谢』,马上他就点燃香,在灶神牌位前叩头谢恩。他彻底明白了、他觉悟了,觉悟什么?原来命运完全是自作自受,现在真心改过,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改造命运必须要从心地开始下手,清净自己的意念,然后才能转境界。这里就把张先生对俞净意公的劝勉我们学习圆满了,底下我们还要学习看看俞净意公是怎样依教奉行、改心作善、改造命运的。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接着来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第三个部分,看看俞净意公接受灶神的劝勉以后,如何来改造命运的。这一段是他改心作善,请看文字: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这大年三十晚上,遇到了灶神爷给他这一番开示,让他震醒了。他觉悟了,然后就落实到行动。第二天一早,就是『元旦』,大年初一,他『拜祷天地』,向天地跪拜祈祷,誓改前非,发誓把过去的那些恶念统统改正过来,不但是改恶,而且要『实行善事』。第一个举动,他就是把自己的号改过来,『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所以俞净意公这个号,是从四十七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开始改的。「净意」这个名号,是提醒自己的意思,提醒什么?要意念纯净,过去意恶太多,现在要把这些恶念统统去除,让我的意变得真诚清净起来,这是净意的意思。

所以我们的名字,你看都有提醒的作用,名字是不能乱起的,父母给孩子起名,都是寄托着父母的希望。所以你看,我叫锺茂森,茂盛的茂,森林的森,这是我父母的希望,希望我做栋梁之材。所以听到人家叫我茂森,马上想到父母的愿望,不可以自堕,不可以自欺。所以他是这个号,『志誓除诸妄也』,这个志就是纪念的意思,把自己的名号改了,这是做为纪念,纪念自己什么?发过的誓愿,要把自己意念里的妄想、杂念统统去除干净,你看他是真想改过。《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有过不怕,能改这就是难能可贵;如果不肯改过,还要掩饰自己,文过饰非,那增一辜,这是过上又加过。所以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看看俞净意公他是怎么样子来落实,努力改过修善: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改过确实是不容易,自己的烦恼习气是多生多劫累积而来,现在要改确实要花一番勉力操持的功夫。俞净意公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真的发现自己『杂念纷乘』,妄想、恶念确实还是很多。你想改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过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念头仍然固结在胸中。『非疑则惰』,他总是有疑虑,疑什么?还是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改过。《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吗?我怎么还改不过来?我到底有没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我能不能成佛?你看我们学佛的人也有很多这种疑惑。我能往生吗?阿弥陀佛会来接我吗?疑虑很多。有了疑虑,疑自己、疑神明、疑佛菩萨,这个信根就动摇。

你看他对自己怀疑,对灶神所说的可能也怀疑,到底他说的靠不靠得住?这个信根一动摇,他就会产生惰性,改过就不能努力,所以因循苟且,就容易纵容自己,因此『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刚开始改过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在天地鬼神面前发了誓,可是发完之后,又忘掉了、又堕落了、又造恶了,这是很不容易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退心,他仍然谨记着灶神给他讲的话,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他记住灶神的这句话,所以发现自己习气这么严重,更发大的誓言。

所以,他在家堂里供着观世音菩萨的像,在这个像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这是非常真诚。你看叩头等于是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痛,痛了之后才能记得住,才能不忘自己的誓愿。他发什么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希望自己永远保持纯净纯善的念头,不要让这些恶念习气污染。恶念一起来的时候,要马上把它压下去,让自己的善念真纯。善念真纯了,善力就精进了,才能够精进的去修善。『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假如我自己还放纵、还懒散,还不肯认真的去断恶修善,将来永堕地狱,发这种狠的誓愿。他发这个誓有没有过分?其实我们想想也并不是过分,如果我们这些恶念,现在清醒的时候明白了圣教,还不能够把它改正过来,将来一轮回迷了,一迷,又遇不到佛法,遇不到正法,那是迷上加迷,又更恶劣的去造罪业,真的最后是永堕地狱。所以真正明白事实真相,要发起畏惧之心,发起勇猛之心,改过修善,效仿俞净意先生这样,没有改不过来的过失。所以我们很多的同修总觉得自己业障很重,烦恼习气克服不了,那不能退心,要更加勇猛精进。要知道烦恼习气重,改不过来,这是初行的阶段。

