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道那洛六法导引次第论·具三信念–宗喀巴大师

2023-04-26 13:43 藏传

《深道那洛六法导引次第论·具三信念》

宗喀巴大师 造

序 言 ..6 

深道那洛六法引导次第论——具三信念 .. 8 

科判表 9 

正文11 

皈敬发起:. 11 

(甲二)已圆满诸前行如何趣入续部正行修法分二门:修起

分瑜伽及修证分瑜伽。 . 16 

(乙一)修起分瑜伽 16 

(丁一)心之体性18 

(丁二)身之体性 21 

(丁一)调练体功拳法及色身观空22 

(戊一)体功拳法.22 

(戊二)观色身化空24 

(戊一)道体之建立.25 

(戊二)导引行者入道之轨则分二门而释:道之主体及助道

之增上行法。 27 

(丑一)修脉 28 

(丑二)观咒字. 29 

(丑三)持宝瓶气..32 

(子二)于修时如何引诸命力入、住、及消融于中脉之理 34 

(子一)所生征兆之性及引燃拙火.35 

(子二)溶降菩提心明点及引生四喜之理..36 

(子三)观修俱生智慧之理.39 

(壬二)外缘依止事业手印..40 

(申二)已引生四喜后随顺观修幻身及光明之理,此又分:

行者如何依拙火进修余法之理 及余道轨之别别修法二门而释。40 

(壬一)行者如何依拙火进修余法之理.40 

(壬二)余道轨之别别修法 43 

(子一)观一切显现如幻..43 

(子二)修梦幻,之法分四:任持梦境,转化梦境,对治怖

畏及调练梦幻观。于 梦中观修真如。45 

(丑一)任持梦境 45 

(丑二)御梦及增梦..47 

(丑四)于梦中观修真如.48 

(子三)于中有境修幻观分二门而释:中有之根本意趣及中有瑜伽之修习轨理。.49 

(丑一)中有之根本意趣49 

(丑二)中有瑜伽之修习轨理分为二门而释:能修持中有者

之品位及调练之 法理。 . 52 

(癸二)修持光明瑜伽之理分二门而释:于醒位修光明之理

及于眠位修光明之 理。 .. 55 

(子一)于醒位修光明之理..56 

(子二)于眠位修光明之理57 

(庚二)道之支分迁识及射识修法可分为迁识及射识夺舍二传规而释。 .. 60 

(申一)迁识60 

(申二)射识夺舍62 

(己二)助道之增上行法64 

(甲三)证果之方便.65 

本书为保留密教法宝于汉地而翻译出版,以供具传承者阅

读修习! 

 

序 言 

 本论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对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所

传出的一套完整的无上瑜 

伽修法次第口授——那洛六法的要释。顾名思义,此法

分为六种口授,在过去汉地此六 

法教授是列为:拙火、幻身、光明、梦观、中有及迁识(

或名为颇哇),然而这种划分方 

法并非必然,譬如噶举传承的初祖玛尔巴、米勒日巴、法

王冈波巴乃至后代的帕摩竹巴 

等皆各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其中之广者有将六法开为十支

,略者亦有摄为三支来教导后 

学,当然这些不同的分判标准绝非意味诸师在根本立场上

出现分歧,而是在修持的过程 

中,为了相应于各别行者的实际需要才有开合的不同,所

以在这个问题上,实不宜随便 

以宗风的不同来作为分野界线。 

 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的分别是在于各派处

理各种密续的方法或对某种 

续典的重视程度而有所不同。 

 举例说,格鲁传承处理密续的方法,是依宗喀巴大师所

建立的显密道次第进行,宗 

喀巴大师除要求行者具足出离心及菩提心外,更要行者尽

力掌握究竟的中观正见,在这 

样的基础上才进修密续的本尊瑜伽,特别是无上瑜伽续生

、圆二次第所说的俱生大乐, 

这样才是补特伽罗成就无上瑜伽续部的目标——乐空双

运最稳当的方法,同时这亦成为 

格鲁派的重要特色。同样,由于宗喀巴大师对于《密集根

本续》的重视,亦令使格鲁派 

历代大德在诠释各种父母续的教授时,常以《密集续》所

揭示的九会合及五次第作 

为经纬,此外再加上历代格鲁派的大成就者所传下的不共

口诀,便形成了格鲁与他派迥 

异的宗风。 

 同样的情况亦出现于新、旧诸派之中,如萨迦派便是以

《喜金刚根本续》及此续的 

口授宝藏——道果的讲修而别树一帜,所以尽管各派皆

共同传授各种密续的传承,但是 

仍会因其立场而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是

同一派内也会因师承的分别而 

有不同的教规出现,如格鲁的雄巴、温萨及色举诸派:萨

迦的俄巴、擦巴传承;噶举的 

四大八小;宁玛的六大法统及教传、伏藏等传承便是现前

的好例子。 

 各派的差别仅是在于同一范畴中的不同取向而已,只要

能解决彼此之间在语言及重 

点上的分歧,便能发现新旧各派之间均有着同一的本质。

这种认识除了有助我们掌握到 

显密佛法的共同扼要外,更有助于消除由偏执各派的不同

特性而产生的门户之见。所以 

仅知其同处而不知其异处,则失之过滥,但是知其异而不

知其同,亦会失之偏狭。二者 

兼知方能融会贯通,于他派能不失尊重,于自派能不舍其

宗。 

 西藏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公珠等大师所提倡的无门户见

便是具有这种意义。虽然教 

规出现分别是一件不可避免、亦不必避免的事情,但若然

不知教法的共义,唯独重视自 

宗的不共口诀教授,便意味其人对所学之法仍未取得中心

本旨。 

 以那洛六法为例,六法并非出于同一种密续,而是那洛

巴尊者从多种无上续典的教 

义中,汲取揉合而成的一套完整无上瑜伽实修次第口诀;

