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牛居士:佛法飘香尘世——犟牛居士谈学佛[法语篇]

2024-10-26 12:31 居士人物

法语篇

心中有佛,行为有矩,何必求神仙保佑?纯印老人

口不论是非,行不介入社会,身不沾恶缘,心不离弥陀。闻而未闻无烦恼,见而不见少是非,事事变化心无住,一心只求真智慧。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

私载

天,无私而覆;地,无私而载;海,无私而纳百川;山,无私而藏宝;日,无私而普照;月,无私而皎洁;雨露,无私而滋润;草木,无私而繁茂;水,无私而谦低(染自身、平静);人,无私而超凡入圣。

呼吸念佛

常人念佛用意(分别识),很难功夫成片,尤其睡觉时,佛号停歇,临命终时处于昏沉不能念佛,岂不是麻烦如日常将佛号与第七识末那识结合起来,呼吸融于佛号,即一呼一吸时随着呼吸加入阿弥陀佛使善能往阿赖耶识搬运的执着识末那识,培养成出息入息不离佛号功德,就不愁佛号不连片了。此方法最可修,三、五个月即能达呼吸即摩诃。佛号成片,焉有不往生之理。

感言众生之迷

二十世纪末期的今天,物质文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精神文明却存在着明显的颓废。物欲诱人,极大地扭曲人心,肢解人性,使亘古相传的伦理道德、孝亲尊师的观念,越来越模糊,构成了当今世界的灾难。

只有道德才能使我们的心理、生理产生善思维,使生命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逆此一途,我们的生命必将变得暗淡、消极。这是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事实。从古到今,凡是违背心理和生理的规律,就会逐渐丧失对生命的省察与解悟,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花天酒地、危害社会人的心灵变得颓废和疲惫,最终必将无可奈何地沉沦下去。社会怎能祥和安定?!这就是今日世界的通病。

佛法是解释、揭开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为使众生破迷开悟,永得解脱的真理。它传到中国二千多年,有许多大德、高僧证悟了佛法的真实相而得大自在。我学佛不及二载,亦目睹在开通站站台上一笑而跪往生的邹桂英;四平市预知时至趺坐而走的张振远;伊通县有病无苦,靠一句佛号往生的于桂芹;自带法名廿一天不饮不食,自选时日的史纯印桩桩件件无不印证佛法的可信性、可赖性、可修性。

有人认为此法难信是因当今科学远远难及它的玄奥崇高境界,加之众生消极昏昧的心理与生命状态距离太远、太远犹如电视调频出了毛病焉有图像所显。

今日社会上许多人误解佛教,将它与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等迷惑人的迷信行业混为一谈,诚然佛门弟子中迷者亦众,遇缘不同而致。然而佛法修行本身,即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善小普为,恶小勿为做起的。日积月累培养心行,最终达破迷开悟,印证诸法的实相。佛告诫弟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在自心,法在自身行,无见闻觉知的相尔。

当今劫海茫茫,物欲泛滥,铜锈味迷了人心。唱了三十余年的党啊,我的母亲抛到脑后,因为找到了钱父亲,更可贵、更可亲之故。每个人无不在此中沉浮,欲修身养性,自净其意,舍财济贫,助人为乐,完善道德,谈何容易。此即佛门以莲花喻修行人应出污泥而不染,熏其秽而放香的真实比照善恶的环境,对修行人无不是可贵的条件。

境缘无善恶,得失在自心。

只要心如如,觉性化六尘。

破我执法执

世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和法执。

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想、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如果能放下我执和法执,则同佛法相近。

但一切放下,不是空,不是没有,只说一切放下而己,如果说学佛就是放下我执、法执也是错的。因为你就执着这些,这些都是有所住,佛只讲应无所住,不可住,不可说。自己去悟!悟!悟!

众生即佛

要认识自己内心的众生,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你想见佛,就要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你就明心见性了。是众生不认识佛,而非佛不认识众生。你若自心觉悟,那么你这个众生就是佛;若你自己愚痴,不明白不觉悟,虽你本来是佛,现在也就变为众生。自己佛性是平等,如此一来,众生也就是佛;若你心邪险,尽看人不对,你纵是佛,现已变成众生。所以佛与众生是在一念心之间。

心若不直,弯弯曲曲,佛就在众生里;你若能直心,众生就成佛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真佛,自己心这个佛才是真佛。若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你又到哪里去找真佛呢?心即佛,佛即心。正念即佛,邪念即魔。所以无须到外界找佛,佛在心头坐,非在外缘生。

什么是真佛

人人有真如自性,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

魔王是什么

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有邪见有三毒就是魔王。三毒即贪、嗔、痴。贪财、贪色、贪一切都是三毒。

当邪迷时就生无明,一有无明就生爱欲,有爱欲则迷惑,迷惑则造业,造业就是魔王在你家里坐,必然轮回受报,所以佛说惑业苦。

如若没有贪、嗔、痴的心,没有邪知邪见,将心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时就是佛在堂。堂就是你的身体。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存正见就是佛,存邪见就是魔。

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千万亿化身,此三身是由一身变化出来的。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即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与觉正净三宝相似)。

若在自性里见自性的真佛,这就是将来成佛的菩提种子。有菩提种子,必证菩提果,证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念佛法门即至圆至顿的法门

要在自己本心里去找自己真正的佛性,而能明心见性,见到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子。向外找佛,不知回光返照,这就是最愚痴的人。

不要打妄想,不要看不破,不要放不下。要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圆满。

念佛可成佛,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不离自性觉。念佛法门最殊胜、最快捷、最稳妥,人人可修,人人可学,人人可证。若能佛号入心连片(呼吸念佛、睡觉亦念佛),净念相继,即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古大德称净土法门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为人天师,来世作佛祖。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可改变命运,一句佛号可消宿业,一句佛号可转风水,一句佛号可改变体质,一句佛号可改变面相,一句佛号可化解无始劫冤冤相报的嫌隙。成佛亦在一句佛号中(临终一念)。所以念佛法门是顿中之顿、禅中之禅、密中之密。怎奈世人不晓、不信,实乃善根福德欠缺故。

常瑞念佛感想

午夜听净空法师《无量寿经》有感

一、在心上做文章

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

二、持咒、诵经、持名析

显密一体,心佛不二,称名无异持咒,实为咒中王。三世诸佛,说诚实言即此名号。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终达净土,称洪名拜弥陀,欲证得证。

三、万修归一

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普门。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称名净心,增信明慧。专修即是总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无相念佛

一切诸相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我无生灭、彼身变易,明此理是名离相。

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是为真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无生,无生则入佛境,此乃真正念佛。

禅经云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净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两晴,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所以此法上上根性之人修之。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既殊胜又稳妥,吾人一年念佛感受极深,对佛法体会:愈高深,愈精要;愈简捷,愈有效。老实念佛,一心念佛。

为何单念阿弥陀

净空法师开示

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为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念佛妙理

真心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心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心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心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心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心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此理应向居士一一道破,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决非今人看作浅近勾当。所以信不深、行不力,终日悠悠,不得入道。

念佛不能一心怎么办

汝但思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从心起,自念自听,自呼自应,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用呼吸念佛培养末那识)。

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诸同修念佛像之佛也?念极乐之佛也?念自心之佛也?吾念尽虚空遍法界众生之佛!

念佛切莫作容易想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功使此心无些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功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半途而废,必致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所成,非由它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流水,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最忌夹杂

何谓夹杂?即又诵经又持咒,又做法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鬼见神的话,都是夹杂。觉明妙行菩萨曰:诵经、持咒、法会、拜忏都是夹杂。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岂不空费了一生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有一偈应依应行之:

一句阿弥陀,万法之总持。

应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

感应不思议,将心送极乐。

莲开七宝池,朵朵更鲜艳。

念佛在专

念佛切莫贪多,口念心不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如果一至百、百至千、从千至万的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之魔军皆退窜。念到人空法亦空,数珠抛向无生院。

念佛应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须字字打入心里去。

作观想

瞑目向西而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水鸟,金绳界道,罗网栏,以次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俨然丈六弥陀,观音持左、势至持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吾与诸上善人,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是悲恳,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如是良久,徐徐神返,若出定然。这即古人所言先送心归极乐矣!

往生三大要诀:信愿行

念佛往生极乐,是佛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法门,叫门余大道。事虽简单,理实深奥,只要相信极乐实有,念佛就可去,便是成功第一要诀(实极乐亦心现也,但愿着有如须弥,不可着空芥子许之故)。

再肯看破这个五浊恶世,发出真心来,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即是成功第二要决。

也信了,也愿意去了,那就要依着方法每天按时去实行,做功课,便是成功第三要诀。

如何修?事来则应,事过则净,随缘作善,佛号不断。

念佛法要

念佛时,要把心中一切事都放下,不可胡思乱想,单把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里听进去。印入心中,必须想清、念清、听清,这样才能得感应。有妄想生不怕,只管念去,切忌执着去掉妄想之心,这是以妄息妄,不但不能息,反而增妄。因妄是自性起用,迷称妄悟称菩提,是一非二故。

念佛有通融之法

无论在任何场所均可念佛,只要诚心默念,便有大效,心念比口念更要紧。有的同修家中阻力大,无条件供佛可不必供佛、焚香、拜佛、出声念佛。默念将佛供在心里,可同样收到效果,主要在信、愿、行。

关于素食

初学佛人可暂不必吃素,但能不杀生,就有大功德。可吃三净肉,不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即可。

有人担心吃素食怕缺乏营养,有碍健康,此种担心大可不必。古人有至味惟蔬食,相亲只苦茶,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可见清淡的蔬菜才是真正的至味。心心相印的挚友,只要用一杯清茶即融深厚、纯洁、朴素、正直的君子之交,真挚的友谊在一切平淡中得到解脱。良朋以茶代酒,以蔬代腥的深奥之义,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茶禅本一味,悟者得先尝。素食会给人类文化增添一种恬淡的气氛,使人的生活更加清新、平静、安稳、快乐。

家母是一九九五年往生的百岁老人史纯印,她一生素食,在一百零二岁时(一九八九年)曾到医院作全面体检,血压、心脏犹如四、五十岁年龄的人。手、脸无老年斑,一生未患过大病。她虽然缠足,脚很小,但从未用过手杖。她曾向采访的记者介绍健康长寿的秘诀是常吃素,勤散步(散布布施之意),不发怒。记者曾报导老人饭后喜欢吃几枚红枣,二、三块冰糖,这些食物可能起调解营养,化痰补气的作用,所以老人一生不咳不喘。往生前不饮不食二十一天,神志清醒,行动自如,身无病苦。可见素食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相信人们若能从肉食的病毒中摆脱出来,必然与奇奇怪怪的疾病绝缘。素食的好处是说不尽的,它越来越被国内外有识之士所重视。素食会给您带来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

带业如何开智慧

多念阿弥陀佛,念佛扫尘埃,莲花朵朵开,就是得起正念。念佛要转念,把恶念转为正念。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人生就完了,赶快勇猛精进莫放逸,多念佛是当务之急。

修行万一走错路很危险,唯有念佛最好。我们皆是带业来,病多苦多,不杀生多念佛,就会消我们的业。

什么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才是要紧的!

