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当代僧伽的职志

2024-12-21 14:19 汉传人物

当代僧伽的职志

净 慧

(1991年10月29日讲于广东丹霞山别传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次我为了给本焕老和尚祝寿,有机会第三次来到丹霞山。每一次到丹霞山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从1951年来云门寺受戒参学,到今年整整四十年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仁化有一个丹霞山。但是由于当时这里交通不便,也没有高僧住持弘法,所以我在1987年以前没到这边来过。我在云门时听说这里只有几间很简陋、破旧的房子,住有一二位僧人,生活非常艰苦。“***”以后,本老来这里复兴这座禅宗道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可以说是平地起楼台,殿阁庄严,法相生辉,使这座古刹焕然一新。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欢喜赞叹的大事因缘。修一个庙很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是有众多的法师和信众云集在这里弘扬佛法,修行办道。今天的丹霞山别传寺为佛教的弘扬,为接引广大的信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各地输送僧伽人才。

我到这里来,主要是来参学的,今天晚上承蒙常住各位班首师父的慈悲,要我同大家见见面,讲几句话。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缘,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浅见贡献给各位,并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加持。今晚讲的题目是《当代僧伽的职志》。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当代的僧伽特别是青年僧伽应有当代僧伽的职志。所谓当代,可想而知它不是清朝末年,不是民国时期,也不是“***”以前。所谓当代,前几年说是八十年代,现在说是九十年代,因为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推移,我们佛教的*轮也随着时代向前移动。当代青年僧伽应有的职志是什么呢?

第一,要有求学的志向。因为佛教修行的过程分开来讲是四个方面,即信、解、行、证;合起来讲是两个方面,即解与行,也可以说是学与修。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僧人,一定要树立一种求学的志向。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虽然我们这里是禅宗的道场,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尽管是“教外别传”,但它还是有一个“传”字。任何真理固然不是语言文字表达得清楚的,但是,离开了语言文字,要向别人描述真理,要想使别人懂得佛法,那也是不可能的。禅宗自己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的语录比任何一个宗派的著作都多。禅宗从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他一方面强调以心传心,另外一方面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有教证,有经教作为证明,才能说明其传授是正确的。所以佛教里经常讲有行无解是盲修瞎练,有解无行是说食不饱;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解行并进,或解行相应,才是学佛者应取的态度。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一定要把求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佛陀教导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我们每天发四弘誓愿,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学的。禅宗说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有一段话可能各位都记得。六祖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立文字”和“用文字”意思是不同的。所谓立文字,就是一种障,一种执着,就是把文字当做真理本身。或者象禅宗讲的用手指月,是叫你因指见月,如果你执指为月那就错了,那就是一种障。“指”是什么昵?可以理解为教义或方法;“月”是什么呢?“月”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如、佛性,所谓见月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因指见月,由解起行,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用“是什么呢?禅宗讲不立文字,但要用文字,“用”就是方便,就是智慧。“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有方便才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成就广大佛事。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注意求学,要精通经教。

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佛的人求学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因为我们都是出家人,都有正信,所以才出家。但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的正信不断地得到巩固。二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树立我们的正见。正见是什么呢?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般若,离开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八正道第一个正道就是“正见”。六度中般若度虽是在最后,但它是统帅。通过学习经教,可以坚定、巩固我们的正信和正见。我们能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业果轮回,这就是正见。求学的目的就是要坚定正信,树立正见。

