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册 卷九 七、修道位

2024-10-03 13:21 居士人物

【论文】

九?一六四次修习位,其相云何?

【疏翼】

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即别举五颂别解五位中,第四段别举﹝第二十九﹞颂别解第四修道位。于中分二︰一、因问兴起,二、举颂别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下、明修道。

前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见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终、金刚无间道来,并名修道。

此为问已,至下当知。

【颂文】

九?一六五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疏翼】

第四段别举﹝第二十九﹞颂别解第四修道位中,第二举颂别答。于中分二︰一、举颂文,二、略广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此、举颂答。

即于初地住出心后,渐至究竟金刚道来,皆断法执种故,至无学位便证转依。

【论文】

九?一六六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疏翼】

第二举颂答中,第二略广释。

【述记?卷五十五】

下、释,有二︰初、以略释颂文,后、广释颂义。初中有二︰初、释上三句正显位相,后、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证转依。

十地修道,修「无分别智」,「为断余障、证」「转依」等,生起下文。然非唯智是修习位体,今从所缘能断道说,略不说余。

【论文】

九?一六七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

【疏翼】

第一以略释﹝第二十九﹞颂中,第一略释上三句正显位相。于中分三︰一、略释初句颂,二、略释第二句颂,三、略释第三句颂。初中又有二解,此即初解也。

【述记?卷五十五】

「远离所取」,名为「无得」;「远离能取」,说「不思议」。此即解上初句颂也。即一智体离计所执实所能取,说「无得」等,非无见分等。

【论文】

九?一六八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疏翼】

第一略解初句颂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五】

即一智体,无有分别。有分别者,戏论行相,即后得智亦名「戏论」;或有漏分别,说名「戏论」,偏执增故,名为「戏论」;即后得智不名戏论。

若依前解,能断二障无分别智,名为「妙用」,是「不思议」;若依后解,即无漏智皆离过失,能违生死,名为「妙用」,是「不思议」。

今此论中,但约前解,论自显故。

【疏翼】

安慧解云︰

此中既无能取心,且所取义亦不可得,故说言「无得」、「不思议」。

以上第一略解上三句正显位相中,第一略释初句颂讫。

【论文】

九?一六九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

【疏翼】

第一略解上三句正显位相中,第二略解第二句颂。

【述记?卷五十五】

解第二句颂。

「无分别智」具二义释︰谓「断世间」、「体无漏」等。后得不然,不名出世。

【论文】

九?一七○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

【疏翼】

第一略解上三句正显位相中,第三略解第三句颂。

【述记?卷五十五】

解第三句颂。

「违细」,名「粗」;「违轻」,名「重」。所知障种名「粗种」者,及非种粗重,地地别断;烦烦障种名「粗重」者,金刚始除。若论烦恼,非种粗重,亦地地断。今显由十地修无分别智,至金刚心,断烦恼种;十地等中,断所知障等;总合为言,名断二种。约究竟尽,唯在金刚,金刚尽时,证转依果。

【疏翼】

以上第一以略释颂文中,第一释上三句正显位相讫。

【论文】

九?一七一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疏翼】

第一以略释颂文中,第二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证转依。于中分二︰一、合解第三四句,二、专解第四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由十地修智究竟[1],故至佛证转依。

【论文】

九?一七二「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疏翼】

第二明此修位于究竟位便证转依中,第二专解第四句。于中有二复次释,此即第一复次释也。

【述记?卷五十五】

解第四句颂,于中有二复次释,即为二也。今第一解。

总为别依,断「染」,故无所执;生「净」,故得二果。余文易了,同《摄论?果断分》解转依[2]。无性第九卷等[3]同之,彼文稍广[4]。

言「转依」者,「转」谓转舍、转得;「依」谓所依;即转之依,名为「转依」,依士释。

又解此文︰依他事上,邪理执着,正理离倒;转舍、转得,事为理依,故名「转依」也。

无性[5]云:二所依止转依,亦持业释[6]。然今能依、所依,合为[7]转依,故无持业。

今言依他起名转依者,流转、还灭依也。即所舍、所得。所得,通二果。由执心[8]故,起有漏法。有漏法断,所执名舍,非别有体名为舍也。

【论文】

九?一七三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疏翼】

第二专解第四句颂中,第二复次释。文分为三︰一、总标迷悟依,二、假说新净所以,三、料简颂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五】