不用多看经书,读经是助缘不是开慧的主因,智慧是从自己的清净心里生的,无知是根本智。只要多念佛达一心不乱,必然开智慧,经藏自然都在你心中。

念佛时心要离境,才能与佛相应,方知此心与佛心相同。念佛最重要是听得清楚。

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

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无自体,以后自然就少了。

想到就念,不要执着我要怎样怎样。念佛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佛如有感觉,还知在念、没念,则是执着。

心心不离佛的境界,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念佛,念佛的力量很大,可达三昧,念佛三昧不简单。每个人带种种业障来,不要再带新业去,否则对我们不利。

边做事边念佛,不要放逸,不让它(意识里的佛号)跑掉了,才能达到身、口、意清净。

念佛要与自己工作配合,要念到能静下来,是自性在念,就是一心了。工作中也默念,别人也不知道我们在念佛。

念佛不一定要坐禅,功夫不到容易着魔。

一寸道,九寸魔。只有吃得苦,往生才有把握,用念佛方法把业障消去。日日追求色声香味触法,日日在造业,到临终,恶相罗刹现前,要捉你去,那时不去就由不得你了。修行主要是修心,要改变常人所好之观念。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当生能了脱生死这就是智慧。

受 戒

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便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访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语终身学道三要,慎之记之。吾人虽入佛门不及一年,结缘时我遵三不:不劝人素食,劝素易断佛缘;不劝人受戒,劝戒若犯反增罪过;不劝人出家,心若不出家反成灭法之徒。戒分开、遮、持、犯。勿持死戒,以无相持戒为真持戒,戒从心上持从起心动念上持。受是接受,戒是执持心行,约束心的条例。

《梅陀越王经》:造福造罪的报应如影随身,做善必然得福,行恶一定遭殃。

《太上感应篇》:福祸无门,惟人自招。

忌求三世怨

佛家把行善求富贵的人称三世怨,其意义是:今生行善求富贵,来生有钱没智慧,有钱无智慧就必然造罪业,到了第三世便又穷苦了。

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行善而不希望回报,甚至不执着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执着我相和善相才有智慧,才有眼光,才是真修。

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行善不执着善相才是绝对的净业,才是超越对待的最大吉祥。这就是布施的三轮体空。

论身心

佛说的离我相就是指这个身体而言,这是学佛人必须要明了的。这个缠绕含聚的身心,是由无明等十二缘起而产生的。这个人身,一方面固然是血肉所系、业果所牵、精神所执的一个混合物;可是这个人身,对于那些有福德,有宿善的人们,是一个无价的宝船。这个宝船将用来筏渡生死的河流,驶抵彼岸!对于那些作恶造罪的人们,这个人身却是诱人恶趣的渊薮。同样的人身,作善作恶,向上向下,招来快乐或痛苦,却如此的不同!如何运用这个人身,实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贪、嗔、痴三毒其根即我执,一切以我为中心,如要看破放下,必须从无我下手。此即身也。佛说四念处即指此身。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学佛根本处

灭妄显真,灭除妄想心,真心必然现。其焦点就是灭除攀缘心,一定要回光返照,向内不向外。要用佛知佛见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名曰觉观,最主要是灭攀缘心,明真心见本性。只要破除攀缘心,烦恼才能从根断,真心即现前。金刚大定也就是不定而定,定而不定。欲达此,必须灭攀缘、除妄想、离我相,万缘放下,方露本来。

古德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非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佛在自性中

心有两种功用:一种是不变的体,叫自性;一种是能作用的心,叫随缘。

此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在六道中亦不减少,在佛道中也不增加。此性即是真如自性。绝对真理就是心性,其它都有变的是无常的,均是相对真理。

我们念阿弥陀佛,即是为显这个永恒不变的自性弥陀。

供佛决不要迷

供佛一为报恩。本师兴于世,向吾人点破迷津,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本应念念不忘,时时礼拜。焚香供果为报恩之意,水表自己心的清净、平等。

二为见贤思齐,以佛为榜样,学佛成佛,离此义则为迷尔。学佛必须发菩提大愿,非此决不能得成就。远离众生,贡高我慢,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菩提即度众生,自成佛之愿此即觉悟之心也。

所以学佛就是修心,就要转变我们的妄心而成为真心。其实成佛就是转识成智。众生所以会轮回六道,就因迷真逐妄的原故!

光念佛不修心,求的是身外法,好比磨砖求镜、煮沙求饭。贪嗔痴不去掉,烦恼妄想执着作怪,真心修不出来,又怎会成佛呢?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为什么有的人念了一辈子,没去西方而堕三途,只因没把佛号念住于心,只将佛号念住外表,成了顺口溜。贪恋世间财色名食睡,念佛打妄想是不能与佛相应的。

学佛要以服务为目的,要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要广行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尤其要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学佛要从心地学起。

智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者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十六《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以说阿弥陀佛就在我们人人本具的自性之中。佛是众生心中之佛,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离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

阿弥陀佛法界身,入于众生心想中。

是故行者心念佛,是心即是阿弥陀。

要寻佛、见佛,就要从自性里去找,因阿弥陀佛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阿弥陀佛法界身,入于众生心想中。

起心念佛时,此心即是佛;反之,心起三毒,即是恶道因。起贪欲心是饿鬼因;起愚痴心是畜生因;起嗔恚心是地狱因。学佛人如能具足深信切愿,广植善行地念佛,你的心即是佛心。

我们凡夫看不明白此中道理,以苦为乐,其实我们是整日在烦恼中度日,于妄想中打混,犹如醉生梦死的人。凡夫是迷迷糊糊而来出生,颠颠倒倒地死去。

何谓开佛知见?众生都具佛的知见,智慧也和佛相同,只因烦恼、妄想、执着的障碍,而不能显现。只要如法修行,才能将本有的佛性显现出来

诸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的众生。明白自性便是佛性,觉悟一切都无所执着,断烦恼了,无无明了,般若自然出现,而得到解脱。般若智慧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其内容可归纳五个平等:生佛平等,诸法平等,空有平等,一多平等,诸见平等。此即《金刚经》真空妙理,人空、法空、空亦空。

何谓宇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我们此心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竖穷三际,超越时间。前至无始,现在无际,后至无终。

消除业障忏悔力不可思议

消除业障仍要靠智慧力,所以六度万行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世间三福(手脚之福)。智慧始能转得前五波罗蜜,而成出世的功德。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要获得智慧,就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到一心不乱,净心现前,般若自显。

心生万法

万法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假若离了自心,就无法可说。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有如画家,画佛成佛,画魔成魔,画鬼成鬼,画众生成众生。所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就是法,法就是心。离心无法,离法无心。

学佛的人如果不从自心入手,所学的必然是心外法。未解如来真实义。佛即是无四相,空五蕴之人,所以佛者空也!无也!觉也!五蕴就是身法与心法。身法称色法,主要表现在身体即我的错误看法。色表有形物质;受想行三蕴属心的作用;识蕴是分别心的本体故说是心法。心表空,色表有。亦可称空有之法,但空有一如。

学佛就是修心

学佛即是修心,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妄心,而成为真心。所谓成佛就是转识成智,众生所以会轮回六道,就是迷真逐妄的缘故。

破三毒佛性现

你我都具有佛的知见,原本智慧也和佛相同,只因烦恼、妄想、执着的障碍,所以不能显现。

人人都有个未悟的如来藏性,若证悟到此如来藏性,即称清净法身。

而欲证此藏性,必须如法修行,才能把本有的佛性显现出来。

自性即是佛性。觉悟一切无所执着,把烦恼断了,没有无明时,智慧自然显现出来,因而得到解脱,这即是入佛知见。所以说佛法就是没有贪嗔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法就是佛法。

念佛为何

世人所念的佛,并非求生西方,而是求人天福报或求事业顺利,来生投胎富贵之家,这些都不是正悟。正确的念佛,是要尽此一报身,求生极乐国。无论如何,一辈子都要坚持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俗话说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个人饱。应随缘勿攀,随遇而安,常发菩提,佛号不断。

如能达到净念相继,总有一天能达到念佛三昧,而豁然贯通,豁然开悟了。能看到自己毛病,明理即开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了内心六识,若能当下照明而不分别,即是用见、闻、嗅、尝、觉、知的六种根性,对外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被六尘所染,这就是会运用本性,是个大智慧的人,总有一天会开悟的。

六种根性即是:眼见性;耳闻性;鼻嗅性;舌尝性;身觉性;意知性。只有会用六种根性,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义,才能深刻理解。

念佛的人以净心念、精纯念为大念,非以多少而衡量。大念大悟,小念小悟,不念不悟。若能常念、净心念、忆念,二六时中不断,才能断妄想、去执着、破烦恼,亦能将妄念转为觉念。妄心转佛心即菩提心。依心念佛,佛佛皆心。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要深刻理解相应二字。

返妄归真

众生由于迷失了本性,故枉入轮回而做众生。故云:悟者众生即佛,迷者佛即众生。迷和悟全在我们现前之间的分别。因此,只要认真念佛,就可以转迷为悟、返妄归真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四种方法

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以持名念佛为最方便稳当,最圆顿直接。

佛法是不二法门

佛法是高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以口讲、心想所能明白的。惟有脚踏实地具足深信、切愿、力行,一心念佛,时间一到,自然水到渠成。纯印老人讲:走的正,行的端,三条大路走中间。高境界应是海藏多罗一叶舟,不居两岸不中流;一篙撑出虚空外,惹得春风笑点头。不二法就是一多一如,大小一如,是非一如,上下一如,好坏一如,凡圣一如,诸见一如,诸法一如,空有一如此即般若。落一边就是凡夫见解。《心经》曰无智亦无得:智,所知障;得,烦恼障。所以心性为一,余皆二法,自性妙用,万法一如。

心性之义

心是活动的,故能随缘作用,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愿心、有信心、有佛心也有凡夫心。

性是如如不动的,自性之中,无佛无众生,明心见性之义。儒家所说的修心养性,因为心有好有坏,所以要修;而性是原本如如不动的,只要培养它就好了。

念佛法门

能念的心,当体即空,所念的佛,亦不可得,此是真实义,故云念而无念;又能念的心,清清楚楚;所念的佛,明明白白,此是假有义,故云无念而念。如此般将一句佛号从心生口出耳入归心,这样不断地念佛,即具足了三种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当体即文字般若。

一句佛号从心生、口出、耳入、归心,如此念念回光返照,不向外驰求,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功夫。

如此即禅净双修、禅净不二之法,这种边念边听、边听边念的工夫就是观照般若。

而观照般若,即是明心,能念所念,当体即空,性相一如,就是实相般若。

偏袒右肩之义

佛,即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觉悟即上求佛道,觉悟他人即下化众生。因此,袈裟乃披向一边,披向左边即自觉实智(上求佛道、以求智慧);偏袒右肩即觉他权智(方便智),即下化众生,以求福报之义。自觉是慧,觉他是福,依福而觉故。福慧两足尊即福慧功德圆满,毫不欠缺义。

空有之义

佛法是:有中而不有,无中而不无,空非空,有非有,空有不二法门。众生由于不知空有之理,以虚当实、以幻当真而迷失了自己本性,以至于永远轮回六道中。主要是妄想执着作祟,不知世间皆是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故无论什么事,都要去计较,去跟人争长短,得失心很重,甚至有的人为了几角钱打起架来,主要是执着心在作怪。

一切现象从体来讲是空的,从相来讲是有的。

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种。有情的定义即感情乃烦恼之义,无情的定义是没有佛性。情与无情是合为一体而不能分开的。无情是依报,是随着正报而转,正报若转,依报必转。所以有情转,无情亦跟着转;有情不转,那么无情又怎能转呢?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因此,无情无佛性(如石头),是因为那是虚妄生灭的啊!正报是心,依报是环境。当今自然灾害多,主要是众生的贪嗔痴共业所至。我学佛人一定要持戒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共业中亦有别业,别人造业我们管不了,管自己还是可以吧?!

欲往生西方者应具足三个条件

一、要断疑生信要深信念佛一定能往生西方。

二、要断随生愿断除随随便便的心,生坚固大愿力。当知菩提心即大愿心,愿力是成佛之根本。所以不要随波逐流,要断随生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就要时时不离愿生西方,愿离娑婆,愿度众生,愿成佛道之四大誓愿,此即功高行速之感应利益。

三、断堕成行勇猛精进,度一切生死苦海。将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于一切时中,执持勿忘。行住坐卧,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如此则心能千修千生,万念万去矣!