袁了凡先生也是如此,我们看《四训》里面他说,他在云谷禅师那里受教以后,发愿改过,也是改号,称自己叫「了凡」。但是刚开始做,也是「行义未纯,检身多误」,发现自己还是很多的习气毛病,很多的错误。他说「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所以一天到晚下来,发现还是恶多善小。这是初行的时候必然遇到的情况,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够退心。

俞净意公他没有退心,没有退心,他就能成就。除了发这个誓愿以外,每日清晨,他都虔诚的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一百句圣号以帮助自己,『以祈阴相』。确实改过靠自己的力量是非常难,要祈求佛菩萨加持,祈求佛菩萨最关键的是用虔诚恭敬之心。所以你看他发这种真纯的善愿,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得不多,才一天念一百句。我们的很多同修一天念一万、二万,甚至十万,可是效果怎么样?好像不如俞净意公这个效果好,业障、烦恼、习气好像很难克服。为什么?这是因为缺乏了俞净意公这种虔诚恭敬之心,真心不够,诚心不够。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俞净意公的诚敬是十分的,我们才一分,当然得到的利益就不如他。这是俞净意公开始改过的时候遇到的这种状况,有这种状况不怕,常常想起灶神的教诲,所以他能够不退心。我们想想,我们在学佛修道的路上希望不退心,也要常常听圣贤教诲,学习圣教,经教不能一天不学习,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好,请看下文: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俞净意公发了愿以后,他真干。从哪里开始做?『一言一动、一念一时』,都谨慎小心,这是佛门讲的常起觉照的功夫,儒家讲的格物致知的功夫,跟自己的物欲格斗,致知就是提起觉照。他的一言一动、一念一时,哪怕起一个念头,是时时刻刻都好像鬼神在旁边鉴察。这也是事实,鬼神就是现代人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他们空间里的这些生命能看得到我们,他们看到我们干坏事,可能会惩罚我们。所以真正了解这个情况,就『不敢欺肆』,常取畏惧之心,欺就是自欺欺人,肆就是放肆,就不敢这么做了,这功夫就渐渐得力。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这是对人对物都有好处的,包括一切众生,人就是人道的众生,物可以说泛指九法界一切众生。凡是这些有利众生的事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不管这个事情大小我都干,不管我自己是在忙着的时候,还是有时间清闲的时候,总之,事情要该做的时候就去做。『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善事,人家可能不知道我在干善事,但是我还是要去做;这个力量有时候不一定能够成就这件善事,但是我也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去干。这是只问事情应不应当做,而不问自己做这个事情人家知不知道、力量能不能达到,这是真心行善。

很多善事确实并不是我们能力可以能够保证做得好的,譬如说我们学讲经。学讲经这桩事情,我们师父以前在李师公(李炳南老先生)会下学习的时候,李师公就跟师父讲,他说真正经要讲得好,要通达世法,又要通达佛法。世法佛法都通达,我们想想这一生不可能,不要说其它的东西,就是世法里的一部《四库全书》,就让你读一辈子你都读不完,怎么能通达?还有佛法《大藏经》。那是不是弘法利生没有指望,我们就不要做了?不是,这个事情应该做的,我们不要管力之继不继,还是要做。因为如果我们不做,这世间没有人做;如果有人做,我们赶紧就高高兴兴合掌给他念佛,有菩萨出世了,我们就不用做了。现在发心的人太少了,弘法的人才太少了,所以佛法这么衰。

佛法的兴盛要靠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怎么样学讲经学得好?李师公就告诉师父要「至诚感通」,我们智慧能力没有办法通达世出世法,但是用至诚之心求佛力加持可以感通的。师父他曾经送我一个印章,就是「至诚感通」四个字。我自己也是希望发愿向师父学习,这一生能力虽然很薄弱,但是希望用至诚心来求佛力加持,是可以学出来的。这就是不管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仍然欢欢喜喜的去做,以欢喜心去修善业。弘法利生是善,是大善,可以挽救世道人心,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帮助众生消灾免难,这是大善。