是尊者通过自身对无上瑜伽父 

母诸续的贯彻理解,并依其实际的修持经验揉合而成。 

 这种整合并非单就那洛巴个人的喜好而决定,在六法的

背后是依循所有无上瑜伽父 

母续的共义为骨干,并采纳各续在此共道上所开示的不同

重点教授,再按其各自具有的 

特殊功用连合而成。因此尽管后代诸师对于那洛六法的分

判各有广略的不同,但是彼此 

也必须符顺于无上续部的共同规则,这样才可以被视为正

道。 

 假若无上瑜伽续所说的成佛之道有五种共点,那不论后

代传出的口诀教授多至不可 

胜数,也不会超出此五者的范围,否则再多亦成无义;反

之,若能具足此五义,就是寥 

寥数语也不失为圆满的成佛道轨。 

 就宗喀巴大师看来,一种能够令人们如理信受奉行的教

授必须具备三种条件,就是 

那洛六法这种秘密的口传教授亦不例外,否则我们便无法

决定其法是否有违经义或其支 

分数量有否缺失且我们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旦遇

上问题,不是用上述的方法逃 

避自保便是失却信心舍弃修持。这三种条件便是: 

 (一)道轨的支分数量必须圆满无缺 

 (二)以四依四不依的精神如理抉择 

 (三)以佛陀所说的经续及诸大论师的具量经论教授为根据 

 所以在本论中,宗喀巴大师对于修持那洛六法的解说,

是完全依照这三种标准出发, 

令行者能对此殊妙道轨起信入修,克期取证。 

 宗喀巴大师在本论中应帕竹噶举传承的法王所请,澄清

了一些对那洛六法流传已久 

的误解,更对六法中被遗忘的某些修法重点作出补充。大

师明确指出应以玛尔巴译师的 

口诀来补充在一般六法教授中所忽略的部分,对于玛派后

代所传的六法教导,引用众多 

具量经续论典作仔细的抉择,还补充了在一般六法的教授

中已鲜有传授的射识夺舍瑜 

伽,故此论对于理解后世传的六法教授有莫大的帮助,亦

是汉土无上 

瑜伽续的学人不可缺少的津梁。 

 

深道那洛六法引导次第论——具三信念 

 宗喀巴大士 造论 

科判表 

初皈敬及发起 

次开三门 

甲一能坚固此道根之前行修法分二 

乙一依共大乘教授修共前行分二 

丙一必先修持大乘道方能进修此法之理 

丙二正修彼道调心之次第 

乙二无上瑜伽续部之不共前行分二 

丙一金刚乘共前行分二 

 丁一必须接受圆满灌项之理 

 丁二必须护持续部誓句之理 

丙二那洛传规所重之不共前行 

甲二已圆满诸前行如何趣入续部正行修法分二 

乙一修起分瑜伽 

乙二修证分瑜伽分二 

丙一根体之性分二 

 丁一心之体性 

 丁二身之体性 

丙二修道次第分二 

 丁一调练体功拳法及色身观空分二 

 戊一体功拳法 

 戊二观色身化空 

 丁二正行观修次第分二 

 戊一道体之建立 

 戊二导引行者入道之规则分二 

 己一道之主体 分二 

 庚一道体之心要 

 申一籍诸方便引诸命力趋入中脉引生四喜分二 

 壬一内缘观修拙火之理分二 

 癸一欲引诸命力趋入中脉故须观缘拙火分二 

 子一观修拙火之法分三 

 丑一修脉 

 丑二观咒字 

 丑三持宝瓶气 

 子二于修时如何引诸命力入、住及消融于中脉之理 

 癸二于命力摄入后引生四喜之方便分三 

 子一所生征兆之性及引燃拙火 

 子二溶降菩提心明点及引生四喜之理 

 子三观修俱生智慧之理 

壬二外缘依止事业手印 

申二已引生四喜后随顺观修幻身及光明之理分二 

壬一行者如何依拙火进修余法之理 

 壬二余道轨之别别修法分二 

 癸一修持幻身之理分三 

 子一观一切显现如幻 

 子二修梦幻分四 

 丑一任持梦境 

 丑二御梦及增梦 

 丑三对治怖畏及观修梦幻 

 丑四于梦中观修真如 

 子三于中有境修幻观分二 

 丑一中有之根本意趣 

 丑二中有瑜伽之修习轨理分二 

 寅一能修持中有者之品位 

 寅二调练之法理 

 癸二修持光明瑜伽之理 

 子一于醒位修光明之理 

 子二于眠位修光明之理 

 庚二道之支分迁识及射识修法分二 

 申一迁识 

 申二射识夺舍分三 

 壬一能成办射识之道器 

 壬二修法意乐 

 壬三实行射识之方便 

 己二助道之增上行法 

甲三证果之方便 

结赞回向 

 

正文 

皈敬发起: 

 以大殷重心皈命如金刚持佛(注 1)无异之上师莲足!