佛在极乐莫远求,极乐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极乐国,好向极乐国里修。

要回光返照,向自性佛里修。

念佛不在时之不近,而在信之笃、愿之切,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故无论善恶,皆可临终十念往生无难也。但此系宿种念熟,方遇善知识劝令念佛,亦由怖苦心,勇猛精进之信愿行力,与佛慈愿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耳。否则,恐为业障所牵,善友难值,病苦所逼,正念难成。所以还是净念相继、积功累德为佳!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四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

五眼: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份,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对此众生也不欠缺,奈被五欲六尘所遮而不显。

释迦牟尼之义

释迦能仁;牟尼寂默。

能仁即能以仁爱之心来教化众生,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心不思,是不可言喻的境界。所以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寂默。

念佛往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此即上、中、下之根性人,最有善根或平平常常乃至于最愚痴者,但能念佛皆可往生。极乐世界优中劣的层次不一,但具信愿即可入学。学位以念佛功夫深浅而定。念佛成佛法门,是十方佛出广长舌无不赞叹弘扬之法门,是殊胜、速效、便利的法门。

信愿行三资粮

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是一定可去极乐的信心;信他,是相信佛所说确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念佛名号即能生净土。信因、信果:要相信自己于往昔曾种善因,有善根所以今生才会遇佛法,只要在信愿行的栽培下即可成菩提果。信事、信理:信阿弥陀佛与我们有缘会接我们成佛,此即事;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佛是念佛成佛(心想生),众生若念佛必能成佛,此即是理。照理去修,即事无碍法界。佛是众生心里的佛,众生也是佛心里的众生。这种关系即有事有理。

愿:愿意,愿有四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无量菩萨都是以此四弘誓愿修行成正果的,此是以四谛(苦、集、灭、道)而发的四弘誓愿。

苦谛众生无边誓愿度。

集谛烦恼无尽誓愿断。

道谛法门无量誓愿学。

灭谛佛道无上誓愿成。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犹如五种火在我们身上,像着火似的炽燃旺盛,令受者痛苦不堪。

行:要按佛说的去做,不怀疑,认真修行。众生都有佛性,但决不是一切众生都是佛。如不修行,众生仍是众生,谈不到成佛,因为贪嗔痴慢疑不去掉不能成佛。心不净,不是佛心。

四种念佛法门

一、观想念佛:即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婉转五须弥(眉间的毫光有五个须弥山那样大),绀目澄清四大海(眼睛有四大海那么大);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在光中化出许多佛像、菩萨像),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九九八十一品)。令一切众生到彼岸。

二、观像念佛:观佛像念佛,久之必成功。

三、持名念佛:开口闭口诵六字洪名,身口意清净念佛号。

四、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如流水般不间断,此即得到念佛三昧了。苏东坡诗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到四不退

一、位不退。莲花化生,得到佛位,见佛闻法,入无生法忍,无生亦无灭,不会再堕落。

二、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进,来生又懒惰了,到极乐后总是向前勇猛精进,修行之心不会退转。

三、念不退。精进的思想、念头不退,因为极乐国昼夜六时都在说法,菩提心不会退的。

四、究竟不退。莲花化生后,任何时候也不会再退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

正信佛教

佛教要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这便是正信的佛教。也就是说,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将来必定如此。

正信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勿以佛当神灵崇拜。佛陀虽然是人间的觉悟者,但无能力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虽能度化众生,但众生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自己的努力,众生不愿度也是枉然。佛亦有三不能:众生造的业,他不能改变;众生无愿(一禅提),他不能度;众生不具往生条件,他不能替代。这即是正信。

成佛之道在自己

成佛之道是自己创造一条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之路,须要凭自己的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佛只能引导而不能相助。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佛像,不要执着它,求它毫无用处,它是佛的照片不是佛,是起到仰慕效法、见贤思齐的作用。早晚课一是提起恭敬心,一分诚敬,一分利益。所谓诚敬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净体亦净)。二是提起自己的警觉性,在世间而不染世俗,学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身行而心净。佛堂里的摆设无一不是表法之物,切勿作迷信想。

社会传四少

口中言少,肚中食少,心中事少,夜晚睡少。

我将其扩展为:

口中言少思己过,腹中食少体泰安。

心中事少能清净,夜晚睡少演弥陀。

社会传:身忙家务心念佛,一心想到极乐国;多念经来多礼佛,消除罪业离娑婆。

我改为如下偈:

事来则应事过净,身忙家务心念佛。

贪爱名利全放下,一心只想到极乐。

消灾祛病无他法,多诵经来多礼佛。

三福六度真心修,消除罪业离娑婆。

净空法师一九九七年从新加坡寄的贺年卡法语为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真正明白善因产生善果,恶因产生恶果的人,就不会再做坏事情了。

《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何谓佛,佛是大觉者,所有一切都觉悟了,丝毫的疑惑也没有。

佛是业尽情空,业障没有了,情感空了。凡夫是业重情迷,尽着到情爱上,这就是众生。

佛有三觉:

1、本觉,根本就是觉者;

2、始觉,开始即觉悟;

3、究竟觉,就是觉到极点,圆满了。有能与不能方为圆满(前面讲的三不能),否则就是二法。

三觉也可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在每个人心中,不要把清风、明月、山光、水影、石头、草木、云彩、光相当作佛像来想来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才是高深的哲理。

我们拜佛像的意义,在于偶像所象征的真理、典范,而不在偶像本身。

福德智慧究竟圆满,将教化他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方能成佛。

菩提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所谓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即度众生心,度众生往极乐国也、成佛也。如但存极乐国受乐,不顾众生得不得离苦,非佛心尔。为乐亦愿生,终不得生,因不入佛知见。

布施要讲三轮体空

即内不见能给之我,外不见受者之他,中不见所施之财物,称三轮体空。

为什么呢?因为如不是这样,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

唯有持名 当生可成就

八万四千法门,均以修因而证果,唯净土是从果入手,开始就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本觉,就是果。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所以至心念佛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就叫究竟觉(证果)。这是与一切法门不相同之处,必然当生成就。

修净土必须持《无量寿经》,如时间紧迫,可早课《第六品》(四十八愿),晚课《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佛对理、事讲得非常圆满,尤其《三十二品》至《三十五品》讲的全是做行的教诫,晚课后可以此反省一日的作为,久之跟阿弥陀佛就无差别了。身同佛,言同佛,行同佛,戒同佛,心同佛,必得上品上生。决对勿疑,有把握。这即是我之学佛的最大感受,因为愿相应了,行、心都相应了,岂不就是净土心田吗?与净土相合怎能不往生呢?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有一天真的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是自性本然,决不是造作或修成的,而是性德自然流露。至此则能观看真如本性自然相,而决没事相的成份了。自然相就是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现象是有根本的。有,不是真有是幻有、是妙有,其根本就是自性。

自然光色参回,六祖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一切法互相参回,像光一样,光光互照,千灯一光是一体的。转变最胜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性。

迟早乌金现,海清不待时(石)。

冷眼观社会

万法涌生,良莠不一,石玉混杂。以劝难入心,以谝为人受,正道传法难,外道谝诳供佛易。但理解持名者少之又少,真是正法难行,甚至摆在面前示现菩萨行,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叹其功夫难成就,欲究竟恐比登天

社会亦难安,人心不一。怪在官员腐败透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丧失了伦理道德,圣人亦难医。唯有净土有实乐,平等唯一法门,乃如法念佛尔,根在净土也!回光返照可得。

纯印老人讲: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要有佛心。

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五德:温、良、恭、俭、让。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六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三无漏学: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必与清净(戒)、平等(定)、正觉(慧)相应。

六度: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之行,教化众生。

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长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学习普贤菩萨修此十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说诸法空是因为众生着有了,为除有而说空,下面就是提防啊,宁可着有,切勿着空!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时再进一步,则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仍然修断烦恼、行善法即中道义。

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心印者,即以心待心,以心印心。传法主要是传心,谁给印证,全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印鉴不对,银行不给取款,得不到要得的收获,即去不了净土。

所以一百多年前(光绪十三年)纯印名号来到人间,实乃大有因缘。纯即心,印即法此乃传净土成佛之法也。

每部经可分为三部分:

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

序分:讲经的大概意思。

正宗分:讲经的正当道理。

流通分:就是希望后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一样不断。如果以人喻之,序分为人头脑,正宗分为人身体,流通分为两足,可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信序、通序、经后序。因佛陀在讲经时无此文,是后来阿难和迦叶尊者集经时添上去的,称经后序。又叫发起序,即发起经的因缘;也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是可信的。

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

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果觉的究竟处只在彻底救度众生的方便,如能给众生方便(究竟)的办法,使他们得度,这才是究竟的成就。

寺乾光师来函询问其佛门二三十年的法眷属:犟牛居士悟性如何?聪明否?辩才怎样?学佛多久?是否开悟?

犟牛答:虚度一载半,一不读经,二不持咒,三不跑寺院。心内无法,怎谈开悟!

我是无智常愚,别人是花天酒地贪无厌,我是五斤豆腐过大年,越穷越舍钱。有一偈你听:

犟牛居士本常愚,体勤心空性亦空。

世人笑我追泡影,我叹世人枉聪明。

老修行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枉修二三十年,不及你一载,看来唯有我识你心。

慧明亦知我心。慧明是谁?明心见性可开慧,假称慧明无此人。我明白了,他是不露声色传法,你俩一明一暗在度人。明暗非佛法,应取中道义。

我缘分太大了,能见到犟牛居士心满意足了

敬录夏莲居老居士直念去一则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学佛决非迷信,勿与鬼神混淆。世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不得卜问请祟符咒魇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可见佛不让我们迷信,要正信。一切唯心造。心能转境,应以内心修,勿从外边取。

无 法

世尊有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其意是一切法本来是无法的,为了度众生,所以要假设种种法,来对治众生种种的心病;如果众生心无病,则一切法本来无须假设。犹如医生治病开药方,若没有患者,医生则失业了,就不会有药方了。佛法实在只有二门,一是入世,另一是出世。佛法入世是佛随众生之病而设教,可多至无量法门(药方);出世则是众生随佛,乃是唯一无二之法门(众生无病自性即显),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是根据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而设的。

真如一心

一心非表数量、相对,乃表绝待之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界一切万象,不离真如一心。

真如一心又名真如、实相、自性、法性、心性、如如、佛性、涅盘、圆觉、涅盘妙心、如来藏、本来面目、妙明真心。

万法唯心现

三界虚妄若梦,唯心所造,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离心则无六尘境界,离心则无能所对待。此离心之境界,唯证相应。此离心之法,为直破无明,最极究竟,根本快捷之法,此法为世间人难信之持名念佛尔。

念念随顺真如,无相、无念、无住,能所一如,超出体用,证悟归元而得妙旨。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净本定,勿须着意令人得定,心要除尘(专心诵经,念佛号),空净自现。性是体,心是用。犹明月,月是体,月光是用。虽清辉遍照,月体本一,更当照了一切有形有相之外境、形体及无形无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体所现,而不住着。如水中月、镜中花,非有非无。修道人悟此心者为佛,迷此心者为众生。所以名回光返照。返闻自性,即将众生无始以来,追逐外境、向外驰求的心,返转来观照本觉本净的真心,如来自性即现也。

一句阿弥陀,只要做到只念、专念、唯念,即得无上最深最妙的禅,必有成就。吾说禅系指六度中的般若,而非前五度中的禅定而言,其差别极大,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五度所修万千手脚之福,只有般若才能将前五度转成究竟圆满的波罗蜜。所以念佛即可转识成智,即是修禅,勿疑勿弃,深信切愿,方得妙法。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菩提心

菩提心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结合缺一不可的心。

诸佛共修的四弘誓愿,是顺事发心,什么是顺理发心呢?《金刚经》: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者。这即破了法执,我们终日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这是大智慧大菩提心。其实发愿求生净土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藕益大师)。净空法师说四弘誓愿是菩提心亦非常确切。

识与智

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正觉);凡取着尘,而起分别爱恶取舍,是为识(妄念)。

菩萨晓得返照,当下即舍,撇得快,不住尘相识执,故成正觉;众生不知返闻,被根尘识所缠,念念分别取舍,故不能解脱。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只要时时返闻自性本觉,不被尘识所迷,由短暂之一念觉悟,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将攀缘六尘之识心(思想),扭转来照了尘相假、识用妄、心念空,于根尘相接时(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六尘相接时)不起分别、爱恶、取舍,只观照不变不迁之自性。

明白一点说:只想此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光明遍照,竖穷横遍的本觉真心;只想那一尘不染却万法森罗,本无来去又恒示来去,清净广大、圆融无碍的自性。这就叫返闻。在尘中而心不动,此即《金刚经》不动义,即能悟见本来而证性空。此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心、佛、情、器平等。此即如如。

我们既知自心(不住尘识)是佛,觉即是佛,又何必向外觅求?求不得、觅不得,得亦非真。佛向自心求,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心生万法故。

实 修

静中修,在家趺坐,心中默念六字洪名,经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时即为大空。

动中修,是万缘对境修,即在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上修。也就是我们终日吃饭穿衣,待人接物,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样地生活;但心中不染六尘八识,看到听到的外境不执着,念念即是弥陀,真如慧照,不离本际,不舍大悲。

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来是佛,毕竟成佛。只要放下一切妄念、执着、分别、烦恼、取舍。如不被花花世界所牵引,至生起种种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无求无得,离开追寻求得之心,离开希望惧怖之心,外不受尘境所缠,内不为心念所转,久之六根清净,妙明真心自显,即成佛道。

愿力大过业力

净土带业乃带旧业而非闻佛法后之新业往生,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带着无始劫的业力,到极乐世界慢慢修,此即净土之殊胜处。

业力虽大,大不过愿力(境缘作用),如发心度尽六道众生,凭如此大菩提心,将必成佛无疑。因发心就是播种,既播了度尽众生的种子,又怎能不证佛果呢?

