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

2024-09-07 11:40 居士人物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庚六、安立所学2 辛一、征

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

辛二、释2 壬一、标中道行2 癸一、出学处

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依世俗、胜义谛道理所说了义可依经典勤修学时,名为如理正勤修学。

癸二、释得名

如是如理勤修学时,名正修行中道胜行。

于依世俗谛道理等者:谓声闻乘相应经典,说我、说法及说作用,名依世俗谛道理。说我者,谓说有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人天、男女、佛友、法友,如是等。说法者,谓说色、受,如是等。说作用者,谓说能见、能闻、能生、能灭,如是等。唯宣说此,不更显示诸法无我及无作用甚深相应道理,是故声闻乘相应经典,名不了义。大乘不尔,为欲随顺胜义谛故,亦复宣说诸世俗谛,然非究竟,是故大乘相应经典具依二谛,名为了义。由是菩萨,于此经典名是可依,于声闻乘名非所依。然非不应听闻受持、精勤修学,由是因缘,此说于彼已作依持、已作善巧。此未了义有上有容,无上无容唯真了义,如前已说。(陵本七十六卷十八页5852)由是发趣修习大乘真了义者,名为超度。

所以者何?由此正法贯穿十三中道行故。

壬二、随标列释2 癸一、列

一者、贯穿补特伽罗空性;二者、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三者、贯穿法空性;四者、贯穿法无我性;五者、贯穿增益边;六者、贯穿损减边;七者、贯穿法现观;八者、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九者、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十者、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十一者、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十二者、贯穿到边际空性;十三者、贯穿即彼威德。

癸二、释13 子一、贯穿补特伽罗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空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不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不可得者,谓于三种事。一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别事;三者、彼受用事,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实我都不可得。

谓于三种事等者:五有取蕴,名有情事。六十二诸有情众,名彼差别事。如本地分意地中说。(陵本二卷十八页169)内外诸处,名彼受用事。

子二、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

丑二、标

谓由唯一相,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三事,愚夫所遍计缘生诸法中,常住实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计我异相性道理可得。

子三、贯穿法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空性?

丑二、标

谓唯由一相,不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不可得者,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愚夫遍计所执言说自性都不可得。

即于彼事所取无常性者:常非有故,说名无常,是此中义。

子四、贯穿法无我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无我性?

丑二、标

谓唯由一相,可得所显故。

丑三、释3 寅一、道理可得

此中可得者,谓即于彼事道理可得,圣智所行。

寅二、内证可得

又即于彼自内所证,不可以言为他宣说。

寅三、言说异相可得3 卯一、标

彼由六相,于诸凡愚遍计所执言说自性、异相可得。

卯二、征

何等六相?

卯三、列

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

子五、贯穿增益边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增益边?

丑二、标

谓由二种相。

丑三、列

一者、差别增益所显故;二者、自性增益所显故。

丑四、释2 寅一、差别增益2 卯一、辨相4 辰一、征

何等名为差别增益?

辰二、标

谓由后后展转八相。

辰三、列8 巳一、执常

一者、即于彼事执常增益。

巳二、执无常

二者、执无常增益。

巳三、执我

三者、执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我增益。

巳四、执无我

四者、执无常增益为所依止,执无我增益。

巳五、执真实心

五者、执无我增益为所依止,执真实心增益。

巳六、执不真实心2 午一、标

六者、执我增益为所依止,执不真实心增益。

午二、广2 未一、列二种

此复二种。一者、决定,二者、寻求。

未二、随难释2 申一、于杂染法

寻求者,谓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

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者:名、义、自性、差别,名遍计所依。遍计所执自性加行执,名遍计相应。此有五种。一、贪爱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会加行,四、别离加行,五、舍随与加行。如前已说应知。(陵本七十三卷十五页5664)

于所对治杂染法中,由五过失,谓颠倒过失、戏论过失、发起恶行过失、粗重过失、无常性过失。

申二、于清净法

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

及于彼能对治清净法中者:前说杂染是所对治,起寻求执,谓由遍计所依、遍计相应。此说清净是能对治,若起寻求,亦由遍计所依及遍计相应。随应亦尔,故作是说。

巳七、执善等及执清净

七者、执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善等增益,乃至执清净增益。

巳八、执不善等及执杂染

八者、执不真实心增益为所依止,执不善等增益,乃至执杂染增益。

辰四、结

是名八种差别增益。

卯二、结非

此中菩萨,于彼增益都不执着,不劝他执,亦不赞美。

寅二、自性增益

何等名为自性增益?谓差别增益为所依止,由诸愚夫遍计所执所有言说自性增益,即于彼事增益为有。

子六、贯穿损减边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损减边?