如果做好事修善遇到了很多障碍,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师父曾经跟我讲过两次,他说:以前李老师都跟我讲,你要是讲经讲得不好,那就无所谓,最多别人嘲笑你,说你几句,我们还是能忍受的。你讲经讲得好,最后就走投无路,为什么?现代人嫉妒障碍太厉害。你看到这样是不是就退心?不行,要『委曲成就而后止』。好事多磨,特别在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真的叫法弱魔强,你要弘扬正法,魔都来了,你看我们师父这一生风风雨雨经历过多少磨难?真的是委曲成就而后止。

灶神开示俞净意公说,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我们师父做到了,他能成就。还要『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俞净意公他努力的去修善,随缘修善。这里随缘,是一有缘分他就去做,没有缘分,他心保持清净,他不会去攀缘。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用最适当、最便宜的方法来修善。广植阴功,什么叫阴功?阴功也叫阴德,阴德就是人家不知道你做的善事,那就是阴德,那就是阴功;人家知道你在做善事,那叫阳善,阳善享世名,人家都夸你,你是个慈善家,你是个好人,人家这么一赞叹,你的福报现前,马上享了,后福就少了。人家如果不知道我在修善事,那个后福才大,甚至有时候你在修善的时候,别人还毁谤你、批评你,还更福上再加福。所以俞净意公这里广植阴功,他修的阴德、福报修得厚。下面: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前面讲的俞净意公断恶修善是自行,自己修行;下面这里讲的是化他,教化别人。自行化他,这是把善扩展,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用什么来化他?用教育,自己做到了,然后教化别人。教育这里讲了五个方面。『敦伦』,敦伦是什么?就是敦睦伦常。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讲「五伦」,五种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这是人在一生当中必定面对的五种关系;在这五种关系里面,要守自己的义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十义」,五伦十义。十义是什么?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是伦理教育。印光大师在当年(民国初年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当时大声疾呼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在伦理道德上做好,做世间人的好榜样,这是伦理教育。

『勤学、守谦、忍辱』,这就是道德。勤学学什么?学习圣道、圣贤的教育。特别是现今这个社会,传统的文化教育面临着断层的危机,有志之士要发心去传承古圣先贤的命脉,这就要勤学,学最关键是落实到自己生活的实处。从哪学起?在儒释道三个根那里要扎好,儒家《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家的根。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守谦,这是谦虚恭敬的心态,要忍辱,这些都是道德。

下面讲的因果,因果报应。你看这教学里面的三个内容,伦理、道德、因果,这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的定律。把这三种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逢人化导,惟日不足』,见到人就去随缘的开示,所以教学不一定说要在讲堂里面。讲堂里当然是教学。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有缘的人,你就跟他讲,一有机会就启发他,就导向他走向圣贤之道。有时候可能是在座谈里面喝咖啡,甚至跟朋友的这些Party,有机会的时候,逢人化导,惟日不足。这是修善积德,每天都干,心里没有满足,绝对不会得少为足,骄傲自满。你看我都做得不错了,不能有这个念头,永远去做,每天去做。俞净意公是真干。下文: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是他除了自己改恶修善,他还每月到月底这天,『晦日』就是月底这天,把这个月里所做的、所说的,统统都写到疏文里面,像过去一样给灶神去祷告。这是自我督促,这个月里面,如果是做了亏心事、作了恶,到月底就不好意思写了;如果一个月里不努力的修善,到月终的时候也没什么东西可写。所以为了向灶神爷禀报,灶神爷以前亲自来家里面访问,劝勉我,我得要报恩,于是为了对得起灶神,都要努力的断恶修善。这样日复一日的去干,『持之既熟』,做这些断恶修善的功夫,在意念上下功夫,功夫熟了,就得力了。一开始要勉强而行之,慢慢就习惯了,就自然了,这功夫就能够得力。得力的现象是什么?俞净意公这里面讲了一句,讲得很好。他说『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他是身体、语言、意念不动则已,这一动万善相随,所以行为纯善,身口意所造作的都是善。静则一念不起,这个心在不动的时候保持纯净,一念不起,就是意念真诚到极处,所以妄念不生,这是心地纯净。你看,纯净纯善俞净意公做到了,怎么做?就是每日做反省克念的功夫,做闲邪存诚的功夫,防止邪恶,使意念真诚。我们发心学道、学佛,应该效仿俞净意公在意念上去下功夫,久而久之也能达到他的这种境界,这个境界不难,你看他做了多久?三年就能成就。成就了这种境界,自然命运就改造了,那是彻底的改造。