有愿不行犹如幻想家,决难成就。行就要精专,读诵大乘,长远发心,持续不断地修持,才能成片。勿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别、取舍中乱闯,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念不净,为尘所转,修途必然障碍重重。要时时用智慧觉照自性,持自心如大地,知一切相都是如幻而现,也都是妙有。佛来魔来不欢不厌,安住不动,久之必显本心。更进一层,连智慧都不执着,因智慧也是自性所显。所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倘有得便也有失,终非究竟。

本 空

佛所证的空,为破空执,证本空,为无余涅盘。其功德不可思量,为法界的虚空。是故:

1、破我执即假观。一切情器现象,四圣六凡、正依二报一切相,皆如梦如幻,而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

2、破法执即空观。意根的执着即为法执,应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所念,毕竟空寂,了不可得,而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

3、破空执即中观。外尘相为假,内心念为空,此时内外空幻一如,应住持在空幻一如的净念相续,待那无明一破,方见自己本来。

以此修持,六根不染六尘,即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我执、法执、空执。空执即无始无明,佛说无明生起就迷惑,迷惑则造业,因造业而受苦,难免轮回,所以为根本无明。须念念安住,观念法界本空的净念,直待功德圆满,无明一破,即见本来,不为妄想、颠倒、妄执所缠缚故。

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心念思想修持,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六根不染六尘,尘劳邪见不生。此时为七、八地菩萨境地。如能净念相继,破尽无明,才是佛的境地。

述佛七

打佛七,旨在改革凡夫的生灭心,为诸佛的不生不灭心。凡夫之心,念念分别取舍,诸佛则恒常如如不动。唯一的改革方法就是对外境不染六尘,对一切事一切物不分别、不取舍;而对内则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念都不住着,念念安住正定,或是安住于所修持之本性法上。

打佛七之前,心理上要有所准备。首先将世间一切万缘全部放下,不要人在这心在家,外不染六尘,内不住空有,唯一方法即佛号不断。要想让心得定,千万勿着意让心强定,以妄心消妄念,这是不了义之修持方法。很多修行人不明了此点,以为要以很勇猛的精进心,把自己的心定在那个境上,或是强压制自己的心不动,静下来这即是不明白本来不动的自性,只要放下染心,自体的清净佛性,就自然现前。何须头上安头,再加一个不动的念?此念头一生,即落入有我这么个人(能),用心思让自己心不动(所),如此能所对立,如何证到本来?正定既不住空,又不住有,度众生之前应自度,但应发度众生的大菩提心。佛七中分秒要珍惜,念念不染着,既不住空,亦不住有,直彰中道,念念相继,不令佛号间断,方能在佛七中将凡夫心改革为菩提心。如能回光返照自心中有一清凉的心月,或一片空白,久观时则隐隐地、如实地显现在心中,此即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显现。

广行六度

学佛人除诵佛号、《无量寿经》外,日常应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方能证佛果。六度中的智慧度、禅定度、精进度,正是在佛七中修持较为有力,至于忍辱度,倘若能时时返闻,安住自己圆明,了达诸法如幻,则本来无法可受,亦无忍辱者。唯以布施在生活中易忽略。布施恰与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相应,欲泯去能所,破我执、法执,正是要依布施度的舍无量心来修持。在布施中,即可验知自心中,对于我法二执的悭贪习性,是否仍然深固。如对外之物尚不肯舍去,又怎能舍去心中的我执,怎能空五蕴、净六尘,而悟本来之自性呢?

而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度他人短暂困难;法施是以清净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或护持道场、弘扬佛法、印经书、录影像音带令众生蒙益,以劝人诵佛号,使众生离苦得乐;无畏施,指为有情作依怙,令有情远离恐怖而行安乐,如放生等

布施应三轮体空而施: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之物。方为无相布施。

一心三观中观

凡种种相,包括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房屋、车辆及有情世间的人物、动物、六道众生,均以相来形容。此相皆由本空本寂的自心所显,此心如不住着,照了诸相悉如梦幻,此即是假观。更进一层不但不住一切相,连自己的心念亦不住,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念一概不住着即是空观(三心不可得)。既不住有,亦不住(滞)空,双超空有或空有圆融的时候,即为中观(一心三观)。

对一切法都如是称性而修,不分别取舍而安住中道。

法、报、化三身

自心不动的本体是法身,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如如本性);明白觉了的心是报身;能够分别种种的心是化身。一心三身,本自具足。

老实念佛

真实履践佛陀教诲的人决不贪图虚名,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深入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之中,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佛号,不求一心,不求速成,不立消妄念之想,不贪净境,不求神通感应(此五者称念佛五大秘诀)。

佛号连片即是无上深妙禅,藕益大师讲:一句弥陀名号,即世尊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即是本师真传。统摄三藏十二部,系一切咒语之大成。功德不可思议。

外不染六尘 内除五盖障

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除味法系指食物美味贪求外,其它五尘均以男女相为主,当然亦不排除其他尘缘。

五盖障和六尘一样,能盖覆障碍光明智慧。除五盖障之法,亦从修自心为主。众生所以外染六尘,内五障难除,只因宿业所牵。

五盖障为烦恼障、业障、法障、生障、所知障。

1、烦恼障:贪、嗔、痴、慢、疑(亦称无明)。

2、业障:过去世乃至现世所造种种罪业。

3、法障:过去世乃至现世,曾毁谤正法,所以对正法难信、怀疑而不肯信修。

4、生障:家庭及自身条件所限无法修持,或见异思迁,不能专精。

5、所知障:有人法法皆通,修后得智,反离见性更远。好高鹜远,见异思迁,贡高我慢,徒增所知障。

发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曾开示弟子:若欲了生脱死,即身成佛,无须他法,只要发菩提心即可。

吾人学佛应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使六道众生均得度,要普度六道父母脱离苦海,此举方为菩提心。具体讲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

佛心与众生心

佛心与众生心非异,就如佛法不立文字,亦不离文字;佛心非众生心,亦不离众生心,体性无异,用途非一而已。众生之心是生灭心,念念无非能所,分别对待,如贫富、智愚、贵贱、大小、善恶、明暗、是非等分别之心,是为生灭心。而佛心却恒常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清净无染,光明遍照,犹如虚空遍于法界微尘之中。但对法,对一切事一切境皆毫无分别,平等不二。

劝发菩提心

择省庵大师着

相有其入,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惭,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更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有别,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名此则行可取舍,去邪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犟牛居士自惭

吾人罪障极重,累劫难复,生不逢时:正法、相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名利,举目滔滔天下皆是;心之险恶登峰造极无殊人鬼,不知佛是人神也,法是何义也,僧是何名也。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之泪下。吾为佛子不能报恩于国土,唤醒痴迷众生,生着无益于己,又无益于人,死后一堆白骨于众生何益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于国于民于众生于佛法无一殊缘,极重孽罪。由是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尽形寿尽己力,为扞正法生命可舍,法不可移。弥陀四十八虔信大愿,愿愿度生,心心作佛。愿佛日重辉正法久住,法门再阐,佛法澄清于此,人民被化于东土,此则老拙真实之苦心也!

吾恳大众愍我愚诚,怜吾苦志,盼同发此愿于修行中,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贪进,勿懈怠而不精进,勿悭贪而不舍,勿因愚而不修,勿以根浅而自鄙。应知树久根深,深时力劲,久磨钝而成利,岂可枉得人身,偷安一世,此生末班车无缘,必永无出期。心真则事显,愿切则行深。虚空虽大,心王可覆;金刚虽坚,愿力能穿。普愿诸有缘同修,共同发心,乘纯印法船,同生极乐,同见弥陀,同成正觉。除此一事外我犟牛无所求也!有缘者若依吾言随缘作善,老实念佛必得莲位。幸甚!幸甚!

近两个月放鸟奇事殊多

今日刚走到楼下院内,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小山雀,落在我面前而逝。恰巧有三位居士来吾家,共见,无不惊叹众生灵性未泯。我们共同为小鸟念往生咒数遍,掩埋其体于门前树根下。近来放生奇事屡出:众鸟送往生,鸟闻法后嘴插土中自尽,死鱼在咒语中全复活真乃奇哉!

听《太上感应篇》序初感

学佛勿藐视贫富,面相贵陋,接触佛法之早晚,以不见隐根之性。奈断言也!讥人者所修乃漏之业也,焉有成就之理。切切,应以平等心待人接物。

如今学人,心口不一,口谈因果,身无行、口不掩、意慌慌,妄谈何益?纵观学人,历数载艰辛,谈及侃侃,而行之则与佛教诲背焉,乃学进而道退,实为不明因果之源,本于一心,枉修枝叶不挖其根、断其须,实非修行之根本也!

善心纯熟便是德,善事其实便是功,由少到多便为积积功累德,累乃由低增高。积德如聚钱,渐渐添多;累功要像筑墙,层层增高。用心要真要坚,用力要勤要久,凡做善事要功德圆满。何为功德?凡与自性相应即为功德。念佛是功德。古大德讲:佛号是万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因佛号可净心故。

菩萨发心,证到空性而不住空,要由空性中显种种无边妙用,广度群生。即不住外尘境界和内贪嗔痴慢疑的五毒有边,证空时又不住空边。空有皆不住,直显中道,智有住生死,悲不入涅盘。如此而修才能将凡夫的生灭心转化为不生不灭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

心不为境转,要转八识为四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在日常生活中六根不染六尘,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要念念不为人我得失所染,其唯一修持妙法佛号成片。

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根,方便为究竟。这菩提心之体即是法性;菩提心之相犹如明月光明;而菩提心之用,就是众生所具足的,所现的佛身,去广度众生。故修持应以大悲心为根本,才能广度有情。以何法何身得度者,则以其法其身度脱之。

修行必须福慧双修,犹如鸟之双翼。修福德必发四无量心。六度以布施为首,只有舍弃对财富多种的执着,才能进一步舍却对色声和自我的执着,更进而舍却心中的妄念、执着、分别、贪嗔痴。如此在布施中不但自己得到真实安乐,亦令众生离苦得乐。

具三心者可生极乐

一、真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

彻悟大师八要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道场在汝心

心中若有道场,处处即有道场,处处都是说法讲经之处;反之,心中若无道场,那尽虚空遍法界,你却寻不着道场。道场不论大小,有道无场不怕,就怕有场无道。何为有道?能令众生明理会修,当生可了生脱死。否则香火盛,熙熙攘攘好热闹,出家人修不出去还罢了,在家人花钱财亦修不出去,岂不冤枉?这皆是有场无道。古大德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很有道理。

学佛之人切忌作行无益,人生世间,方便第一,力到便行,错过可惜!行住坐卧待人接物无不是行道之时:存恤鳏、寡、孤、独,以养弃儿,施棺木,济困乏,戒杀物命,修桥补路,开井通渠,劝善解惑,息争止斗,皆方便事。前贤说有文墨之能者,不着善书,反造淫辞,实大恶也!当今文人墨客又有几人劝善?书藉多半色淫,屡禁不止,危及下代有才不知修福慧者,如明珠弹雀,实为可怜。

行者应以平心待人,无私憎私爱。爱的知他有差处,憎的知他有优长。人心平,则命必和;广行善,则福必至,焉可不为。做善勿求人知,常忧善行寡,阴德也。出口无不善,日常慎出口,口业消矣!身不沾恶缘,不失律仪,身业灭矣!心不染三毒,则心业清净矣。

富贵草头露,人生瓦上霜。

看不破,放不下,愚人也!试看当今朱门多生孽种,白屋每出超才。

学佛功德如何种?事事先存利众生心。

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

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

藕益大师: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知佛心者则言言皆了义;不知佛意者,则字字疮疣。

了佛真谛则如来法海虽宽无涯,一弹指间可以即登彼岸矣。切勿心外求法,回光返照自性,当体见佛。

戒律德育(行的教育)

世尊涅盘前嘱咐弟子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之重要,唯有保持戒律,佛法才能保存延续,舍戒无佛法。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以戒为基础,以戒律为根本。戒律愈坚固,定力愈坚固。只有守戒才有福报,才有成就,它是圣凡分界线,故戒律非常重要。戒律内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后一句是大乘佛法之精神。另有断一切恶(恶事恶念),修一切善(善事善念),才能行菩萨道,一心不乱。

庄严佛土就是心清净,一人、一家、一市、一省、一国,世界人人都行善,心都清净,此娑婆就是极乐世界。要从起心动念做起,弘法救人念头勿离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善,久之善恶念头全断了,心无住就与佛菩萨无异了。

佛法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万法缘生,缘生性空,了不可得。

一心不乱

所谓念佛一心不乱,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事来则应,事过则净,此为修定的法门,也是通常讲的念佛三昧。一心是对散心而言,若一方面口念佛,一方面心妄想,当然就是散心念佛了。若能心口一致,无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则于净念相继相契机。

莲池大师开示:

一心,分为事一心、理一心。

事一心即四弘誓愿,为有能力普度众生而修佛道,就是要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全心念佛。久之可达功夫成片的层次,焉有不往生之理。

理一心,即与理体相应,西方不离方寸,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

事一心属禅观,禅定的层次;理一心属禅悟,慧的层次。这就是净土念佛法的禅净双修。一句话:念佛时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是!