丑二、标

谓由一相,损减实事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损减实事者,谓即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着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

子七、贯穿法现观4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现观?

丑二、标

谓由三种相。

丑三、列

一者、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为、无为安立中,自性不可得所显故;

即于彼事及第四生事者:前说三事,谓有情事、彼差别事、彼受用事。今于此中总名彼事,更增生事以为第四。言生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

二者、彼差别不可得所显故;三者、即彼串习故,如实通达智所显故。

丑四、释3 寅一、自性不可得

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谓诸愚夫遍计所执自性。

寅二、差别不可得

此中差别不可得者,谓即彼自性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

灭生集成二分不可得者:灭谓所治,生谓能治,集谓有为,成谓无为。观待施设,说有所治、能治、有为、无为,然彼实无杂染、清净二分差别,故不可得。

寅三、智通达

此中智通达者,谓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择加行自内所证智通达。

子八、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所治不断故。

思择所得能治所治等者:如下释言,空、无愿、无相是名能治,生死流转是名所治。于空、无愿、无相中,依闻思修所生世出世慧,是名所得能治。故起思择,不舍生死,是名所治不断。

丑三、释2 寅一、能治所治3 卯一、第一义

此中能治、所治者,谓空是烦恼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如是一切名无造作。

卯二、第二义

此复是后有业对治,亦是生身流转、剎那生流转对治,名灭涅槃[1]行无自性。

此复是后有业对治等者:由空是烦恼对治,当知亦是后有业对治。无愿是有愿对治,当知亦是生身流转对治。无相是诸相对治,当知亦是剎那生流转对治。如是空、无愿、无相行,亦名灭涅槃行。此能对治遍计所执自性有故,名无自性。

卯三、第三义

此复以生死流转为所对治。

寅二、思择不断

若诸菩萨由此对治,故起思择,不断所治,此由悲愍诸众生故,希求大菩提。

子九、贯穿烦恼众苦不缠绕心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虽不永断所对治法,而能如实通达故。

丑三、释

此中如实通达者,谓即于彼法,由法无我加行,观彼自性无染无苦。

子十、贯穿差别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差别?

丑二、标

谓由四种相。

丑三、列

一者、见差别所显故;二者、即此极远损减差别所显故;三者、于断迷失差别所显故;四者、于心迷失差别所显故。

丑四、释4 寅一、见差别2 卯一、辨相2 辰一、由增上慢

此中见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

辰二、由执着法

又于所取观察故,于能取言说自性毕竟远离、空性所摄不观察故,名不善观察所知境界。由执着诸法故,求烦恼断。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寅二、极远损减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极远损减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于我见异生下中更下,由二因缘,谓苦不解脱故、安住苦故,前后二种执着失坏故。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此中极远损减差别等者:谓如一类大乘恶取空者,谓一切种皆无所有,是名极远损减差别。此于我见异生下劣类中,更为下劣。由是世尊作如是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本地分中已释其相。(陵本三十六卷十六页2978)是故此说苦不解脱及安住苦。由彼执着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是名前后二种执着失坏。

寅三、于断迷失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于断迷失差别者,谓住补特伽罗无我,执法无我无自性故,便生惊怖,谓无言说自性追求断灭。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寅四、于心迷失差别2 卯一、辨相

此中于心迷失差别者,谓如是于断迷失住补特伽罗无我,于自遍计所起境界中,为想颠倒等之所颠倒。

卯二、结非

而诸菩萨则不如是。

子十一、贯穿因性4 丑一、征

云何贯穿因性?