第二,要有求道的决心。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道,为了求解脱。求道就是实践或者修行。因为佛陀说的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对我们佛教徒来讲,佛法是修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当前最流行的有三个法门:一禅宗,二净土,三密宗;还有律宗。作为戒律,不管你修行哪一个法门,戒律是基础。虽然有一个律宗,那仅仅是就研究的重点而言。每一个宗派都要以戒为基础,每一个宗派修学的内容都不外戒定慧三学。丹霞山别传寺是禅宗道场。关于禅宗的修持方法,本老和各位班首师父一定开示过很多,我由于长年从事于佛教文化工作,接触文字比较多,真正静下来修行坐禅的时间不多,所以有关参禅的具体方法我就不讲了。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个正行,没有正行就会是盲修瞎炼。什么是正行呢?在正见的指导之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才会有正确的实践。所谓正行既是方法问题,也是修行的过程。修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发长远心。我们在发四弘誓愿时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显教讲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可见修行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永远向道,以正确的修行方法来达到我们成佛的目的。有了正行,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就会产生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体验。这种体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昨天,我在这里给各位讲过“赵州茶”的公案。学人请赵州禅师开示佛法,赵州就叫他“喫茶去”。因为佛法的真实受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验。赵州茶就是讲的这种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成果,也是正行的结果。没有正行就不可能有正受。修行得不到正受,修行不能安住正受,就有可能走火入魔。正受的感受可以用“轻安明净”四个字来概括。有了正受才能进入层层增进的禅定境界。我1951年在云门寺参加禅七,看到个别人修行不得法,走火入魔,而且有很多变态的行为,那就不是正受,是一种入魔的境界。正受,怎样才能获得呢?靠正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修行中会出现各种境界,比如见光见花,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也可能看到不好的境界。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正受呢?这就要靠我们用正见来观照,也就是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要着相。这是禅宗的立场,禅宗的方法。净土宗与此不同。《阿弥陀经》等说要见到好相,才是修行得益的证明。我觉得不管是修净土也好,修禅宗也好,见到好相要有法忍,没有法忍就可能会走火入魔。因为好相有时是我们修行的感应,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可能是魔王的干扰。魔王也会变作佛菩萨的形象来干扰修行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人修行得解脱,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那就是说,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有这些境界出现,都要以般若正见一眼觑破,不为其所转。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境界,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练气功的人极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见到了一点好的境界就高兴,见到了不好的境界又害怕,结果走火入魔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因为境界这一关突不破。真正修行的人突破了这一关以后,真实的正受就会现前。当然,即使是像这样一些稀松平常的小境界,也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只有真正勇猛精进用功的人才会遇到。学佛的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法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修行是否得法、用功是否对路呢?我觉得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轻安明净”四个字来衡量。“轻安”:我们的身体是粗重还是轻安?“明净”:我们心地是明净还是昏沉?如果我们的身心达到了“轻安明净”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这种层次在不断地增胜,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方法对路了。

作为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应该有求学的志向,应该有求道的志向。这两方面都是侧重于自利的;而我们出家修行、出家学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第三,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因为出家人的职责就是要弘法利生。这里经常放《焰口》,《焰口》上的僧宝赞说僧伽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弘法利生是僧人的天职。假使没有人弘法的话,我们怎么会知道学佛、知道出家!佛法有人弘扬,大家才有接触佛法的机会和因缘。我们有机会出家学佛,得到了佛法的好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佛法要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不能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或者减弱了佛法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地增强佛法的生命力,要推动这个*轮不断地向前,让*轮常转。所谓*轮常转,不是它自己转,要靠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用弘扬佛法的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个*轮向前转动。怎样弘法呢?我想讲三点。

一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个优良传统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优良的传统我们都要继承下来。照这样说,是不是佛教也有不优良的东西呢?应该说佛法本身是至善至美的,没有不优良的东西;但是佛法是在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过来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留下不同时空的烙印,难免有一些附着的东西,附着的成份。对于那些附着在佛法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用正见、用般若去鉴别;用佛法的“法印”、“观机逗教”、“契理契机”这样一些原则来加以鉴别;把“契理契机”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有些东西则可存而不论。

二是要适应时代。只讲继承传统,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法不当机,佛法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将佛法来回馈我们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所谓适应包括对根基的了解和弘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弘法中往往因为法不当机,而影响到佛法传播的效果,如果有好的方法,说法当机,那么听法的人就喜欢听,喜欢接近你。当然,所谓适应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还应包括弘法的内容。佛法既是超时空的,也是不离时空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弘扬佛法,必须根据不同时空的具体情况,对弘法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对弘法的手段作精心的选择,这样才能使佛日增辉,*轮常转。这个问题我今天不能展开来讲。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弘法必须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用佛法的话来说,所谓继承传统和适应时代,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个弘法者只有做到了这两条,才算具备了弘法的基本条件。