一九九五年二月初,纯印老人家往生后第四个月吾人方信佛。经半年迷茫至一九九六年七月才学佛,又一年后,佛号勉强入心,行住坐卧全念佛,基本达到连片;后修呼吸念佛,佛号方真的入心。

学佛全凭虔诚、至诚心,勿求法、勿贪法、勿执法,要明理,吃穿处事待人、干活均为法。首先必具根本智,修清净心,一切放下,一门深入,见相离相,心如如不动,体勤心清净。在此基础上,吾幸运地听了净空法师一百零七盘《无量寿经》磁带,此乃后得智。但它是不可缺少的助缘,从此再不杂修杂学贪多,亦不听与净土无关的磁带。我是从一句佛号而受益,学佛人都会背诵《阿弥陀经》,叹我无缘阅经,死守一句佛号,这恐怕就是恩师所倡导的一句佛号,当生可成就吧!

佛法乃因果、因缘,知因果而修善,明因缘而弃贪嗔,此修行之精要也!

六度之忍辱

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忍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难忍能忍,难施能施。

忍辱义极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非一般人能办到的。待到达无争的程度即成了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忍辱方见实效,定力亦有真功夫。精进亦在忍辱之中,此即般若也。

如何念佛

夏莲居老居士偈:

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合则成串;心不离佛,口不离念,如线贯珠,相续不断。

学佛之根本在于离相离念,离乃不执着也,而非舍掉。因相即性,性相一如。离相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念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离相即离执着,离念即离妄想、分别。

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此即不依不倚之法。明此还有何所求、所贪?方能放下一切。

自性与修持

性如明镜,垢除(尽)则明现。人自性难现,犹如古镜埋尘,虽光明本有,必因磨而后显,此即修行之义也!

若执因磨即得明,则磨砖、石亦应成镜,此即执因缘之过也!

佛说是心作佛,从修德而说,言众生虽有本觉之体,垢重而不显。是心是佛者,从性德而说,言众生佛性虽由修证而显,全是性德本有,非是由修或他处而得也。此即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之意。

极乐四土合一

念佛之人,只要一心专念,虽未断见思烦恼,但佛号成片,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全消,犹如雪投洪炉,未至而化。如若以佛号伏住烦恼达事一心不乱,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土。念佛达理一心不乱能分破无明,则生实报庄严无障碍净土;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其实四土即一土,凡生彼国绝无差别,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因无差别,四十八大愿方愿愿圆满。

禅净即弥陀

《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持名不但是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深,无量,易学难信;妙,暗合道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待参究无须依其它法门相助,当下即是。

古大德谓孤明历历:万缘放下,一念弥陀,单提为孤;明历历,即净念相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孤即无住,明历历即是生心。孤就是无性无变;明历历就是随缘不攀缘。正所谓随缘不变就是行菩萨道,不变随缘就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之人。不变不随缘,就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乃二乘人阿罗汉;不随缘,不不变,就是凡夫。

念佛就是修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一句佛号,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足。一真法界即在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佛号中。

随缘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随缘就没有世间的情感,有情感则是六道轮回法不出三界。

谈因果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信与不信都是客观存在的,佛陀只不过将它揭示出来罢了。

因果贯通三世。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今所生果,一切皆前世自种因,方自受果。前因后果,循环不断。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绝不会自行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若转变全由心念:业无性,心可转业,因为因若成果,中间尚有一缘,同因不遇同缘不结果。因果是活泼泼的,贯穿一切事理的,决非宿命论、定命论。我们身体实际是由果报所生的,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富,属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依报。正报好依报自然也错不了。一个人的命相全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

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佛不叫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这些全是舍本求末,徒劳无益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才能转未来的果。转变的关键就是自己的心念,心能造业也能转业,一切唯心造。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命自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都说明这个道理。

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总的不外是因果报应四字,舍此则邪知邪见。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的止恶行善,不种恶因,广种善因。我们修佛法之人,欲了死、生净土、度众生、成佛道,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

智慧般若

佛道智慧与世间智慧不同,世间智慧是世智辩聪,称知识、学问、常识,离不开我执我见,不究竟不圆满。佛道所谓智是分别法相,所谓慧是洞达法性。法相有分别称智,法性无分别称慧。这就是古大德讲的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分别一切法是智,不作分别想为慧。《心经》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别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为智;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则空为慧。智是有,慧是空。一切有为法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则空。智者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慧者尽空,空而不空。虽不空但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现诸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非空非有称妙智慧,即《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为有即智,如如不动即空为慧。其根本即理事一如,性相不二。佛菩萨修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缘者乃有(智),不变者乃空(慧)。净空法师讲:随缘不变是修菩萨行走菩萨道,不变随缘是佛菩萨倒驾慈航度众生,不变不随缘乃二乘人声闻、缘觉自度不度他,若随缘随着变即凡夫。

实 相

实相,真实之相,平等相,若明实相,为悟大乘理。

佛道讲的无相无不相,无相指离虚妄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生有灭方称虚妄。非相即离相,其意为若见所有虚妄相,能离虚妄之相,即见真实之相也。真实之相,即是法身如来,故曰即见如来。如来乃真如本性也,无虚妄相故称实相。

无不相,不是没有真实相。诸法虽然虚妄,但妄中有真,因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即心性。凡虚妄生灭者,皆是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是平等相。古人以金表不生灭的性,以器物表无常变化的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此即性相一如。

妙心之理

念佛法门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离一切心意识,离分别、执着,方得证无生法忍。

佛说无上力就是心力。

心无所住,佛号分明,就是暗合道妙。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无住必生心,生心必无住。

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实相义深奥,若明实相,即悟大乘理。

佛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上喻中诸器皆不离金)。

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而称实相。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国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心净则佛土净,土净即我心净。

《往生论》言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觅知三种顺菩提门法: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虽愿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发心与持名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于念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一句佛号,念得纯熟,万缘放下,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唯此念佛法门,上下兼收。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华严奥藏,法华精髓。

功 德

功德乃阿弥陀佛一句圣号也。古德云:万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功,是功夫,即一心专念弥陀的深浅程度。

德是身体力行为德解。

修性依赖命的能量供给,没有修命的能量,修性只是一句空话;若修功不能贯通五脏六腑,仅表现经脉的联贯,则修命也是枉自劳神。

极化元音,元即是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

佛说:行大智慧,度于无极。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有身必有苦

要时时观想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净的,是造孽之本,所以不要执着它。佛说众生之苦,莫过有身,身为诸恶之本,众孽之源。远在世尊未降世间,大圣人老子曰:吾之大患,在吾有身。众生不入圣流,必有形体,有形体必造业,造业必受苦,一世不如一世。

一空天

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自性明。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无云万里光,万里无云光自显,万里无云自性现。无边无际的空,无边无际的光明就是诸佛的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佛性。众生的佛性皆是一空天。

念 佛

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走形式,不求目的,无非分之想,老老实实,恳恳切切,信愿持名,这就是真念;不攀无求,行住坐卧一声佛号不间断,即是真念;念时心无旁杂,自己清清楚楚听得真切就是真念。此即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与不念的念头全舍掉就是真念,久之功夫成片,往生在握。

修行有一特殊规律,即以无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可得;以有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得。念佛无计量,清净平等心就是佛。

佛说: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知法入法全赖自己观察,信得切,心无旁杂,即得圆满,而非是处境所闻所得。只有现观、自观方能对佛法体验深、信得切,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持名法名契理处

在于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能行所行,皆是实相的正印。此法门单绝亦契机系根机与时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广应群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故可称大乘之究竟。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必得往生。

六度之义

六度之行即教化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度:即济度、摆度、转化之意义。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多,到彼岸之意,能度人从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

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

六度法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应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行禅定;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行者必须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六度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统摄其内,广行六度万行,才能圆成佛果。

信深、愿切、行专

诸佛菩萨的发心,无异无别,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方称感应道交,我们的信才深、愿则切、行则专。如能明理修行,方不枉为此生,否则无量劫难脱轮回矣!

纯印老人常讲:世间本来没烦恼,烦恼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不会有烦恼。

烦恼即无明,只要看得开、放得下,心必清净,可转烦恼为菩提。其实烦恼与菩提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迷时称烦恼,悟时称菩提。众生只要用佛号伏住烦恼,必得大自在。老人家所说的不走心,即是看开、放下的修行方法。当然其中包含忍辱法门。

五蕴皆空

观音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实有。乃当体皆空,而非空己,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乃第一义空,于是方度一切苦厄,使自己出离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使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为何说呢?菩萨发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音在修耳根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入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必然众生同出生死。此即般若妙用难思,就是波罗蜜多。

般 若

般若有三:一为实相般若是体,二为文字般若是相,三为观照般若是用。

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由此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生活中只要能以般若照用就不会有烦恼。六百部的《般若经》,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后又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真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即真般若,是般若最秘的核心,宝王三昧。

从解悟行证分大、中、小三乘,学佛解行非常重要,但尤以行为最。无行而解,枉增我慢之心,决不能取证,种的还是六道因。因多闻枉增知见,见法即动,着境生心,此小乘修人天之福;悟法又解义,只能算中乘,因为佛法无定义,难知难解,所谓悟解,便是不究竟,虽有功德,并未入经藏,心不净又怎能入佛知见,又怎能修无相菩提呢?故为中乘;依法、依教修行是大乘,法法平等,一切法皆以修行修心为本,凡能依法修,必能始终不二,终能成就。以此修则能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求所得,即相离相、实相无相、无相无得之心,才能真得。故依法修,为学人之根本。

普贤菩萨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听此偈吾心不寒而栗,人生受八苦之迫实无可乐。

此偈妙绝,在岁月更替的日子里,人犹如少水的鱼,应感到生命流逝哀痛。

佛说人命在呼吸间,我们怎会知道无常什么时候为我们的生命划上句号?既然如此,理应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早作准备。哪一天不见阿弥陀佛,哪一天这个心就不能放下,切不可轻松啊!

持戒与禅坐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坚持斋戒,一心静虑坐禅,扫除杂念,离诸妄想,细观万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满,必定成佛。静坐功德不可思量,古人云: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浮屠大宝塔。因为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不生成正觉,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佛性。

真心性体

自体者,凡夫与佛菩萨本无差异,无增无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犹如虚空遍一切处。其本无生无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生前走后的主人,亦唤旧日的主人翁,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象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此心为万法之王,实大道之源,真法之要。三世菩萨同学,乃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证此心也。

一切众生迷妄,即迷此心也;一切修行人开悟,亦悟此心也。若洞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间生发之根源。

真心妙用

古人云: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

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真心性体一如,体能发用,体不离用,如水以湿体,体无动故。波以动为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体相一如也!

真心圣凡无别,但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犹如暗中树影,有而难见,法身本有,凡圣一如,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染,犹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真心在妄即凡夫,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盘本平等。永嘉大师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

以无心法治妄心,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犹空瓶,瓶中无物,名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古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可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古云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永嘉:无明实性皆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五常与五戒

学佛人起码要守五戒,作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与儒家所倡导的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五戒持好了,世间的五常也就做到了。为什么世间需要五戒、五常呢?世间众生之心无不希求仁爱,需要仁爱,反对残忍;希求道义,反对强暴;希求礼让,反对邪曲;希求信实,反对欺诈;希求理智,反对愚痴。正因如此,念佛人可养成仁爱、道义、礼让、信实、理智,如有此行,不但在社会上是个受人尊重的正人君子,又可做为净土资粮。

万缘与念佛

万缘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它是造成生死轮回不息的业因。业遇到种种缘而产生果报,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自作自受,共业共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改变不了。

万缘分内外两方面。外则宇宙万有,人我是非;内则身心世界,妄想杂念。这些看不破放不下,则万般烦恼挂心头。归结就是外在的繁杂境遇和内在的烦恼,称之为万缘。

念佛心不清净,就是业力作怪。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得人身太难太难了,必须下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当生成就。念佛关键是一切放下,一心念决不能二心念,要一句佛号从心里清清楚楚念出来,要明明白白听到心里去,念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才是会念。世尊灭度的五百年是持戒成就,像法一千年是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是念佛成就。除念佛一法门外,再也找不到出三界的法门了。《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不易修的主要原因,障道因缘甚多。交通方便了,科学发展了,生活充实了,这些外界干扰太大。出家人更不易修,衣食丰足,四事不缺,内心必烦躁不安,苦恼重重,又欠看开放下。所以唯有念佛才是对治散乱心的最好法门,念佛修净心,净心由念佛生。

四相析

我、人、众生、寿者: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

触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见的形象是人相;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神识相似相继是寿者相。四相都从我相而生,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般若就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然而决不是空无断灭,而是修一切善法离四相修,决不是弃善法而不为,有为但无相,无相而为。正如经上讲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要离相(有)、离空二边不着契入中道,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菩提。佛法无需外求,本性都具,上至佛下到蠢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的,是丝毫不差的大平等。

藕益大师: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生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上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资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唯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大师一针见血的开示,勿疑勿忘,认真在修持中体会。

普供养

现僧人择丰优居士而独处,岂不知我佛启教平等法门,不当一人独自得福,身为佛子务要普化世人,名发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轮。宁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经此乃是我出家人之愿力也。

善信应知但凡积福,不拘多寡,可谓称家之有无,随心而作福。滴水虽微,渐盈大器。以财多而为胜,则富者可作,而贫者永不能种善根,非也!若见人为善,发欢喜心,称赞一言,即可同得其福,何况随缘布施者乎。

面上无嗔心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上无嗔真实宝,无挂无碍是真常。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钱喜舍万钱酬。

与君寄在坚固地,生生世世福不休。

积福普供养,切记要口对心,积福而非记福,积福必欲得福则世间茅草福。积福不攀福,小福生大福,福中慧具足,此即菩提之道也!