第二师解:「依」,即真如,迷悟依也。

【论文】

九?一七四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

【疏翼】

第二复次释中,第二假说新净所以。

【述记?卷五十五】

悟此真如、证涅槃者,以涅槃者,即是真如离杂染法。

又假涅槃依真而立,能、所依异。此位断障,金刚心后证得,非此位即证。

【论文】

九?一七五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疏翼】

第二复次释中,第三料简颂意。

【述记?卷五十五】

其「菩提」者,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所显如后颂[9]说「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

「牟尼」者,寂默义;寂止默静,离[10]诸杂染故。非彼菩提是唯识性,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七十八中说,二乘有此[11]名「解脱身」,故说三乘「平等平等」[12]。

其第一师:菩提亦名转依者,如后颂[13]中自当解释[14]。

上来已略释二[15]文讫。

【疏翼】

以上第二略广释中,第一以略释颂文讫。

--------------------------------------------------------------------------------

[1] 「智究竟」三字,《金藏》无。

[2] 即《摄论》卷三、两《释》卷九初〈彼果断分〉第十。

如云︰

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藏文作「spov bai khyad par ji ltar blta ?e na/」﹞?断,谓菩萨无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i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谓依他起性净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an gi dbav gi vo bo bid do/」﹞;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藏文作「gnas gyur pa ni gav g?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n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3] 「等」,取《摄论?世亲释》,亦见该《释》卷九初。

[4] 如《摄论?无性释》卷九云︰

「无住涅槃」者,不同世间、声闻、独觉﹝藏文无「独觉」﹞安住生死或涅槃故﹝藏文作「jig rten dav mya van las das pa la mi gnas pai phyir ro/」﹞。「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者,害彼势力,如彼咒蛇虽不弃舍﹝藏文无此二句﹞,而无染故﹝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 rnams dav de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ste/ dei mthu las gnod pai phyir ro/」﹞。「二所依止,转依为相」者,或依主释,或持业释﹝藏文无此二句﹞,住此转依,如无色界﹝藏文无「界」字﹞。若依自利,与殊胜慧共相应故,不容烦恼﹝藏文作「khor ba yovs su mi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 ?es bya ba ni gnas gyur pa de la gzugs med pa b?in du gnas pa ni wes rab kyi khyad par dav ldan pai phyir bon movs pa rnams kyi skabs kyav mi byed la/ sbiv rjei g?an gyi dbav gis khor ba yav mi dor ro/」﹞。此中何者生死、涅槃、依止、转依,皆应显说。

「生死,谓依他起性杂染分」者,谓心、心法烦恼迷乱,生死过失相续不绝﹝藏文作「khor ba ni khrul pai sems dav sems las byuv ba rnams te/ skye ba dav chi bai dbyivs thag la phyav mo bug pai rgyun mi chad pai phyir ro/」﹞遍计所执分﹝藏文作「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es bya ba ni kun brtags pai rnam pai chas so/」﹞;「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者,谓毕竟转遍计所执圆成实分﹝藏文作「kun brtags pai dvos po med pai char gtogs pao/」﹞。

[5] 见《摄论?无性释》卷九。

[6] 「释」字,藏文无。

[7] 「为」字,《金藏》作「名」。

[8] 《金藏》作「执心」,余作「所执」。

[9] 即第三十颂。

[10] 「离」字,《金藏》有,余无。

[11] 「此」,谓转依。

[12] 《瑜伽》卷七十八原文为: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藏文作「rnam par grol bai lus yin te/」﹞,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藏文作「rnam par grol bai lus kyis ni de b?in gwegs pa rnams dav ban tho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mtshuvs ?iv mbam mo/」﹞。由法身故,说有差别﹝藏文作「chos kyi skus ni khyad par du phags te/」﹞。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藏文作「chos kyi skus khyad par du phags na/ yon tan gyi khyad par dpag tu med par kyav khyad par du phags pa yin te/ de la dpe bya bar yav sta ba ma yin no/」﹞。

[13] 即第三十颂。

[14] 如本论卷十云︰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15] 「释二」二字,《金藏》作「两释」。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