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常见的四种“发心”,你是哪几种?

2022-06-04 21:55 圣严法师

万顷碧波,源于水滴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
对于佛果,它的起点便是“发心”
然而不正确的“发心”
就好像煮沙做饭

煮得再久也不能饱腹 

让我们一起学习祖师鉴别发心的四个标准

检视、调整我们的发心

什么是发心?

发心,可以理解为“立志、目标、发愿”,是推动我们身语意种种行为的动力,通常佛教的发心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然而有些佛弟子因为受习气影响,学佛的发心往往偏向自利,这种不正的发心如果不及时审察、调整,便会引领我们的身语意走向歧路,无法感得圆满的果报。
因此法师勉励我们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即平等慈悲之心。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就好像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安乐离苦,亦或是大多数养宠物的人都希望宠物能平安快乐,具备这样想法的人便具有慈悲心。
但这样的慈悲心并不平等,因为它通常仅针对与自己相关的人/动物,对其余众生便可能漠不关心。
而省庵法师便鼓励我们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起把众生都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的平等的慈悲心。
初学者用好这4招
发心虽重要,但每个人的心愿目标千差万别,如果没有善知识加以分别引导,就好像领路的向导自己也是路盲,前方是乐土还是险地全凭运气,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法师把“发心”大致分为四对八类,为佛弟子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其中的前四类便是针对刚开始修行的佛弟子。下面让我们依次对照。
邪心
邪心是指发心学佛只为求人天福报,如出家只为了他人的财利滋养;诵经只为营造一个“佛系”人设;
或是供佛只求财、色、名、食等现世欲乐;亦或是希望借此换取将来能够转生人间/天上,享受福乐果报。
这四类发心都属于“邪心”。
正心
与邪心相反,学佛不求利养名闻、澹泊明志、安贫守道,又不贪欲乐果报、乐出尘劳便是发正心。
因为有生命便有一个承载生命的躯壳(如人、猫、狗、兽等等),而有了躯壳,便会有老病死等苦恼的聚集。
因此此生能够有幸为人,得以听闻佛法,最紧要便是解脱离苦,而非享受欲乐,在轮回受苦。
真心
真心是指对于已发的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怀,无时或忘,不忍半途而废;
对于已发的度生之愿,心心相续,要不抛弃、不放弃。
前者就像《法华经》中的“化城喻”,这则譬喻说的是佛陀就像领众前往宝地的导师,但因为宝地路远难行,许多人行至半路便想放弃。
佛陀怜悯这些无志进求的行人,便设下一座化城,告诉他们前进少许,就有城池可以中转休憩。有些行者抵达化城后便失去了精进上求的斗志。而真心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
后者就像《宝积经》中记载的常精进菩萨,可以对一位经过无量劫仍不受化的众生不生起一念厌烦、弃舍之心,常随教化不倦。
伪心
伪心与真心相对,指“假发心、假立愿”,一般有四种情形。
其一是对自己有意的恶行及无意的过失不感到惭愧,不加以忏悔。人非圣贤,谁都会犯错,但如果犯错而不加以忏悔改正,反而掩饰隐瞒,外表看似清净,内则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其二是发心猛厉,却三分钟热度。初学佛时精勤修习,但一段时间后,便给自己找种种理由懈怠废弛,最后虚度时光;
其三是夹杂着贪名好利之心去做好事;
其四是虽然也修五戒十善、念佛持咒等善法,但仍不时因贪嗔痴而造作恶业,染污所修的清净之行。
劝发菩提心
对照着上述四种标准,不妨看看自己的发心是哪两类?
最后,恭录一段大德开示,以作改过共勉: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
更新于:2022-06-04 21:5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