恭敬稽首尊圣上师足,师之 

本性乃金刚持,身、语、心意、殊妙胜功德,遍一切处。

能满诸希愿。无有等伦。并具 

大威力。八支圆满皆悉成具足,大成就者帝洛与那洛,结

集甚深续部诸诀要(注 2) 

流出导引名那洛六法,美誉盛名广宏遍十方,执掌祖系传

承主持者,位高尊贵身领主职, 

欲置具缘初业入道中,故而数数劝请连此释,(注 3)如

是甚深玄奥传承规,吾当于此开 

演彼释论。 

 此誉满十方之深道那洛六法口传教授当分二门而释:首

即能坚固此道根基之前行修 

法,次为已圆满诸前行如何趣入续部正行修法 

 

(甲一)能坚固此道根基之前行修法分二:依共大乘道教授

修共前行及无上瑜伽续部之不 

共前行。 

 

(乙一)依共大乘道教授修共前行分二门而释:必先修持大

乘道方能进修此法之理及正修 

彼道调心之次第 

 

(丙一)必先修持共大乘道方能进修此法之理: 

 行者应共同修习一切波罗密多乘及真言乘之前行修法。

自玛尔巴译师(注 4)传至俄巴 

喇嘛(注 5)等一切上座论师皆共许此理。彼等并引《喜金

刚二品续》(注 6)言:先授净治 

诸教诫。又云:后复示以中道见 为证。俄巴喇嘛复明说

此文句开示初业行人应依二大 

乘作为修行之前导;二大乘者,即显教大乘与密教大乘。

彼复解释此教授乃是源于一切 

清净之续典。 

 米勒日巴尊者于传授《中有解脱口授》(注 7)时亦有言:

首应修持皈依三宝及愿、行 

二菩提心等法以奠定根基,否则师徒二人即如二牛互系于

牛轭,双双同堕于苦境中。是 

尔于其人不善加观察便即授予密轨,定必令师徒二者同陷

于苦境,正如二牛犊共系于 

一轭套中。又若仅因曾闻知密法具神异威力,或求取现世

利益而趣修无上续道法门,亦 

为自寻苦恼之举。随后米勒日巴尊者方授予瑜伽母(注 8)

之灌顶及开示口传导引。 

 上文所说之《中有解脱口授》即等同于本法。又如上所

言引导弟子令其于二乘等量 

齐观。 

 法王冈波巴于其《四法》(注 9)一论中,特明显强调行者

首应令自心转趣于三种圣道 

(注 10)作为前行;此即说明须依显教大乘而调练。于那

洛巴六瑜伽传承内的某些教授, 

如极负盛名之帕摩竹巴(注 11)所传者,却惟有别别阐释

前行之修法,此并非因为彼师自 

身不赞许前行修法,而是于其传承中,那洛巴六瑜伽仅传

于那些已圆满修持道基的弟子。 

于本法中彼道基乃名为共同教授(注 l2)亦即同于道次第教

授(注 13)。杨贡巴大师(注 14) 

之《六瑜伽教授》与此亦无有差别,此师亦如是告诫欲趣

修那洛巴教规之行者,必须先 

趣入大乘之正行修持而善调其心。故而那洛六法是行者趣

修经、续二道心要之圆满导引, 

此一大扼要我等可由后文中得知。 

 