警惕:法轮功是邪法

法轮功是断人慧命的魔法,欲肉身成佛犹如拽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似的不可能,纯属欺人之谈。它是篡改密宗虹光化身成佛的公案而编造的。修到任何境界肉身决不可带走,不净之物怎能与清净本性为伍呢?纯属荒谬之谈。另外它的宗旨真、善、忍乃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我断定久修此法,必得癔病。盼世人迷途速返。

净心菩萨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菩萨常以软语善和言,必饶益众生。不嫉不恚,随其直心,则能发行,得深心,意调伏,其生方便法,方成就众生。土净、法净、智慧净,则心净方一切功德净矣!

如何持戒

学佛人所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了生死出三界。为达此目的,须要除掉无始以来身心恶习。身:杀、盗、淫;心:贪、嗔、痴;口: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欲除掉此恶习,必须以持戒入手,持戒功深,恶习渐除,一旦除尽,本性自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为持戒应戒八恶,亦可称八端:一、心口不一;二、杀盗邪淫;三、两舌恶口;四、贪戾悭吝;五、嗔恨嫉妒;六、自大轻人(贡高我慢);七、信心不坚;八、我执烦恼。此八端为学佛人时时事事在心防犯之旨,日常可根据自己易犯者快除,不易犯者放后,为使信心久长,借助佛菩萨加被,在佛前立持戒誓愿,痛自忏悔。

忏,即自咎既往;悔,痛绝将来。这样的决心愿力,使易犯者不再犯,难犯者自然消除。如不依此修,何时能深入心地,无非利他无我,明纯印之法门也!

自约法则

诸师弟凡随我出外结缘者必须严守此五条:

1、不收供养(钱、款、物、名聘);

2、斋以清淡为宜,每餐一饭一菜一汤;

3、道场除请法人一礼外,诸人均问讯礼;

4、万万不得称师父,可称犟牛居士;

5、去不接,走不送,一人陪足矣,免扰道心。

净土以念佛为主

念佛若能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不旁杂,诸罪障可消,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典虽多,但只要倡导以忆念佛,称弥陀号,愿生极乐,即可视为同类经典,修净土持之无妨,但宜以五经为主。

佛法在哪里

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佛要自己做,功要自己修(功即诵佛号的功夫深浅),所以佛法靠自修、自证勿外寻。学佛学的是一种境界,决不是神通,也决不是练成什么功夫,有人看似没有用功,实际境界很高,能说他修得不正吗?境界是内在的,但能表现出来,待人接物、举止言谈,此即内外一如,诸法空性。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生无灭无形无相的才是真如法身佛,万物有坏有变,虚空无变无尽,永恒如是如是。

佛号一直念下去

本觉佛号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若然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然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应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此层次较高,乃达理一心不乱也!达此境界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乃佛矣。

心正不招邪

心若虚,则神自明,性自灵而命自强,虚乃静也。此即学佛之根本在修心,若心不能虚,则神与性命亦难保全。心中有念,有念则非虚,便会被鬼神测度而沦为异物、异念。一次去大连讲法,几个邪教首面人物,在道场以邪术干扰,不能起用,为什么?殊不知我所讲法乃本性流露,心始终处于静,无念而有声。正因心虚无物,不仅鬼神难测,自己亦不知有心了,神识自然灵明,即可超越生死

心为道之体,道为心之用(道、经、法)。人若能察心反观自性,则圆融之体便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设功,顿超彼岸。

阴德长久

世人致命的弱点就是贪,争名争利是贪的表现形式。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看《西游记》,诗中的话,很值得人深思:争名争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想骏马,官封宰相望封候,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给子孙积财富,他能守住否?积文章典籍他能学否?只有积阴德子孙方受益。

人佛一如

大地万物,佛与众生都是平等无二无别,因都是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因素所和合而成,内要保持如来法身相应也就是佛了。此相应方法,佛家称三密相应(三业相应),即身、口、意三密,与如来一如。此外应从三理起修,即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素,有此心即是佛心,常有此心与法身佛无二。大悲心是根本之佛心,因佛心广大,慈悲为怀,才是佛之本心,也就是有众生心、方便心,即是善巧之心、机缘自然之心,只要三心相合,三密相应,自身即是佛身。从这里讲生佛一如,学佛之根本主要在修心。

心现法

众生皆具佛性,其中包括恶鬼、邪魔、坏人甚至畜生,为什么?因众生皆有一灵佛性。性,真极无变,无有生。因性是本体;物质和法,因无自性,无自性则空。这皆是有生有灭的,若明心不灭,性不灭,唯此是永恒不变是恒常的。格物致和,穷理尽性(理体心性)。色是相,空是本性,色显于空,空含于色,色空不二,理事无碍。一切法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万法心生

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随心回转,即入无碍。因为一切物质(色)都由性表现,此外决无任何本体,所以只要一念心回光返照,就进入了无碍自在的心性体中。就连一切法,所有诸佛也总在众生之中,离众生则无佛德。佛的德性体现,包含在众生之中,因而佛法佛性,即是众生之心。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心。千灯一光本无二致,平等一体。只因是迷悟不同,方有差别佛、众生。觉即佛,迷即众生。但心体一如,毫无差别,若认此心,识此体,关键在于破迷正悟,背尘合觉。欲达此唯回心转意,照彻自性。骑牛找牛,找遍十法界也无牛,但若回光返照,当体即是。这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应明了见性成佛的性是佛性,而化性却在人心中,即心即佛嘛!如何修此佛心呢?念佛!一念佛一念心,念念佛念念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知见,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尘中见法界

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寂然不动,感而通;有感有应,感应不穷。心自如如,境自如如,心境交融,物我两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云起,心随自然。若有此心,便是不合情理的悖论,在禅的境界中也仍然究竟解脱,一无挂执。如禅宗有违背常理的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如此荒唐,却成了禅的一种境界,手可指月,月不在指。

修行人只要能达到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的地步,心佛不二,即是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佛一如。念佛人有两种,迷人事相求佛法,智者自心取净土。因佛土就在心上,心净西方不远,心染碌碌难到。

偶然听人读了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真乃妙极,短短数语,即统归佛法。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能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间。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我法二空

菩提为正觉,明心乃修持方法和手段。学佛就是要彻悟心性可证涅盘,长生不死。

空寂随变化,真如任为之。

与天齐寿体,净心大法师。

明心见性即明本原净心,见本来面目。人人皆具佛性,佛学是内学是内修,所以不能外求。应直指人心,见性即见自己的本来佛性,却是诸法空性,因诸法性空无我、无常,所以众生与佛平等、无差别,明此性即顿悟成佛。

正信非迷信

对本师释迦佛,有三点值得信:

一、他是太子出家修道成佛,他是一活生生的人,历史有记载不是虚构的,他能修成,我们与他条件相同,一定也能修成。这让我们感到诚服、亲切;

二、释迦觉悟了宇宙的真谛,并且自我得到了解脱而得大自在,这让我们感到信服;

三、他把悟到的真理,用智慧表达出来度众生,许多人依教奉行而得解脱自在,感到安全。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条件,连他自己都度不了,却要度别人,让人信奉他,这样盲目的信,就是迷信。所以信佛是信自己与佛无别,信法是信依教修行当生定能成就,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

为吉林众居士题语

口不论是非,行不介入社会,身不染恶缘,心不离弥陀。闻而未闻无烦恼,见而不见少是非,事事变化心无住,一心只求真智慧。

菩提心

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心佛众生不二,菩提心从大悲心生,大悲心是众生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即众生心。一心、一切为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为众生呢?成佛之愿即是。

欲成佛有善根福德,能看破放下,三个条件具足必当生成就。看破是善根,对佛的教诲信解;放下是福德即愿行,必能一向专念,念佛成佛。否则怎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呢?

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佛修清净平等。

学佛人五不

名利不可求,傲心不可长,有志不可显,贪欲不可纵,欢娱不可极。

弥陀入心,一切随缘为真智慧。北京杨居士、张居士、于居士三位来梅讲五台山北台的师父,酷似济公佛,他说的话奈人寻味:

年年朝拜年年拜,年年拜年年来,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死了拉倒!

我是凡夫身,只能说凡夫话,可不敢以凡滥圣。

最后风趣地说:我找不着媳妇,在这混饭吃,你们都给我回家老实念佛去!

福寿等同

记得小时候,纯印老人家常教导我们要一生惜福,她说:十分福用三分,留下七分送给人。她一生省吃俭用,新衣送给别人穿。现在才明白,福寿等同,福若过早过多地享用完了,寿命将至。诚看社会老寿星无一不惜福。

无希望心施法乃净业 远离利养乃真智

佛门应以无事为兴,香火盛旺有庙无法乃信众迷未觉也!乃佛法运微弱之表现。行者,少受人知乃大德。持戒严谨,生活清苦,真修也!吾人小有名气,有名有气实非修行,接访络绎,实不愿也,奈何,奈何!

十法界的因烦恼

妄想中包括分别,有妄想就是无明烦恼;有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有妄想就有四十一品无明。有分别才有十法界,执着就有六道,执着严重的贪嗔痴就是三恶道。

对五欲六尘执着最严重的财色名食睡,出不了欲界;对财色名食睡、声香味触法看淡了,但对色相执着就脱离不了色界;两方面都淡薄了,但还有习气就出不了无色界。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是自己业力牵引,与外界毫无联系。犹如做梦,决没有第二因素参与。这就是诸法缘生,缘起性空,了不可得。

佛法无人说,念佛成佛,虽智莫能解。佛菩萨只能告诉你成佛的方法,能否成就全凭自己,所以佛未给我们什么,自己本来具足的。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要亲近善知识,它是一切种智的因。遇缘不同,成就亦不同。对净空法师,有些出家人不相信他的话,这些人身虽出家,心却不净,无成佛的缘。念佛成佛法门,实在说是佛为末法在家二众讲的,善根福德欠缺的人又怎能相信呢?

怎样摆脱所知障

入名相,出名相;入法,出法。悟性从自性生,即万法圆融,横说竖说全是理,一定要破所知障。

念佛就是销归自性,就是修戒定慧,用圣号熏修自己,在实修上渐渐入理。

末法不能往生的障缘,是有见地,知见重误人,这叫如实知,知见立知是所知障。无知无不知,如实修必往生,大开圆解。不了生死,所知障障道。只有净心念佛,修一分,得一分,傻傻地,呆呆地,不怕吃亏,一句佛号入心,必获大益。

智者了知无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须身外求。念佛心不乱,自性即显。

持戒,净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缘心迷六尘障自悟。可见佛性无差别,迷悟分觉愚。

口念弥陀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石板栽禾,无果可得。身外求法,此乃学佛人之大忌也!

口念弥陀,心行不着一物,则心口相应,佛性自显。离性无别佛。功德即持名阿弥陀佛,老实念,老实念,善恶都不见,闭口不论是非,心不找烦恼,老实念。

瞎子摸象,得一部位即真,一真一切真,只要摸不放手,老实钻研,必趋精通之路。此喻一经通,一切经通。贪象整体,则很难精纯专一,是谓旁杂。所以应视自己因缘、根性,选一门深入,道业可成。但要从心上转,老老实实修,勿求花架子,给别人看是假,修自心是真。

般若无形无相,离相即相,认相为实,心无般若,无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转念,人云亦云,学佛无益。

一念迷心着境必生烦恼,即凡夫;一念心离境缘必生菩提,即佛菩萨。凡圣无差别,全在心上起分。所以学佛人要尽全力修心、转心,这才是真功夫,即看破放下之理。

真学佛者,必须破五蕴色受想行识、断烦恼,远离尘劳、愦闹、名利、恶缘修净心,息妄念佛,佛性可显,佛道可成!