我们看下文,这是第四个部分「善果速至」,他的命运真的彻底改造过来了。修积善因,现生就得善报。而且这个善果什么时候来?很快就来了,三年就到了。请看下文: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戍会试。张江陵为首辅。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你看三年断恶修善,这三年是千日之功,果报就马上现前了。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因为他断恶修善的功夫是真诚的,他能够精进努力,所以三年得以成就。他三年之后五十岁,四十七岁这年遇到灶神,到今年五十岁,是明朝『万历二年』。这一年『甲戍会试』,甲戍年这一年参加考试的时候,『张江陵为首辅』,张江陵是当时明朝的宰相,首辅就是宰相。江陵不是他的名字,是他的家乡,就在现在的湖北省,张江陵叫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代贤能的宰相。因为他有这样一种功业,所以世人都不直称他的名字,用他故乡的名字来做为他的名字,称他叫张江陵,这是对他的恭敬,非常的恭敬,这是对一代伟人的尊称。你看近代清朝李鸿章,人家也称他叫李合肥,因为他是安徽省合肥市人,这也是对他的恭敬。在佛门里面也有同类的称呼,像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大家称为天台大师,为什么?因为智者大师一生多数时间都在天台山,把他称为天台大师。称唐朝窥基大师为慈恩大师,这是称呼他所在的寺院慈恩寺,以这个寺名做为他的名字。这古人很普遍的。

这位张宰相在那年考完试以后,『辍闱后』,辍就是完成,闱就是指考场。就是说考试完毕了,张宰相就想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老师,就在自己的同乡里面去找,希望找到一位私塾先生,找个老师,都是希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交口荐公』,大家一致推荐俞净意公,说他的道德学问很不错,这是这三年里面大家看到,他真正是断恶修善。所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发心真干,大家真的敬佩你,于是就为张宰相推荐俞净意公做他儿子的老师。『遂聘赴京师』,所以张宰相就把他全家都请到京师来,就是京城,在北京。『公』就是俞净意公,带着他的家眷一起上路。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张宰相看见俞净意公果然如众人所说的道德品行都很好,所以就让他到国子监去上学。国子监是古代的大学,过去明朝的时候,北方,在北京有一家,南方,在南京有一家,这两家是国立的大学。『万历四年丙子』,又过了两年,他五十二岁,丙子年,俞净意公『附京乡试』,就在京城去考试,考什么?考举人。附,就是因为俞净意公不是北京人,所以就附在京师那里来考试。『遂登科』,他考上举人了,『次年』,就是到了他五十三岁这年,他中了进士。你看看,原来他从十八岁考上秀才,一直到四十七岁,三十年都没有考上举人。自从他发心断恶修善,三年,加上这个两年,共五年,五年就已经考上举人,六年上了进士,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他的功名现前了。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请看下文:

【一日谒内监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问其籍。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这一段,讲的是他一个更不可思议的感应。这是有一天,俞净意公在京都的时候去拜访一位太监杨公公,这位杨公公因为他自己没有儿女,他在四方收养了五个儿子,就命这五个儿子出来拜见俞先生。俞先生当时已经考上了进士,这也很有身分了,杨公公对他特别礼遇。这五个儿子(就是义子),都是他『觅诸四方』,在四处收养来的。『为己嗣以娱老者』,做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到晚年老有所养。古人讲「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这句话古代人适用。现代人我们想想看,养了儿子真能够防老吗?看见很多儿子女儿不孝顺,所以现在养儿并不一定防老,现在很多老年人只能到老人院去,儿女都没办法照顾。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古代的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有这个孝心,所以人养儿真能防老。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了,不但是子嗣,嗣是什么?将来我死了以后,还有接替的人来祭祀,香火不断。现代人谁会祭祖?不仅是不祭祖,哪怕是老人在的时候他都不养了。这是什么?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养了儿子,儿子都不能接继我的祭祀,不能够养活我,这不等于没有儿子?这是怪谁?还是怪我们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去进行推广。所以真正要做到大孝,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孝道的文化发扬光大。这才能够对得起老祖宗,对得起天下所有的父母。