(丙二)正修彼道调心之次第 

 行者如何依共前行修心?于二大乘中其道之次第有几许

?此中应依大觉窝(注 16)之 

口传教授所示,首应学习如理亲近依止上师,并应以意乐

及加行作承事;进而应修人身 

暇满义大难得,并依此修心理趣引生坚固决定求取心要。 

 取得心要之无上方便乃是趣入大乘,而行者趣入大乘之

门,乃观待于为方便救度自 

他一切有情,故而志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无上菩提心生

起与否。行者必须于自心相续 

中引生对此广大希愿的正确知解,若对此心的正确知解已

得生起,便即显出行者已如实 

趣入大乘之教。尽管此知解仅为文字念诵,然仅此一语便

令行者得入大乘之教。故具慧 

者应励力遮除能障此心生起之因,及精勤长养对此心真实

认识。 

 行者首应转心远离于执着现世不久住之法,莫作种种能障

小、大乘修道之恶行。此后 

更应长时修习系念此生命不久长,死期将至,若心未经净

治转成智慧,死后将受生于轮 

回恶道等理,依此等方便令心远离于现世之贪着。复次,

行者应善思维轮回之本性及受 

用悉皆无常,不能久住,令心由执着世法欲乐转向解脱。 

 为令行者远离泥沼自解脱之乐而事修持,应修习慈悲及

以大悲为本之菩萨愿心,由 

此生起菩提心之真实觉受。行者欲增益此道便须通达菩萨

道轨,并生起欲学习之意乐。 

复次,行者若自觉堪能荷担菩萨道轨,应受持菩萨律仪,

及总学六波罗密多之行;别应 

长养串习能令心安住并得堪能之奢摩他(注 16),及通达

诸法如幻等空之般若度深甚观慧 

毗钵舍那(注 l7)。 

 又行者自感堪能承担续道之誓句律仪(注 18),则应研习

《事师五十颂》(注 19),明 

了如理承侍依止其续部上师之理,及后更应趣入续部修持

。若行者未成办如上所说之大 

乘根本前行,而趣入续部行持修法,则定不能斩断今生世

法之攀缘,更决定不能生起坚 

定修法之意乐,其修行之愿亦仅属口头言说而已,三宝之

加持亦难深契其相续中。此已 

渐次显示行者未于业果之理趣获得定解,则决不可进而开

示诸殊胜修法令彼受持也。 

 行者修证滞于低下,乃因未引生出离轮回之愿,及依理

成立解脱圣位而引生希愿。 

又行者若未于慈悲为本之愿菩提心引生定解,则其大乘亦

唯虚名。此圆满菩萨学处之希 

愿未生,则定难坚定矢志承担行菩提心,又行者于止、观

未善通达,则缺失三摩地之扼 

要,更难于无自性见引生定解。 

 如欲远离此等过失,则必仗此二种大乘共道心要善调其

心,以彼作为那洛六法之前 

行。 

 大觉窝融合弥勒传无著之广行传承、文殊传龙树之深见

传承及由寂天传来自他更换 

发心传承等三大法流(注 20),并说此为欲入波罗密多大

乘及金刚大乘者应学的前行。 

米勒日巴尊者有言: 

不深思择业果法,善恶二行感果理 

业力异熟力微细.能招难忍生死苦 

应勤慎思业与果。 

不观纵欲之过患,于此颠倒紧执持? 

定难解脱轮回狱,应当修持自心意, 

观照一切皆如幻,依此对治苦恼因。 

不以慈悲作施予,曾为慈母六道众, 

即坠下劣小乘道。应修广大菩提心, 

当以大悲念有情。 

复言: 

昔于八法我极畏,复观轮回无常过, 

自意安住皈依处,修学随顺因果法, 

依此方便调自意,彼法即为菩提心。 

斩断无明恶习流,随见何境修如幻! 

故于下道褚惨状,现已无须起惊怖。 

是尔,此中所说行者应修习此等共前行,令能渐臻坚定不

移。进而应于菩提道之圆 

满道体具完全认知,后依次实修。若于圆满道体熟知善解

而作趣修,则道基必保稳当, 

其得果善妙。 

 

(乙二)无上瑜伽续部之不共前行分二门:金刚乘共前行及

那洛传规所重之不共前行。 

 

(丙一)金刚乘共前行分二门而述:显示必须接受圆满灌顶

之理,及显示必须护持续部誓 

句之理。 

 

(丁一)必须接受圆满灌顶之理 

 由玛尔巴上师传至弥顿上师(注 21)及俄顿上师(注 22)等

历代掌持续部根本传承之祖 

师,皆说行者应接受四种续部灌顶以作修持密咒二次第(

注 23)之前行。米勒日巴尊者初 

晤法王冈波巴(注 24)时,米勒尊者即问冈波巴:“汝曾

否已受续部之灌顶?”冈波巴说: 

“我曾于香嘉大师之徒玛玉罗丹处受灌。”如是米勒尊者

方允传彼教授。又某次米勒尊 

者于传授冈波巴大师口传教授前,亦先遣彼往巴哩译师(

注 26)处接受灌顶。 

 此外,于圣者帕摩竹巴之修法中,亦力主其后学须先得

圆满四灌后(注 27),方趣入 

续部之修法中,掌持玛尔巴之口传及教传之历代诸大师,

于此亦完全一致,故可决定接 

受圆满四种灌顶于我等实为必要。且于诸根本续中亦明示

此要,《大印明点续》第二品 

云(注 28): 

何时方于行人传教授?惟于彼等已得诸灌顶, 

已成堪能承受续义器。若无灌顶证悟当亦无, 

犹如压榨沙粒欲取油,驿矜自身学识为师辈。 

若于未具密续灌顶者,妄传秘密续部方便法, 

即使也曾成就众悉地,然彼师徒皆于命终时, 

当必刹那下堕地狱中。是尔一切勤修续道者, 

应先求取根本诸灌顶。 

《金刚鬘续》(注 29)亦云: 

为首第一主要乃灌顶,一切证语恒依此中出。 

吾将开示阐述灌顶义,此中所说汝当善谛听, 

首于行者授以圆满灌,令彼得以转成圆熟器, 

能专修持圆次诸瑜伽。然若缺师续部灌顶者, 

自修研习密续之内义,师徒终秘共入地狱中。 

 以上续文明示,能成堪能听闻及修持密法之器,乃观待

于依次接受诸灌顶,故尔灌 

顶名“悉地根本”。不论能于教授有几许领会及修习,然

若缺乏灌顶,则无有获取任何 

悉地之可能。 

 若于初时未得灌项,则生难证究竟成就之过;又或行者

能得诸微小悉地,然其师徒 

二者终必堕于地狱道。又灌顶之要旨于《胜乐根本续》(

注 30)中曾云: 