无明烦恼全由妄想执着生,若明此理,无念、无忆、无著、无妄,不取不舍,随缘处事,心必净、佛自成!

心开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说、文字、心缘起用,凡夫欲从经典解般若,犹如自拽耳离地之荒唐。念佛达一心不乱,般若即显,千万不可有求,无求可至,有求即无。

学佛就是生活,究竟圆满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离开生活没有佛法,佛法是让我们过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缘勿攀,随遇而安。

看自己不要看别人

自心起正见,方显事事无碍,外境外缘好丑,全凭自心现。苍蝇不抱无缝鸡蛋,贪财者必受骗失财,因在内不在外。轻浮者必受邪人扰,应从自身找原因,还是我心我行有染着,这就是要自心起正见,烦恼尘劳离。看自己毛病则为开悟见性,这样才能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法无碍,学佛才会得大自在。

心生六道

世尊讲法四十九年,其中讲般若二十二年,般若总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可见众生业障深重,唤不醒啊!二十二年仍然唤不醒妄想分别执着,始终不觉悟。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才有十法界,执着才有六道。有贪心就是饿鬼道,有嗔心就是地狱道,不明事实真相、不明道理就是畜生道。其实都是自己业障变现的,犹如作梦一样。

向俊英居士进一言

虽持弥陀号,若不识自性般若,犹石板栽禾,无果可得,倘遇外境相扰,必堕心外求法之途,此乃学佛人之大忌也!

切记、切记,勿攀心外缘。

悟 理

纯印老人每逢家里煮饺子(素)或煮面条、元宵等,都要喝一碗汤,她说:原汤化原食最能治病,外面抓的药治不了自己的病,本汤本水才是灵丹妙药。世人有病乱投医,是不明这个理!心外求法治表不治本,若除病根就要自己刀削自己的把。

其九孙刘刚七、八岁时向老人要钱,老人总是喊最小的孙女刘妍(五、六岁):妍头!你要不要?小孙女总是伸小手说:奶奶,我要。老人拍打一下她的小手并笑着说:回回你都要,没有一回不要的,可见贪的习性生就带来了。古人说人不断贪不能成仙,要断贪可真不容易呀!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念 佛

倓虚法师:佛法是漫漫长夜的明灯,无幽不照;是茫茫大海的救艇,无人不载;是焰焰火宅的淋雨,无热不息。只要真信,可使每个人离热恼而得清凉,离苦海而达彼岸,出幽暗而得光明。念佛可转烦恼为清净,方法: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以无念之心为真念也。此为念佛三昧。此三昧可摄无量无边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

此法门直超十地等觉获大圆镜智,证无上菩提。

念佛无差别,三昧有深浅,三昧之深浅则念佛之差别也!

赠三宝弟子

学佛非多闻、多见、多游、多看为宗旨。此乃执心作怪,未离凡夫心,实以妄修妄,不得成就

应以修心为根。此念一生,当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离佛无心,离心无佛。此乃心佛不二也!

学佛之人,舍此心求佛,欲升反坠,转增甚远,穷劫修,不得佛道。我学佛人,可悟出此理否?念佛为何?念自本尊也!愿有缘善信借吾此语,顿悟成道,同证菩提。

念佛人若能了悟人我、法我二空,对境心无取舍,空色不二,善恶一体,即入圣境地!欲达此地,必从心上修,勿从相上求。

境界无顺逆,无念心安然;境缘任由去,心不随境转。

佛与众生本无异,迷悟分别有殊途,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老实念佛。

心佛众生本一体 无始劫来未相离

此心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起无坐亦无觅处,觉当下便是。动念即乖,有思即迷。犹如虚空,万法由此生,无边又无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老实念佛 心勿外缘

纯印老人说: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佛与众生无别异,但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一无所得,尚不醒悟。自家有佛,又身外觅佛;不生不灭之心本具,又盲然十方捉此心,空极终无所得不知息念亡虑佛自现前,只有老实念佛,乃绝妙之方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佛性众生性,性无二异。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念佛即念此心。学佛人若不明此理从修自心入手,纵然无量劫修行,终不入道,枉受轮回。

学佛根本修自心,念兹在兹成佛道。

造作善恶业因,得劳苦轮回果,非解脱道。莫如自认本心,心即法,法即心,一切即在默契中。净心念佛,随缘作善,当生可成就。

凡夫执有,不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实幻有,了不可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明此理乃妙智慧也!

真如本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佛立面前。

诸法性空,了不可得,若有少法可得,亦即着相,穷劫不得见性。

如来性本具足,自度非依他。悟由迷中生,正从邪中修。可见经典实为指路标,所学佛乃自学、自证、自修,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除此心外,终无别佛。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心即佛,佛即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离心觅菩提、证涅盘无有是处。

本性空寂湛然,不生不灭,纤尘不染,一法不立,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即至性中人。

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只是明心的药方。心本明,奈垢染,明心即见本性,本性明彻,无染无垢,全知全觉,德能具备。修见性之法,末法时唯净土法门适于三根行者,带业可往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明心见性呢?

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佛性非从心外得,心生动念即造恶。

真修行,应以寂灭为体,离相为宗。寂灭生菩提,离诸法相故,着相修行者,实修轮回堕落道。

三毒即贪嗔痴,反之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若能返照,三毒返三慧三学,可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同是一性空。舍此不得,转化成般若,心如如无所去来,即入大涅盘。何以故?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可见三界由心生,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万法有无皆由心。内不起心,外不动念(开口便错,举念皆乖),境不生有,心不生定,心境俱净,乃名正见。

悟时无法,迷时着法。无法法成法,着法法无法。人着法时法皆妄,法着人时法皆真。

心生佛灭,心灭佛生。净心常寂佛即现,心生法生邪见生。佛出烦恼尽,无心佛自生。有求不得,无求可得。

生死根源在三毒六贼,此若净,生死何在?真如与妄想,涅盘与生死,菩提与烦恼,解脱与轮回,皆出一心生。心若无生无灭,即圆证菩提。三世诸佛无不以自心为本师,所以守心为修道者第一要义,省时省力直通涅盘。

无忧恼第一修,无疾苦第一利,无贪着第一智,明实性(佛理)第一慧,真四众第一亲,念弥陀第一善,开发自性第一富,证涅盘第一乐。

学佛人最易着相,开光法会总好东张西望,盼佛菩萨显灵,应该知道若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形类等,皆堕邪见。若执着于此,欲见性成道,无有是处。因为执着心障道,有执着心必然出不了六道,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外面境界如何都不要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希望心施法乃净业也!远离利养乃真智也!

佛门应以无事为兴旺,少受人知乃大德,吾人修持难矣!

修行应解行相应,说食数宝,说药去病,行而不解,多入歧途。若只知念佛多向果上攀缘,所念如法否?因力、缘力忽略能成佛否?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缘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切不可不深长思之。

净土,实为无逆恶烦恼之清净果也,念佛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因心也,作之众善即此因果之助缘也。因与缘犹如鸟之两翼,因缘必同修方能感应道交,成其果也!

古德所以提要因上起修,自净其意、心净土净,欲证净果须植净因,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明此理,如理如法修,方万人修万人去,否则因力不育果焉得乎?

当今学人,右手扫地,左手扬尘,边修边造孽,念佛何益?凡欲当生成就,老实念佛者无不警惕因缘。因缘不净,实不老实,解行何有?《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观经》提倡修三福,都讲因缘关系,不可偏废。学人焉能不明此理?

学佛人欲当生成就,随缘不攀。

勿于心上着一物,则真智真修也!

智者了知无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须身外求。念佛一心不乱,自性即显。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要亲近善知识,他是一切种智的因。若无大德说法,虽具大智者亦理解不了佛法。现今有净空法师指路,乃学人之幸也!

净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缘心迷六尘障自悟。可见佛性无差别,迷悟分觉愚。

迷人口说法,智者心行作。说空亦非空,说有亦非有,空有本不二,摩诃证菩提。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如何修?净心无求念佛即是。

一真一切真,一经通一切经通。千万勿杂修,视自己因缘根性选一门深入,道业可成。

般若无形无相,离相即相,认相如实。心无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转念,学佛无益。

一念迷心着境有烦恼即凡夫,一念悟心离境生般若即佛菩萨。凡圣无别,迷、悟上起分。要修心,转心!

真学佛者,必须打破五蕴断烦恼,远离尘劳、愦闹、名利,净心修持,佛性可显,佛道可成!

尘劳八万四,远离自性生。若明此理,无念、无忆、无著、无妄,不取不舍,随缘处事,随遇而安,心必净,佛自成。

心开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说、文字、心缘起用。凡夫欲解般若犹如系发离地,荒唐之至。念佛达一心不乱,般若即显。

自心起正见,烦恼尘劳离。则如见性,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法无碍,必得大自在。

念佛方法:一句佛号从心起,口出入耳须分明,都摄六根本无念,无念而念真念佛。

学佛有三种人不得受用:

一、迷于相(像),理昧然无知,念佛拜佛有所求,不精进;

二、在修行中投机取巧,读大经,夸夸其谈,误已知佛法,有所知,障了自己的悟性;

三、贪嗔痴习性毫无改变。

若无此三点,勿小看不懂佛法之人,一旦豁达不知比一般人高出几倍,顿成上根利智之人。

若开智慧非经论,全凭悟性用功夫。一切法无性为性,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为妙智。

如何用智慧

舍识用根,六根正常用,不用第六识(意),将第六识转化为智慧,不起分别用即转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即《般若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离两边不住中,方称妙,即不执有,又不执空,二谛圆通三昧印。

性出陀罗尼,世世永不忘。外得的可忘可失,死法不如法,得不到三昧故(正受用),所以不要钻纸棺材。

真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则无。真心寂然不动故。

无住生心,离一切相为无住。修一切善为生心。

前为空,后为有,空有不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转识成智

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有分别必迷,无分别则悟;有分别凡夫,无分别圣人。依识则染,依智则净。染,沉浮轮回生死中;净,超越十法界。

但识与智本不二,迷时称识,悟时称智。犹如手心手背也。无迷亦无智,离智亦无迷,迷悟皆心之运用。只要一心念佛,精当修持必破迷开悟,入手点应破我法二执。

为何学佛多年难入法

有求之心作怪,我法二执障道。平常做事待人应用智不用识,六根净无烦恼,即入法性。

一切境缘无一不包涵事理,所以应以无所住心契无所得法,此即随缘无性,无性随缘。

道 心

道:是法,是修行之法。心:是性,以方法修自性。

如何修道心?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对外境要马虎不要认真,心不在即无分别。无分别即无障碍。道在何处?吃屙坐卧无时无处不是道。上殿诵经为净,入厕方便为秽,其实无净亦无秽,净秽出一体,苗秧无分别,无执着则与道相应无烦恼。

境缘无善恶,烦恼起自心。所以修道就是修心,顺逆统统拿来作自己的增上缘为真修、会修。

高峰老人插秧偈:

手执稻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低头即回光返照,水清见天(性)。心清则见自性之天,六根与六尘相应即无道。事事本空,何必求真,退步海阔天空,道心进两尺,若能退得急则进得快,不动不成,根不缘尘,情不附物,物岂碍人。近日谤我、污我、疑我者犹甚,非他人之过,自愧德性大亏,善缘消吾业也!

阿弥陀佛!

道向自心求,莫向外缘觅。

如何开启智慧之门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着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可开发智慧。佛说应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着相造十种业(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不着相就造十善业了,不着相就是波罗蜜。如受骂不生气,被打不动气,被杀无痛苦气这就要修布施不着相,持戒不着相,忍辱不着相,精进不着相,禅定不着相,般若不着相,念佛不着相

无相持戒真持戒,无相修行真修行,无相念佛真念佛修无相菩提,穿越万花丛,身不沾一叶。会修者悠哉!快哉!

