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夫: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2024-10-16 14:10 居士人物

一、提要代前言:

在汉译大乘佛教经典中,有悲、智、愿、行四大菩萨。观音重悲、文殊重智、地藏重愿、普贤重行。

据初步统计,出现在大乘经典中,佛陀说法前所列之菩萨众,也是以悲、智、愿、行次第出现之比率最多,甚至包括密咒小品在内。

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则以普贤菩萨为中心。

在前两经中,甚至说诸佛菩萨行愿皆是普贤菩萨之行愿:在《大寅积经》经中说:佛陀说法后,如是菩萨八千人,皆以悉住普贤行愿。

本文即以该三经为主,来讨论普贤菩萨之行法。

二、普贤菩萨之行法征引:

(一)佛嘱咐普贤菩萨之法:佛告普贤菩萨:如来灭后,要传四种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为殖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1]。

1.诸佛护念:念诸佛名号,赞诵诸佛功德,回向众生:

2.殖众德本:种诸福德,回向众生、诸佛菩萨;

3.入正定聚:精进禅定,深入三昧,修养身心;

4.发救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救助一切众生。

(二)普贤菩萨之承诺:普贤白佛言: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令其安稳:唯愿世尊听我所说此陀罗尼;若受持者,皆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如是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2]。

可知普贤法之一,就是此陀罗尼法,令众生安稳。

①《妙法莲华经》(t.9.61a)。

②《妙法莲华经》(t.9.61bc)。

(三)诸菩萨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以有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千人,俱皆安住普贤行愿。

①。其行法以无诤法性理趣;无行法印顺无着理;难陀等为上首,悉皆觉悟自性谛理,现证实际,入法本性;法界理趣照鉴菩萨。可举例言之:

如空中有云聚起,不从东西南北四维而来;如实言之,以其义说,理相应说;

言云聚者,则非聚故名云聚。何名云聚?以其各别起相状故;迷惑相续。

②。普贤法门除陀罗尼法门外,更讲理趣,是作理性之分析;如我们看见一团云起,是集聚的;而实际以理分析是一一云起,由单一云汇聚而成,而单一云实际是由单一水蒸气集聚而成。其实:云聚只是因缘法而已。

①《大寅积经》(t.11.3c)。

②《大宝积经》(t.11.3a)。

(四)佛告诉阿难尊者如何学普贤行:佛告阿难:欲行无上大乘法者,欲学普贤行者,我当说其忆念法;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妙净国土;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得六根清净者;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至三七日得见普贤;以智力故化成白象。

①。学普贤法要忆念普贤菩萨,六根清净,得入三昧:如只诵持大乘经,念兹在兹,心不散动,可见普贤乘坐白象现身。佛告诉诸比丘、比丘尼,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力,发露黑恶一切罪事

②。应行五大忏悔:

5.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

①《观普贤菩萨行法经》(t.9.389bc)。

②《观普贤菩萨行法经》(t.9.390c)。

利居士第一忏悔。

6.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第二忏悔。

7.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

8.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是名第四忏悔。

9.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减,是名第五忏悔。①。

刹利是指印度第二种阶级,通常称刹帝利,是武士阶级,国王往往都是武士出身;教国王修习治国之道。可见普贤行愿不只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法门。

(五)平等法是普门入门之法:佛告溥首菩萨:有世界名净行,其佛号普华如来,欲学普门品所入之法;一切多皆以居平等具足,至道不转,普入法要,深

微一密,空无寂静。

①本经可能是《华严经》之异译部分,有一多相即、平等因果之思想。深微一密即有一真法界之意味,《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才是经中之主人翁。

(六)三昧法为普贤行法:《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尔时,一切诸佛与普贤菩萨入一切智力;与入无量无边法界智;与能诣三世诸佛所智;与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辩智:与一身遍满一切世界智;与一切诸佛音声智。何以故?以此得三昧法故。

②因为普贤菩萨得了三昧法,所以普贤菩萨与诸佛才能同时得到以上等等能力。分别言之,具有七种智。包括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智包括能

①《普门品经》(t.11.770c77lb)。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t.9.408bc)。

懂众生所用之语言、论辩智慧;无论六根只要一根所触,即全身均有觉。在出世间智包括佛之一切智:能懂诸佛之音声;能明白无量无边之法界(法性),能通三世诸佛智。

这七种智力可归为三种:一为世间智;二为出世间智;三为转法轮智。唯为具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才能转法轮方便说法。

(七)普贤菩萨说世界有种种形:普贤菩萨告众菩萨:诸世界海有种种形,或方或圆、

或非方圆、或如水洄液、或如花形、或如种种众生形者。

①。现在太空中,除人造卫星外,依太空观测星球,星云确是如此。在形成中之星球,

岂不正如水洄澓、如花形非方非圆不规则形状。

(八)普贤菩萨广说师子奋迅三昧法界:时彼一切诸菩萨,三昧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大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410c)。

悲心法门,饶益安乐摄取众生;于是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光明。

①。在《师子奋迅三昧经》,主在观照知觉感官及五阴皆空。更观照到每一微尘都

是佛土宝刹,为修行之道场;因此会生起大悲心、饶益众生。

(九)文殊师利教善财童子去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童子如是经由百一十城,后来终于到了普门城边,思维而住,观察十方,一心专求文殊师利;作是念已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有百一十寻,至普门城摩善财顶而作是言:以功德行不具,以心生住(执)着,不为如来之忆念,是等皆悉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