若真言行者,未引入坛城,(注 31) 

欲自修续法,如拳击虚空, 

如饮阳焰水。 

 如是于修密之前导,行者首须入坛,并须得见坛城,继

而传以“水”、“冠”等灌顶 

(注 32)。 

 复次,若行者昔曾于余中围入坛受灌,则可开许其择出

部分相属之灌顶而作受持, 

或作随许灌顶(注 33):然而若汝往昔未曾获得圆满灌顶

,那唯作随许灌顶定不堪能成办 

此旨。诸本续于此已明言;亦为印土诸大班智达及成就者

之教规,藏地先贤亦共许之理。 

若复于喜金刚或胜乐轮二中围内得受灌顶,则更为善妙,

盖彼二中围与本法有其不 

共之关连也(注 34)。 

 

(丁二)必须护持续部誓句之理 

 行者于受灌顶时,须于其灌顶传师、传承上师及诸佛菩

萨座前,立誓受持续部誓句 

律仪,后更应不违越彼界限,且循序渐次修学。如《胜乐

根本续》云 

勇猛趣入续部修行者,应当恒持密续诸誓句, 

若诸誓句律仪遭毁损,入坛得灌亦难成悉地。 

又《平等和合续》(注 35)亦云: 

未曾得入曼陀罗,轻弃续部诸律仪, 

不达秘密心要义,如是虽修无证梧。 

 上文意谓仅管行者于密续瑜伽经长时勇猛修习,然于初

时未曾入坛受持相应之灌 

顶,或由舍弃应作护持之密戒,乃至于续部二次第之修法

要点未能通达故,其所欲求之 

证德决定难以生出。 

若有自诩为无上瑜伽续之行人,然却不知诸根本及支分密

戒之数量,决无得果之理。 

故应于诸根本、支分之密戒,引发无谬定解,复善为护持

,是为至要。 

 

(丙二)那洛传规所重之不共前行 

 依共道调心,受持清净续部灌顶,并如理护持根本支分

各密戒;此等皆属主要之根 

本前行,行者务必明了此理。要言之,于诸传承中所教之

密乘不共加行乃为上师瑜伽法、 

金刚萨埵真言观诵法、及献曼扎供等法门。 

此六法传规诸师之教授中,于金刚萨埵真言观诵法及上师

瑜伽法二者乃作各别诠 

说。金刚萨埵修法旨于清净心中之无明恶业种子;上师瑜

伽祈请修法是为大加持力令安 

住于心中。 

 

(甲二)已圆满诸前行如何趣入续部正行修法分二门:修起

分 

瑜伽及修证分瑜伽。 

 

(乙一)修起分瑜伽 

 今先释此起分生起次第瑜伽。藏地有一类师,于生起次

第修法起错解,说生次瑜伽 

仅唯成办诸世间悉地(注 36)之所需,若求殊胜悉地(注 

37)者则此非必要。然由玛尔巴上 

师所传承之弥派、曹派及俄派(注 38)三传承中,生起瑜

伽教授之传习,皆必先于圆满次 

第瑜伽之教授。米勒日巴尊者之传承,于此亦同一无别,

如尊者所言: 

欲调心能善觉知, 

生死中有诸行相, 

应勤串习起正分。 

 诸先贤有说,必须共同修学生、圆二次瑜伽,并明言未

成熟生起次第即趣修圆满次 

第者,其意趣乃与佛说诸根本续及天竺之具量论典相违,

亦与本法之传规不合。行者由 

是决定应学生起次第,后方趣入圆满次第之修持。《喜金

刚本续》云: 

等住续部二次第行持, 

世尊金刚大持所说法。 

又云: 

由生次瑜伽,行者修戏论, 

戏论悉如梦,即戏入无戏。(注 39) 

圣龙树亦云: 