弘法的第三点就是要做与社会沟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沟通的工作呢?因为近四十多年来,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太深了。人们对于佛教感到陌生,对佛法的了解,有的是等于零,有的是绝对的误解或绝对的歪曲。要纠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就是要靠我们不断地来做各种沟通的工作。怎样沟通?一是用语言,二是用文字,三是靠我们的行动。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佛法;文字,要用现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写佛教文章;行动,僧人要以身作则地体现佛教济世救人的精神。光是文言文,光是照佛经来念,人家照样不懂,照样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语言文字的沟通过了关,佛教徒自己只说不行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要善巧说法,把佛教原来的语言文字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加以消化,再用大众能够了解的话说出来,这样,弘法才有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初进佛门的时候,听到老法师用很古老的语言讲很深奥的道理,简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所以,沟通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讲究方式方法就沟通不了。我们要同哪些方面进行沟通呢?一是佛教如何与社会来沟通,让社会上的人士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佛教;第二是与政府的有关部门沟通,主要是宗教部门、统战部门等。要与这些部门沟通,要求他们按照佛教固有的规律和特色来进行管理。我们要耐心地向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部介绍、解释佛教的教义,说明佛法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佛法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对佛教进行行政管理,一定要根据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把佛教的特色突出出来;不顾佛教自身的规律和特色的管理,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还要同其他的有关机关团体进行沟通。像丹霞山别传寺这样的寺院虽然位于山区,但是每天要接触成千上万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如果佛法的精神,戒定慧的精神在我们每个出家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就会给人一种庄严的印象,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沟通。如果戒定慧在我们身上体现得不充分,或者由于某一个僧人一时的失检,佛教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体现不出来,就会使世人对佛教进一步产生误解,甚至使佛教受到更大歪曲、受到玷污,那我们就要背因果了。这是用我们的行动来进行沟通,叫做以身作则;这种沟通是没有语言的。总之,我们弘扬佛法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要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样,我们的弘法利生工作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想附带地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寺庙的形象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从我们国家的体制来说,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也好,信息时代也好,都说明我们所处的不是封闭型的时代,而是开放型的时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寺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如何,它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佛教是否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佛教的作用就是要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祥和社会。要使寺庙发挥这种正面的作用,就要注意寺庙的气氛。什么气氛呢?一是宗教气氛,可以叫做“道风”;一是文化气氛,可以叫做“学风”现在人们提到佛教,动不动就批评佛教是“封建迷信”。这顶封建迷信的帽子固然是社会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有偏见所造成的,但是不是也与寺庙的形象不庄严有关呢?我想这种责任我们是无法推卸的。我们的寺庙有不少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设施和活动,我们的寺庙大多缺少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没有形成稳定、扎实的学风和道风,这就难怪人家批评我们。如果把社会对我们的批评作为鞭策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认真把寺庙管理好,使我们的寺庙既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又保持清净高雅的文化气氛,而且使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那么我们寺庙的形象就能改善,就能使其对社会、对人心发挥陶冶和净化的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佛教的观感,走出歪曲佛教的误区。宗教气氛与文化气氛的结合,学风和道风的统一,不是平白无故或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要从我们出家人,特别是主持寺庙、管理寺庙的出家人重视教义的研究、重视佛教文化的发扬做起。假使我们的寺庙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我们僧人具有较好的学风和道风,这样就能够改变世人对我们佛教的误解,就能使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个寺庙有道风就能满足人们求道的需要,有学风就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要,这样就能使佛教的*轮不断地向前转动。寺庙要做到有学风、有道风,我曾经有这么一个设想:丛林要学院化,学院要丛林化。丛林和佛学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修道场所,要使他们在互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是说丛林本身是以修行为主的场所,要养成重视学习的风气,把佛学院的学风引进到丛林里来,使丛林学院化;佛学院是以学习为主的场所,往往容易忽视修持的重要性,应该把丛林的道风引进到佛学院里来,使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再加上一上僧尼知识化,那么我们当代的僧伽的职志就能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来,整个佛教的形象也将随之而大大改观。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

谢谢各位。

(何明乾、黄明彦根据录音整理)

更新于:1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