丑二、标

谓由二种相。

丑三、列

一者、观察能取所显故;二者、彼如实通达所显故。

丑四、释2 寅一、观察能取

此中观察能取者,谓即观察此无我智,远离言说自性故,远离彼分别故,应舍相故,有剎那故。

有剎那故者:谓无我智非实能取,唯一剎那无作用故。

寅二、如实通达

此中彼如实通达者,谓观察所取、能取二种,如理作意思惟为因,各别内证决定智生。

子十二、贯穿到边际空性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到边际空性?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即彼法无我智如实显现故。

丑三、释

此中如实显现者,谓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不可言说法故,离言说自性故,如是不执着故,有剎那故。

显现业烦恼相似相故者:谓由法无我智,不住涅槃,有变化身,示同凡夫生死转故。

子十三、贯穿即彼空性威德3 丑一、征

云何贯穿即彼空性威德?

丑二、标

谓由一种相,业、烦恼断对治所显故。

丑三、释

此中断者,谓彼剎那光明想生,能断无始时来所集一切诸业、烦恼。

庚七、声闻菩萨所学差别2 辛一、略标问答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辛二、随标广释2 壬一、释声闻别3 癸一、征

云何名为四种声闻?

癸二、列

一者、变化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回向菩提声闻,四者、一向趣寂声闻。

增上慢声闻等者:谓如前说:住补特伽罗无我及涅槃,于当来身起断灭增上慢。当知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计为清净。又如前说:于彼邪法无我性起于胜解,执着一切种、一切法相都无所有。当知此由执着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癸三、释4 子一、变化声闻

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

子二、增上慢声闻

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着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子三、回向菩提声闻3 丑一、明重修

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

丑二、明觉悟

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

丑三、明加行

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性者。

子四、一向趣寂声闻2 丑一、明意乐

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性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

丑二、显差别2 寅一、举喻

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一于王政讨[2]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则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

寅二、合法

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壬二、释所学别3 癸一、标

应知彼二复有差别。

癸二、列

谓意乐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种类故、种性故、持种加行故[3]、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胜差别故、因果故、生依止故。

癸三、释12 子一、意乐差别

一向趣寂声闻,弃背诸行杂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静意乐;菩萨虽有垢染,而与彼相违。

子二、白法集成差别

又彼声闻,唯为自身得增长故,白法狭小;菩萨为欲增长一切有情乐故,白法无量。

子三、智集成差别

又彼声闻,由无为智,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

由无为智等者:谓缘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实相真如所生之慧,名无为智。声闻唯由补特伽罗无我智集成故,说但为除遣自身烦恼。菩萨由二无我智集成故,说普为一切十方诸有情类。

子四、种类差别

又彼声闻,虽缘最胜解脱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萨虽缘下劣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

虽缘最胜解脱法境等者:此中最胜解脱法境,谓于涅槃。下劣诸行有情法境,谓于生死。如是差别应知。

子五、种性差别

又彼声闻,虽勤精进,于谛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种性相故,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而诸菩萨与彼相违。

诸佛世尊不堪摄受者:谓无堪能生如来家,成佛真子故。

子六、持种加行差别

又彼声闻,到究竟故,根虽成熟,于当来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萨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作。

菩萨初心者: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故。

子七、威德差别

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始业修行菩萨;而诸菩萨虽复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与智慧,映蔽一切声闻、独觉。

子八、正行差别

又彼声闻,疗烦恼病智慧良药虽复成满,而不能治一切众生诸烦恼病;而诸菩萨与彼相违,由能修行利益他事胜义行故。

子九、福田差别

又彼声闻,虽到究竟,于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诸天及余世间真实福田,如诸菩萨未尽烦恼。

子十、殊胜差别2 丑一、标菩萨胜

又于声闻一切时中,如来最胜;于最胜中,诸菩萨众弥复最胜;彼由于此所集成故。

彼由于此所集成故者:彼谓如来,此谓菩萨。如来最胜大菩提果,皆由菩萨最胜自他利行所集成故。

丑二、释由二缘2 寅一、正显

又由二缘应知彼胜,彼能成熟诸有情故,亦能成熟诸佛法故。由此因缘感菩提果,随所成熟诸有情类,能令解脱。

寅二、喻成

譬如有人,能办能熟觉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此中道理当知亦尔者:谓诸菩萨,非自解脱以为究竟,如彼端然而食用者,更能成熟余有情类令解脱故。