善住生次第,教得满次第, 

佛说此方便,渐次如阶梯。 

 诸具量密续皆说行者起修圆满次第前,首须学习生起次

第;生起次第之正所为乃成 

熟相续引生圆满次第之证德。复次,行者依生起次第证得

坚固三摩地时,即能依循父母 

单尊中围修持圆满次第,且其险难亦小。总之,诸续部经

论皆未有说于初时即许如是行 

持之规也(注 40)。 

 行者应如何随学生起次第瑜伽?随顺此法规之历代传承

上师及具量诸师之道体根 

本,乃为拙火瑜伽之修法,又此教授复源自《喜金刚密续

》,是而其中围乃喜金刚四部 

中围(注 41)之任何一者。然诸先贤于此口传教授中,重

依嘿噜嘎胜乐轮之中围修法而成 

办生起次第。如冈波巴大师即依止香卡大师(注 42)之徒

玛玉罗丹之胜乐香卡传规(注 43), 

圣者帕摩竹巴则受学罗仲译师之玛尔胜乐传规,又法主止

贡巴法王(注 44)则随学喇嘛卓 

廓之玛多胜乐传规。此三派传规又复源出于鲁依巴传规之

胜乐六十二尊中围(注 45)。因 

此拙火瑜伽教授乃为彼二中围共用,故彼二者任随其一皆

适用于生起次第瑜伽。又须缘 

一圆满曼陀罗而修,若唯观一父尊或母尊之曼陀罗中围,

定难实获成熟相续之堪能。所 

修之中围最略亦应为铃论师胜乐传规之五尊曼陀罗(注 

46),行者应依如上所言随一之中 

围,日行四座瑜伽,于生起次第引生证德,首要之法乃须

成办一远离散乱之圆满静虑。 

若曼陀罗主尊为多面多臂者,行者于初时则应舍弃观缘其

细分,而改缘根本面及主二臂, 

并于此所缘境坚固作意,此又分为修显明(注 47)及佛慢(

注 48)。 

 起修此法者,首应令心由上而下反复作意于所缘境,藉

此于中围主尊及其功德引生 

粗相,及后即具足堪能观见其整体形相,行者须坚定不急

系心于此所缘,然于初修时行 

相渐失明显。又因于所缘行相修习明了故,非行者所欲之

驰散妄想将渐转稀少,意境更 

转清明显了,尤胜肉眼所见之色。于正修时,行者定须远

离昏沉(注 49)及掉举(注 50)二 

障,令心能安住于明了行相之中。修者若已知如是成办生

起一面二臂之本尊观后,随即 

应依前所教之方便增上观修本尊余臂及诸庄严等支分;若

能善巧观见中围主尊之圆满身 

相,复应增添观缘其明妃乃至中围诸天众眷属。行者数数

串习达至圆满之量后,其时能 

依诸尊及所依中围乃至粗细瑜伽(注 51)等观法,皆能于

心中刹那生起,并能于所缘境久 

住不断。 

 次说引生本尊佛慢之修持方便。其关要乃修者生起自身

即曼陀罗主尊之增上胜解, 

并于此定解上一心安住。若此密续佛慢略有退失之际,当

依前法重提我即本尊之慢并作 

系念。初时,此观唯是假想安立,及后此佛慢之觉受方成

坚实,并任运契入于日常心念 

中;又用于中间位内串习修持。佛慢与显明之中围修法为

生起次第最首要之二门,彼实 

互作增益,行者于观修能所依中围诸尊时,仅专注其明显

行相即能成办遮除庸常显相之 

殊妙证德,盖此法门能有力净治内心之世俗庸常显现;如

是若行者能无谬引生如前所言 

之坚固佛慢,即有力净除心中之庸常显执习气(注 52)。

行者能于根本及后得位中,见世 

间及有情众生悉为中围及诸尊显现,此乃转化情器世间为

无上净境之三摩地,亦即何谓 

生起次第净治庸相显执之义也。《律生续》亦云: 

凡俗世间之三界,本即中围越量宫, 

世间一切有情众,本即中围诸天众。 

圣天菩萨亦云: 

 若汝能了知此世间及有情即中围与诸尊,则汝心云何能

复起惑? 

此为续部二次第修法之共同根本方便。金刚乘之修持,乃

把一切显现胜解为曼陀罗 

轮;一切觉受皆认持为大乐所变现;一切心念皆印定为不

生不灭;此即生起次第之总要。 

又虽于生起次第中无有圆满次第位由收摄命力趋入中脉(

注 53)之真实大乐。然行者须知 

于其自身坚住于父母本尊双运之观,并于此所缘作真实想

入方便、智慧双运之际,即以 

呸(注 54)之咒字观遮止菩提心明点不漏出体外,引生各

品生起次第之大乐(注 55)。此等 

乃藉生起次第成熟圆满次第相续之要旨也。 

 

(乙二)修证分瑜伽分根体之性及修道次第二门而说。 

 

(丙一)根体之性又分为心之体性及身之体性二门:首者乃

显示甚深实相之修持要旨,次 

乃显示所观身中诸要窍之理。 

 

(丁一)心之体性 

先释心之究竟本性。《喜金刚根本续》云: 

本性无色无见者,无声亦无闻声者, 

无香亦无嗅香者,无味亦无尝味者, 

无触亦无能触者,无心亦无诸心所。 

又云: 

诸根境并识,瑜伽母熟知, 

十八界诸境,皆于此理知, 

其性本无生,非假亦非真, 

诸等一切法,犹如水中月, 

瑜伽母于法,由斯理认持。(注 56) 

 此色、声、香、味、触五尘,及能受用此五尘之眼、耳

、鼻,舌、身五根,彼等皆 

为五蕴中之色蕴。若于入处而言,彼等即名为色法十入处

(注 57),此中一切皆无尘许自 

性实有。心即识蕴或意入处心所,即为受、想、行三蕴。

于此文中说色、声、香、味、 

触等五尘,与能觉受此等之五根:即能觉受色尘之眼根,

乃至能觉受触尘之身根等别别 

诸根。依五蕴之理而言,以上皆全属色蕴,于入处而言则

说彼等为十色处。此中一切皆 

无尘许自性本有。 

 颂中心之一词,包括识蕴及意处。心所则含括受、想、

行等蕴。由此例知,为心所 

觉受之境——法处,亦许为非实有。同理,于颂中所说

之无见者一词,乃是对向能见色 

者、能闻声者等而言。是尔此等引生人我见者,其自性唯

是空无。总之一切人、法皆说 

为无我、非自性有。 

 彼等无自性之理,于颂中乃以其性本无生,非假亦非真

一句而明显说出诸法中之人 

及色等法,皆无一者是自性谛实。此乃大成就者莲华论师

于其释论中对此文句所赋予的 

解说。此与经中所言:本性非有及无自相之义理无异。另

外如说无自性及非谛实,均为 

同类之异名也。 

 颂中其性本无生,其本意非说诸法于前时非自性空,后

依比量及圣言方转为空性, 

而是指出诸法从本以来即无有自性(注 58)。玛尔巴上师

之道歌中云: 