善财童子依世俗想,原系文殊师利教他去见普贤菩萨,他既到了普贤城,理应向文殊师利报告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683b686a)

一下,可是当他正在如此忆念时,即被文殊师利感觉到:不但未嘉奖他,反而说了他一大堆不是,不为如来所忆念,也不能了知如来之法性,总之是功行不具。

(十)善财童子幡然醒悟:善财童子得闻普贤菩萨名号、行愿功德、诸地法,一心欲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起是心时,自善根力、佛威神力、普贤菩萨(及)诸善根力,即见十种瑞相:即作是念,我今欲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即见普贤在金刚藏道场,于如来前处,莲华藏师子之座大众围绕;见普贤一一毛孔,放一切世界微尘等光;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一一毛孔,悉见三千大干世界;得知一切众生,欲性智慧波罗密门,得普贤所行智慧波罗密门。尔时,普贤即摩善财童子顶:摩已,善财得一切世界微尘等诸三昧门。

①。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783c785c)。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佛陀之智;普贤菩萨代表佛陀之行。智与行都是佛法相资,即是佛性。善财依世法人情,所以文殊师利说他不为诸佛忆念。

善财童子以一心求五十三参,学得世间知识:也一心求见普贤菩萨。这一心就是他的自善根力,也是诸佛、诸菩萨,乃至普贤菩萨的自善根力。

善财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以一一毛孔,悉见三千大干世界。实则是说,这一切都是空,众生身体、毛发,亦同三千大干世界都是空无所有。菩萨智慧波罗密门,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以智慧到达彼岸。

(十一)菩萨所入法界门:诸陀罗尼品,此是菩萨所入门,一切诸法本性、自性犹如虚空,以依法界开示演说,而亦无有诸法界。①。

①《大宝积经》(t.11.35c)。

本经及《华严经》都特别彰显普贤行愿,甚至说诸佛与诸菩萨之行愿,都是普贤菩萨

的行愿。亦如文殊菩萨,其智慧为诸佛之师,他是帮助诸佛成佛的大智慧菩萨,

普贤为诸佛成佛之大行菩萨。

三、普贤菩萨之行法综述:

(一)之基本行愿是受之佛陀:其四种法中之诸佛护念,是传佛灯慧命;殖众德本,是为众生培植福德;入正定聚,即是普贤三昧;发救一切众生,即是发大愿行,救度一切众生。

普贤菩萨除了直下承担,并且向佛保证,并自行增益陀罗尼,令众生安稳,作为普贤行愿之威神力。

(二)同住普贤法门:在《大宝积经》及《华严经》中常讲到理趣,无诤法性理趣,与无行法印顺无着理;即趣向法性空之理,即是无所行顺印不可着之空性理。

中国魏晋时代道生在禅境中所悟有名的一句话:以不二之悟,符不二之理。把无诤法性理趣,与无行法印顺无着理,说得更为清楚。普贤行法就是甚深三昧法。

(三)即普贤行法:无尽缘起、诸法平等,一切法空、诸法平等,因缘法,法性空即至道不转,普入法要。得三昧法,入一切智,通世、出世法。

在世法方面,特别发露众生业力,特别对刹帝利之统治阶级而言,令其忏悔,善治群生。

(四)照师子奋迅三昧法界:一一微尘都是佛刹道场,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光明,因感动得大悲心法门。因此,文殊师利教善财童子去见普贤菩萨,善财到了普贤城,没有进城,却一心想见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却说不必见我,应见普贤菩萨。其寓意是:不是得到智慧便了事,更要以智慧去作行愿。《楞严经》有句:见见非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得,正是此意。

(五)心要见普贤,当见到普贤菩萨,正如普贤观照师子奋迅三昧法界那样,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都是佛刹道场;而且,善财本人亦得一切世界微尘三昧门。此三昧门实即入法界门之陀罗尼品所说:一切诸法本性、自性犹如虚空,亦无有诸法界。这才是一真法界。

(四)愿特色代结语:

(一)愿经常提理趣,有因缘法的理,也有法性空的理。因缘法的理是多,法性空的理是一。多即是事,一即是理。理事无碍,所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二)就众生言,一即是多。一身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但一入三昧门即是一,一真法界。

(三)普贤行愿所讲的理有多与一之分;但重在出世心,却落在入世行;如善财要见普贤,得先修世法五十三参;对刹帝利教以治世之道、治世之德;即是佛对普贤菩萨之咐嘱,不但传佛慧命,入正定聚:而且教其殖众德本,救度众生.

(四)所以,杜顺大师将华严普贤法门,定为法界观门,分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①。将事事无碍放在最后,就是特别重视事事无碍,唯有有事事无碍之智慧与能力,才能救度一切众生;同样的,四大菩萨中普贤殿后,也是因为悲、智、愿、行之中,行最重要。

(五)所以归纳言之,普贤的特色就在于理趣与行愿。

(六)至于引文中如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有百一十寻,至普门城摩善财顶类似文字,最宜以海印三昧来解,或以唯心哲学解,或以文学方面解。甚至整个宗教经典,都得依个人之信仰、志趣各得其解;如以神话、荒诞来解,或有商榷之余地。

①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t.45.684bc)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