子十一、因果差别

又彼声闻,虽复一向受学修行清净法因,亦为无量善友摄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诸菩萨众与彼相违,而能引发。

子十二、生依止差别

又诸声闻依菩萨生,非诸菩萨依彼声闻。

庚八、世出世智作利他事2 辛一、略标问答

复次,云何由世间、出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诸菩萨遍于十方,或游历世界,或游历国土,或游历生,或劝请他,为大良医,善能疗治烦恼鬼魅所著有情;

为大良医等者:此显由世间智,能作利益他事。谓于粗品、中品杂染,能令对治故。

为无有上,宣说三学清净之道。

为无有上等者:此显由出世智,能作利益他事。谓于微细随眠所有杂染,能令对治故。

辛二、随标别释2 壬一、世间智4 癸一、征

云何世间智?

癸二、标

谓于粗品所有杂染,能为止息对治;于中品者,能为制伏对治。

癸三、释2 子一、粗品杂染

云何名为粗品杂染?谓在家者贪瞋痴行性;诸出家者见依止性;及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后有愿依止性;

见依止性等者:依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及与邪见,是名见依止性。如是诸见,以不如理作意为因,名彼所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希求后有、爱乐后有,名后有愿依止性。

由总别四颠倒故,于非解脱执为解脱依止性。

由总别四颠倒故者:谓于一切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是名总四颠倒。若于身、受、心、法,妄执为净、为乐、为常、为我,是名别四颠倒。

子二、中品杂染2 丑一、征

云何中品杂染?

丑二、释2 寅一、出体性

谓已止息粗品杂染,别别对治为依止故,于诸境界贪瞋痴缠依止性。

寅二、明对治2 卯一、所治渐次2 辰一、标

于其所缘正系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方能制伏。

辰二、释

不依此修而自恃举,

不依此修而自恃举者:谓得少分下劣智见安住,便自高举而生喜足,更不上求故,由是能障毗钵舍那。如本地分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十三页2123)

故于所缘系心令住,勇猛精进,从此于住能正摄受;摄受住故,于积聚中,由一念[4]执中烦恼转,便能制伏。

于积聚中等者:纯大苦蕴,说名积聚。缘此为境,若有中品烦恼贪瞋痴缠一剎那转,速能对治令不更起,名能制伏。

卯二、能治渐次

从此为断出世间法所对治故,依止对治即令坚住。

依止对治即令坚住者:已生对治,令无退失,名令坚住。

从此能伏诸缘起愚、补特伽罗无我性愚及法无我性愚,从此能于邪道、正道皆得决定。

癸四、结

由如是相,应知粗品、中品杂染止息制伏能对治智,是名世间智。

壬二、出世间智2 癸一、征

云何出世间智?

癸二、释2 子一、能对治2 丑一、出体性

谓如是制伏贪瞋痴缠诸杂染已,复能对治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此真实智名出世智。

丑二、广依处

此复云何?谓即依彼制伏对治三处善巧。谓缘起善巧、补特伽罗无我胜解善巧、法无我胜解善巧。

子二、所对治3 丑一、标

为欲超度无余杂染,对治四种无智[5]故,不待他教,于内精勤观察自心。

为欲超度无余杂染者:谓于微细随眠所有杂染,更欲超度令无余故。

丑二、列

四无智[6]者,一、于共相无智[7],二、于自相无智[8],三、于杂染相无智[9],四、于清净相无智[10]。

丑三、释4 寅一、共相

由三种相,应知心共相。一、于缘生者不现在前无作用故;二、于现在者唯一剎那无作用故;三、于贪等自缘所生非心作故。

于缘生者等者:心具四缘,所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若彼缘阙,不现在前,心不生起,故无作用。