东至恒河畔,仗弥哲师恩, 

悟法性无生,见离戏本元, 

现证三种身,由此断戏论。 

 玛尔巴上师自谓其对大手印法义之证悟,主要乃由大成

就者弥哲巴(注 59)处接受教 

导而获得。弥哲巴大师于其《长养真如十颂》(注 60)有

言: 

若欲达真如,非有相无相。 

 此意谓:若行者欲通达实相,则不应依止有相及无相诸

宗之说法。弥哲巴大师之亲 

炙弟子,大班智达俱生金刚(注 61)说于声闻教典中可见

得如经量部所主崇的有相空性, 

及说一切有部所弘扬的无相空性等宗见的论述。另于唯识

派亦见有真相及假相之空性论 

述。复于瑜伽行中观派亦具有世俗真相及世俗假相二派教

义。论中复言 

 行者应依止龙树、圣天及月称等大中观师所开示之空性

法门,彼师教授乃以诸法缘 

起而达真如本性之义,此三大论师所示之道轨,我等应作

受持。 

 龙树及圣天二轨范师为中观派之鼻祖,印土后代诸大师

,皆随学此派法规,其学人 

各以不同之方法,阐释中观义理。弥哲巴大师亦为其中之

一,复更说自身为遵循月称大 

师之学人。其于《长养真如十颂》中云: 

无师教严饰,中观亦平庸。 

 彼意乃指若无月称之口诀教授所庄严之导师者,仅是依

循寻常空性教规之平庸中观 

师。于此传承中,月称所代表乃是空理之正义,故行者实

应依从此师所示之法门(注 62) 

 颂中非假亦非真一句之义,于《六十如理论》中乃释为

: 

一切所知境,犹如水中月, 

非实非无实,知此不失见。 

 行者应明了喻中所示之空义,聪慧者乃达诸法缘生。我

等虽于其上依心分别安立种 

种法,然彼法之自体并非本来自有,究竟而言彼等悉无有

自性。若人、法是自有,彼等 

应无需观待种种因缘,故此行者即能成立彼等于其自身一

方无有微尘许之自性实有。又 

虽诸法即使尘许之实性亦不具有,然彼等仍为俗谛之因果

法所限,于俗谛而言,一切轮、 

涅诸法乃如梦、幻、影像般现似实有。总之,诸法决非虚

无,故如兔角之说实为错谬, 

然亦非仅如黑暗中误认草绳为蛇之一类粗显寻常误解。(

注 63) 

 空见其所为乃是通达无有尘许自性之诸法实相。若未达

此定解者,则其修道方便就 

是解脱轮回亦难以成办,更遑论引生圆满正觉果位。是而

《金刚幕墙续》云: 

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注 64) 

 其意谓欲令遣除泥著人我及法我之习气故,诸佛教示行

者必须深达空义,如往昔大 

师所言,一切法究竟唯是名言分别安立,纵使其性不实犹

如梦幻,然于世俗位之功用亦 

真实不虚。如不许此义者,便成断灭恶见(注 65)之大过

失;行者若于空义执持太过(注 

66),则易有堕于断见之虞;是而应励力认知诸法于世俗

位乃依如幻缘起之理而成立。 

 行者应依此道轨之上师大瑜伽士米勒日巴之法来通达胜

义及世俗二谛之性,其《道 

歌》有云: 

顺诸劣慧想,佛说一切有, 

若于胜义中,无魔亦无佛, 

无能修所修,无所行地道, 

无所证身智,故亦无涅檗, 

唯名言假立,三界器情界, 

无生本非有,无体无俱生, 

无业无异熟,故无轮回名. 

究竟义如是。 

 是而于胜义谛之见地言之,轮回、涅槃皆无有任何具丝

毫实性之极微,米勒日巴复 

云: 

奇哉! 

如无有众生,三世佛何出? 

离因岂有果。故依世俗谛. 

佛说染净法,一切皆为有? 