又说回来,这位杨公公他这五个儿子(义子)都出来见到俞先生,其中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十六岁,俞先生看了之后,怎么他这么面熟?又问他的家乡、祖籍在哪里,他说是在江西,『江右』就是江南的意思,江西这边就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个小孩说,小的时候因为『误入粮船』,走丢了,所以没有办法回家。但是『犹依稀记姓氏闾里』,还依稀记得家里自己本姓姓什么,本姓姓俞,还记得家乡的一些情况。这一说起来,『公甚讶之』,俞净意公很惊讶,然后马上让这个小孩把自己的左脚鞋脱掉,看看脚底『双痣宛然』,两颗很清晰的痣。我们文章前面曾经说到,俞净意公丢掉的这个儿子,他的足板底下有两个痣,所以原来正是过去走散的这个孩子。你看,七、八年以后竟然遇到了,他是八岁走丢的,今年十六岁,八年。『公大呼曰,是我儿也!』俞净意公看了非常惊喜,大声的叫:你就是我的儿子!『杨亦惊愕』,杨公公也非常的吃惊,也很难得,古人都很讲忠义、很讲孝道,看见父子重逢,绝对不会障碍,让他们重新团聚。

所以『即送其子,随公还寓』,让他的这个儿子跟着俞净意公回到他住的地方,俞净意公就带着自己失散八年的儿子回来。他回来是『奔告夫人』,奔是飞奔,就是心里很激动,回来告诉自己的夫人。夫人眼睛是瞎的,看不到,听说自己的儿子回来了,这是又惊又喜。『夫人抚子大恸』,抱着自己的儿子眼泪都流下来了,很伤心,但是又很惊喜、很高兴。结果哭出来,『血泪迸流』,眼睛里都流下了血泪,这是激动,生理的反应。『子亦啼』,这个孩子见到自己的母亲,失散多年了,也很惊喜;看到母亲竟然双目失明,所以他也很悲痛,他也哭了,抱着自己母亲的脸,就用自己的舌头舔他母亲的眼睛,所以这个儿子很孝顺。『其母双目复明』,就在这个时候他母亲奇迹出现了,两只眼睛忽然能看到东西了。

这个事情好像很神。其实,我们问一问现在很多人眼睛瞎了,你找一个人拿舌头去舔舔他的眼睛,能不能让他双目复明?不行。我们问,是不是俞净意公他儿子口水比较特殊,能够治眼睛的病?其实不是。你看现在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证明水实验的道理,我们就晓得了,他这个水实验说明什么?人的心能够改变水结晶的结构,美好的心能够让水结晶变得美好。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当这个儿子这么孝顺,以这样一种殷切的心,用他的口水舔他母亲的双眼,你说他这个口水结晶有多好!江本胜他给我们做的实验,显示了两个图,给大家看看。如果是用恶念,「恶心」、「讨厌」,甚至是「我要杀你」,这些恶念加到水上,水的结晶就很难看;如果是用爱心、用感恩心对这个水,水的结晶就很美。我们可想而之,这个孩子当时的口水结晶一定是最美的,为什么?这是因为孝心的感应,所以这个水能治病,让她眼睛双目复明。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不是迷信,这叫境由心转。

『公悲喜交集』,俞净意公是又悲又喜,他就看破了。看见,真的一个人的福报,哪怕做大官,也并不一定得到幸福快乐。我真正这么样子,为善最乐。所以他不愿为官,就辞别了张江陵(张宰相),回到了自己家乡。『张高其义』,张宰相对他的这种德行、这种高洁非常赞叹,给他厚礼,让他回家了。最后一段: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这是俞净意公回到家乡更努力的去修善,他明白善有善报的道理。他的儿子,就仅存一个儿子,娶了媳妇,连生七子,而且家里多数都是爱好读书,书香门第,都很有出息。俞净意公把他自己遇到灶神的点化而改造命运这个事情,给他的子孙做为家训,也传出来利益社会了。俞先生『身享康寿』,他健康长寿,到了八十八岁才往生。人们都看到他的这种果报,都认为这是善有善报,能够挽回天意。这里就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全部学习圆满了,最后结语是希望大家真正明了「天道无亲,惟与善人」的道理,改过修善,就能达到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在讲解过程中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德们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更新于:19天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