寅二、自相

由三种相,应知心自相。一者、如前言说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六种相如实可得故;三者、一切圣者无差别智之所得故。

如前由六种相等者:前说六相。一者、不可自寻思,二者、不可说示他,三者、超过色根所行,四者、超过一切相,五者、超过识所行,六者、超过烦恼所行。

寅三、杂染相3 卯一、标

由三种相,应知心杂染相。

卯二、列

一者、生故;二者、转故;三者、行故。

卯三、释3 辰一、杂染生

于诸趣中,种种自体生故,名杂染生。

辰二、杂染转

即于此中,生者自然剎那有流转故,一切所缘难伏转故,贪爱势力之所转故,名杂染转。

自然剎那有流转故者:由于杂染长夜爱乐,心随于彼势力自在而转。义如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说。(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4106)

辰三、杂染行2 巳一、标

若于彼行、若如是行,名杂染行。

巳二、释2 午一、若于彼行3 未一、于善等中

谓于一时行于善中,或于一时行不善中,或于一时行境界中,或于一时行造业中,或于一时行烦恼中。

未二、于行无定

又于烦恼行贪、瞋等无决定行,非即于此行有贪已复行无贪,行无贪已复行有贪,如是等。

行贪瞋等无决定行者:此说无决定行,义显心无实随转性。本地分说:若心与彼诸行相应,或不相应;非此与彼或时不相应,或时非不相应。又非一切心或相应,或不相应。(陵本十六卷十三页1411)其义应知。

未三、于受增上

又于随顺乐等法中,得为增上现行。

又于随顺乐等法中者:诸根境界及触,随顺若乐、若苦、若非苦乐生故,是名随顺乐等诸法。

午二、若如是行4 未一、颠倒引苦

又生自苦断坏众乐,不由执着故,但由颠倒故。由此引发自身众苦,无有厌足。

不由执着等者:有作是说: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乐俱行异熟;苦俱行业,还能感得苦俱行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不苦不乐俱行异熟;是名执着。然无是事,是故此说不由执着。由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苦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若作是说,是为正说。由随如是如是顺所受业,还受如是如是顺所受异熟故。依此堪能修习清净梵行,又亦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与此相违,便无堪能,是故此说但由颠倒。义如集论中说应知。(五卷六页31,679c)

未二、求善瑕隙

或于善中而安置时,即便弃舍思求瑕隙。为令不善现前行故,于其瑕隙及衰盛中,为诸爱恚之所损恼。

未三、放逸损善

又随放逸势力,一切所作诸善根本皆令损坏。

未四、乐着色等2 申一、辨行相

又极乐着色等境故,虽于极利益甘露界中数数思择,而难可安立。

申二、指譬喻

于此义中,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

示现假合所设譬喻其事应知者:此中譬喻,当知喻彼色等,非余。如说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阳焰,行类芭蕉,识如幻事。如是譬喻,喻彼色等相似显现,假合而有,故作是说。

寅四、清净相3 卯一、略标列

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

卯二、简能证

一者、不得[11]相故;二者、无为相故;三者、种性相故。

卯三、释三种3 辰一、不得相

若由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净不能证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证得。又不观见言说自性,见真如相。

又不观见言说自性等者:此释前说由不得相,应知心清净相。

辰二、无为相

此由九种相,当观无为相。一者、不行世故。

不行世故者:诸有为法,有去来今三世差别。无为不尔,无三世别,名不行世,无生灭故。

二者、非如在灭尽定,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无二相。

非如在灭尽定等者:在灭尽定,唯是无相。无为不尔,离有无相。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如其次第,离有离无,名无二相。

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过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过当来生故。六者、超过死没故。七者、超过剎那展转不远离故。

超过剎那展转不远离故者:诸有为法剎那相续,名不远离剎那展转。无为不尔,超彼相故。

八者、超过趣转易故。

超过趣转易故者:五趣流转,名趣转易应知。

九者、超过业烦恼行故。

辰三、种性相2 巳一、无学界相2 午一、标

此中种性相,当知是无学界相。

当知是无学界相者:谓有余依、无余依般涅槃界,当知是名无学界相。由是下说现法

更新于:9天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