空性一味境,无自觉他觉, 

全入大双运。 

如是悟此真谛者,不见根识见智慧, 

不见众生唯见佛,不见法相见法性。 

 从胜义谛观之,轮回诸法就是名称亦无,世俗上能经历

道地而达至佛果之众生,于 

世俗谛而言则说为有(注 67),然其唯是依名言施设而有

,这等待缘而起之法实皆空寂, 

无有自性。 

 世俗谛之显现力用与胜义谛之空性二者是共同安住于一

味中,显现与空性从不分 

离;胜义谛观待于世俗谛,世俗谛亦观待于胜义谛,彼此

互为互益。现前任随一法悉同 

显胜义、世俗二谛之理乃是本法(即那洛六法)诸师之要诀

,于成立中观见时,其告诫我 

们须依循诸殊胜中观正理聚(注 68)所示之规而行。 

行者不要错认于本法传承之中不作二谛之说,须知离此则

有违佛世尊之教及印土诸 

先贤所造之大论,更与此六法传承之规相悖。为如实通达

乐空双运,行者自身应力求穷 

达上文所示之空见。(注 69) 

 

(丁二)身之体性 

 现释脐轮等脉轮及中脉上、下各分位之理,彼等皆要经

由种种甚深密续方便加以策 

发。 

 据掌持玛尔巴口授传承之上师所言,此等密续瑜伽应分

别于醒位及睡位中修持。在 

睡位时,行者要明了策发心轮及喉轮的要诀;于醒位时,

行者则应依脐轮及顶轮而修。 

前者(脐轮)是与拙火有关,后者(心轮)则与事业手印行二

根和合之瑜伽有关;盖因于六法 

传承中有说,于彼位中,微细明点乃是伴随心识而住于此

四轮中。 

 在《时轮续》(注 70)的法统中亦有谈及此理:其说头顶

与脐间之脉轮与醒位有关; 

喉间及密处之脉轮与梦位有关;心轮及宝珠轮与深睡有关

;脐间及密处顶端之脉轮则与 

第四时位(注 71)有关;故彼二法统于此理之说法甚为类

似。 

 当行者进入睡眠时,微细命力会结集于心轮及宝珠轮中

,只要其住于此处,行者便 

会处于深睡无梦之境;当其移离此二轮并聚集于喉轮及密

轮时,行者便会生起梦境,若 

其于此二轮停留不动,那梦境亦当持续不断;当命力移至

顶轮及脐轮时,行者便会完全 

苏醒过来。 

 当菩提心大界由顶轮降至脐间及宝珠头等诸脉轮之际,

其每流经一脉轮便会转而引 

生一种大乐之觉受,此即第四时位之境,其可藉由串习种

种驾驭色身命力之密续瑜伽引 

生。以此法之驾驭力令明点降至脐轮引生顺降俱生大乐。

又为令证境更深入圆满故,便 

要导引明点降至宝珠头。虽然此四轮皆于睡位及梦位被策

发,但并非是说彼四者于醒位 

难以成办。 

复次于此六法之传承中,行者是从脐间之变化轮起修,然

观修不同的脉轮所生起的 

力用亦各有不同,这必定要于行者自身之相续觉受中认知

。 

 

(丙二)修道次第分二门而开示:首为调练体功拳法及色身

观空,次为正行观修次第。 

 

(丁一)调练体功拳法及色身观空 

 随学玛尔巴传承之后代上师,有于此处教导行者观想吽

字以作守护(注 72),并同作 

入,住,融等三位之修持(注 73)。又有说藉观微细忿怒

尊作守护(注 74)并修上师瑜伽以 

集善根,于其传承中未有应用体功拳法(注 75)及观身如

空壳之修法。反之于米勒日巴传 

至冈波巴的传承中,却未有说及以上三法,其所传者乃是

体功拳法及观修身空之法。故 

而解说那洛巴六瑜伽之规似有二类:一为前期大师所说之

规,另一则出于后代诸师之教。 

本论将依循前者之法规解说。 

 

(戊一)体功拳法 

 行者在起修每座拳法体功前,应先念诵皈依及发起菩萨

广大行愿心,复观上师坐于 

自顶之莲台并献上启请加持之供赞;如是修至自心相续与

师融合无别后,即自成父母和 

合双运之中围本尊;行者每座皆应依此方法起修。 

 各别传承均开示数量不同之体功拳法,更开示其正确的

作法,吾于此当随顺吉祥帕 

摩竹巴之教授以作解释。其六法之教本《入道颂》附篇(

注 76)有云: 

净障体功有六种, 充盈饱满如宝瓶; 

转动旋绕若车轮,弯曲紧屈形似钩; 

手结金刚抱缠印,上举空中复下按; 

自身笔直如箭杆,复即强力吐气息; 

法如母狗作欠伸,抖身摇头屈伸展; 

策发身中脉与血,如是此等共为六; 

此亦即著名之那洛巴六事体功。 

 如颂文所言,第一种体功拳法乃是令身体充盈饱满犹如

宝瓶。行者先坐于舒适坐垫 

上,双腿作安乐跏跌座,腰背挺直,二手置于双膝之上。

由右鼻孔入息,专注于左鼻孔, 

再由左鼻孔轻柔缓慢地出息,直至把气息完全呼尽为止;

复由左鼻孔入息,然后专注于 

右鼻孔,从右鼻孔缓慢出息;之后同以二鼻孔吸入气息,

专注正前方把气经二鼻孔缓慢 

呼出。由于行者要重复进行以上三节之出入息二遍,故此

共为九节,此法能清净行者之 

气息。然于此九节风息中,不应让气经由口中进出。 

 行者复把身躯挺直盘坐更新于:2023-04-26 13:4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