开智慧有两个条件:一理,二事。理是靠自己悟性,外缘只能作助缘;事是广学多闻。精即多,深即广,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点通点点通。纯印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法,悟得纯印理,何愁不开悟。

障悟性的第一大敌是我慢,我慢破坏清净心,破坏功德,有此心障善根。不贪不嗔不痴是三善根,贪法之人(法执)必增我慢心。

桦甸几位居士打电话请法,殊不知我有何法?除了说闲话就是讲废话,误人误己。法在哪里?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无不含法。

佛本自心,法本自身,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觅无真法,观照法皆真。

若明吃、穿、睡之理即见性也。吃时想佛讲四念处。此身不净,来时带病,犯病以食饮治之,食饮即便,污秽之极,此身无常生老病死,无一能免,明此理应以假身修真身。穿衣即劣物品包装后见面好庄严些,实际是掩盖本相装相。此身三苦难免,睡即假死,每日死一次,尚不醒悟,睡时可有所得?看不开,放不下,一觉不起又如何?若明此理,你争我夺,值得否?若不生不死只有往生。老实念佛,才是大智慧

请什么法?真法鼻尖过,却看不到,对胡言乱语反倒津津有味,真是颠倒之极!

君问犟牛道,犟牛道不通;境缘本不二,修证勿朦胧。

似我一心念,君修诵大经;法法平等智,统摄归一心。

明自心 见自性

佛说法,不离众生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迷于物转,总不离心外见法,执心外法,则邪知邪见。不知自性,本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既然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为何佛说许多法?对治众生心故。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执心甚重,有的邪教虽被国家取缔,但入此功者,受邪魔侵扰极不易悔悟,自觉心中有轮。轮何来?非魔头施魔法所致,乃他从邪说误导自心生轮,久思久盼而成魔轮。

清净心即佛,稍知佛理,对此决无异议,心里有轮转动,本无一物的心,突然生一个轮子,焉有福在,执心不除焉能解悟。明自心,见自性,即净心是也!

极乐非乐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所有学佛人,一心向往之地,是一真法界的圣地。正因如此,不单纯有乐,因有乐必有苦,苦乐一如,若认为光有乐而无苦,即落边见非正见也!极乐世界无乐无苦方为极乐,若有乐无苦必有苦因,非圣解也!非净土也!正因学佛人欲求乐而离苦心切,执边见,生妄念,求往生,结果凡心求凡法,亦难免轮回,反不得往生。佛法有求不得,无求而得。净心修世法,世法成佛法;执心修佛法,佛法成世法。念佛亦然,净心念佛,老实念佛,随缘作善,所愿必成。

修 行

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断无明,立地成佛,一念不起即佛,一心不乱可见佛。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发菩提心,发心有两种:真发心发于行;假发心发于口。发于行而心安喜乐,发于口则烦恼丛生;发于行可消业,能带业生安养国,发于口增无明必堕恶趣。

纯印老人讲修行犹如和面,性急不成,是慢功夫,火候一到,面、手、盆三净。入佛门方悟面为体、手为用、盆为相,修行就是要修这个体相用一如,修这个本体实净而被客尘染污不净的心。

心要像明月清净无染,清凉遍照,有感皆应,有水即现月;心要像太阳,光暖遍施,平等布施,无生无灭亦无分别;心要像水,洗污垢染自身而无怨,润万物而不傲,处低塘不居高坎,体柔和割不断,应六和之表帅也!

论时间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犹如宝石般珍贵。有限的时间对智者,可换来无恼害、无苦痛、无量寿命;但对愚者,时间如一把泥土,随意抛在麻将桌、娱乐场、舞厅、酒桌上。人的生命有多长?佛说在呼吸间,我们怎能不珍惜?保护它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真正价值,为众生、为社会、为佛法创利益,这样的人才是有道德会生活的人。

学佛必须有定力,心勿外缘,若四处徘徊必无止所。一个真修行者不怕别人毁谤,境缘若左右自己心,还念佛修心干什么?口业任由他人造,消业逆缘实难求。对此不但不应恼恨,反之应感谢为自己造修行、忍辱的境缘者。应当明白,平坦的路上练不出铁脚板,不磨不成佛。真诚的心是不怕别人诽谤的,只要做得正,何惧他人讥?不但无损修者,反会升华他的人格。

知见起念非波罗蜜

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见相非相非非相,即见般若波罗蜜;不见有相亦不住空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无分别佛法、世间法、邪正法即见般若波罗蜜;无念无见空寂圆融,即般若波罗蜜;放下经论不执法有、不落法空,自性悟证即得般若波罗蜜。

智慧虽尊 非定莫深

定从何来?持戒。要远离看淡五法,忧喜苦乐舍。我念重的人舍不掉。无忧无喜是心上修,无苦无乐是相上修,统统舍掉就自在了。舍是非心非相,一切看淡,一切全得。所以要远离忧喜苦乐舍。

佛讲法从二谛说,必有理有相有用。若无理单有事相即为邪说、外道书,因俗谛有,无真谛。

明二谛是明理,尚不能了生死,只有老实念佛,才能了生死。但理不明,心难显,被业拖住,当生不易成就。二谛本在一心,一心念佛,净心念佛,必觉二谛。

生智慧三种缘

一、守心持戒;二,收心不散乱得定;三、心净开慧。

六智佛(六种佛)

理皆佛:(本性)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万法平等,平等心即佛。

名字皆佛:三皈五戒后有名有实发心学佛,闻法修行者。

观行皆佛:观照自心,念佛成片,有观有行入佛理。

相似皆佛:事一心不乱,凡圣同居土,证方便有余土。

分证皆佛:理一心,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实报庄严土。

究竟皆佛:常寂光土,功夫圆满了。

读经要有出名相之心

见幻即离,离幻即觉。无所离处,当下圆觉。不必外求,性空成道。

佛法与世法相反,学佛要一心二用。一心就是无知,二用就是无所不知;一心就是根本智,二用就是后得智;一心就是精专,二用就是广学多闻;一心就是不变,二用就是随缘;一心就是洞达法性,二用就是分别法相;一心就是无住,二用就是生心;一心就是如如不动,二用就是离相即相;一心就是本,二用就是末;一心就是理,二用就是事;一心就是体,二用就是相;一心是真谛,二用是俗谛此即万法不出一心之理。

经文有文有理,文以显理,理以成文,文理相合即佛经。读经只注重文,必死于文下,不能开悟。因为文靠广学多闻,理靠自己的悟性,理明文忘可闻一知十。所谓悟性,就是人们常说的联想力。

文为末,理为本;末以显本,本以成末。犹如树枝叶显根干,根干成就枝叶。

开智慧靠什么

开智慧靠清净心。清净心是因,广学多闻是缘;经典是缘,自悟是因。修行非是修慧修神通,神通与智慧本来具足何须用修!是修迷惑颠倒之心,是修妄想、分别、执着,是修贪嗔痴的习性,这些本无的污垢修掉了,四智即显。

什么是清净心

无住就是清净心,纯印老人讲凡事不走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智慧种,一念不生般若生。

戒定慧是了生死、得解脱的因。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戒定慧功德,虽弱必强,虽愚必智。

佛讲,生死烦恼要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戒定慧具足心得解脱。

不持戒而得定者无有是处,不得定而开慧者无有是处。生智慧必有因有缘,因是清净心,缘是广学多闻。清净心是体,广学多闻是缘,广学多闻一定要依附清净心,否则必然背道而驰,不能了生死。清净心就是智慧,清净心就是一切法,如《心经》讲的:色即智,空即慧;若无一法可得即智慧,认为有一法可得即凡夫。

没有贪嗔痴就是佛法,否则就是外道,就是邪法。

明佛理

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佛。佛居何处?彩绘木雕佛惧火,金属之佛畏于炉,泥灰之佛难入水,真佛安居自性心。心生法生佛亦生,心灭法灭佛亦灭,此即常寂湛然物,称号抚拭见本尊。

一句佛号具足三种般若

一、文字般若四字或六字在心中生,口中出,耳中入,循环不休故。

二、观照般若心不外驰,句句降伏乱心,使自性显露即回光返照,久之智慧即生,明心也。

三、实相般若能念所念为体即空,性相一如。所以一句佛号可圆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般若波罗蜜从一句佛号生。能死守一句佛号即上上根性人。

善恶析

佛陀讲的善恶与世人直觉感官有天壤之别。善者发于真心,发于假心为恶;为他人之行者善,为私己者为恶;有益社会者善,有碍社会者恶。真善默默,假善扬扬;真善恭下,假善媚世;真善依佛教诲行,假善逆理自信做;真善济世度人,假善欺人入泥犁。

当代人修行三要

现代人修行法门以精纯为要,此即百年前来娑婆示法纯印名号也!因现代人贪心甚重,一经一号恰对治贪心故。若庞杂博览群经,统称诸佛菩萨名号与贪法相应,净心难现,焉有成就之理。

道场以寂静无愦闹为佳。信徒络绎非佛门之兴,乃佛法衰相也,因无人摄心守念真诚求道,当生难成就故。

称名以专称弥陀名号为殊胜。因法界圣贤无不向往极乐称赞阿弥陀佛故。

世人若能接受此理者,决非等闲人,乃善根、福德深厚,历劫精修而未成就者。

万法不离三学

正法能否久住,众生能否蒙度,全凭戒定慧有无。众生背觉合尘,必轮回六道,随逐尘境,起惑造业。欲使众生背尘合觉,非戒则不能摄心,非定则心波泛泛,非慧则本具妙明真心怎能证悟?妄念不息何能无住,般若智焉有显时,常乐我净、寂照圆融之本体焉能了知?所以无论修任何法门,资依戒定慧三无漏学为行依,与清净(戒)、平等(定)、正觉(慧)相应。净土宗念佛法门则一心不乱,佛号相继不断,三学普被矣!

福自我求,命自我立人定胜天

佛学有超前生命管理意识,其整个学说无不是围绕改造生命而立说而体证,所以佛学是真实的生命科学,它对探索人体生命奥秘有着很高的价值。在佛学中指出,人不能达到健康长寿,升华生命质量,主要是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因此,学佛首要入手点就是破妄证真,显耀真如灵光,使意念纯化,肉体超脱,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佛学一方面劝人改恶从善,强调精神境界的修养,同时亦利于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学佛最好没有病痛苦,有病痛苦会妨害你往生,所以最好没有病痛苦。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若作圣解,皆受群邪。无知生般若,一念不生般若生。放下,放下皆得。放下前际则无生,放下后际则无灭,放下中际则无住。三心即不得,何必枉求之,世法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

文字只是表达真理的工具,就像示月的指,也仅是引导入境的助缘,执着文字,正如只见指不见月一样的不智。读诵经论千万不可死在经论里,开智慧是清净心,经典是助缘。

不但文字是陷阱,我们的思维也是陷阱,若陷文字、念头里很难自拔。何其自性,本无一物。

三际不生灭 何有来去路

心无前际则不生,无后际则不灭,无中际则无住,无生无灭无住,佛也!此即三心不可得。

赠居士

口念弥陀,应识自性般若,勿求进贪法,戒世法中的烦恼、执着戒律,勿着两边(佛法、世法),勿身外求法,此乃修行人之大忌也。

应明无法为真法,无念为真念请善思维。

赠善友

切记末法,以净心念佛,从念佛中生般若,清昌老和尚井中生莲即证此义。我人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缘人迷六尘、六障。自觉、自悟,佛性无差别,迷悟分愚智。老实念,老实念,一直念下去

赠莲友

口念弥陀,若能心行不着一物,则心口相应,佛性自显。离性无别佛,应从此入手起修,功德即持名阿弥陀佛!

起始不改辙,不换镜头,久之殊胜,因缘可至,老实念佛。

赠小友

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必亲近身边古今善知识,他是一切种智的心田。无此助缘难结善果,修持应摄心念佛,勿杂、勿躁,不求成片,先可连片,此乃修净土之要诀也!

老实念下去

赠居士

口念弥陀,心行不着一物,则心口相应,佛性自显,离性无别佛。迷人口说法,智者心行作。说空亦非空,说有亦非有,空有本不二,摩诃证菩提。净心无求念佛,当生可成就,视自己因缘。

赠扶余

念佛以修心为根本,若不明自性般若,犹如石板栽禾。应以行为,心勿为,方为真智真修。老实念佛,事来则应,事过则净,明理可当生成就。

赠扶余

笑看尘间事,知者有一君,待度诸苦众,自证在其中。统万法唯一理,贯万古唯一心。智者不求广多闻,般若在心诵佛号,若能悟得真实理,当体即能证大身。

无所求老实念佛是心力,弥陀四十八大愿是佛力,心力与佛力相应、感应道交即法力。三力凝聚其力无穷,行者焉有不往生之理。

赠师兄

汝虔诚学佛实为难得,但尚有一误必须明了,否则难受益。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门无内外,法无上下,心无大小,但切忌有求有念有想之心。万法求不得、贪不得、学不得,悟得、修得、证得。

切记,以有所求之心修一切法,一切法均不可得;以无所求之心修一切法,一切法均可得。只要一心老实念佛,必得大益。

此即吾三年学佛之体会。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