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023-05-06 18:13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合,可知是团体的称谓,其条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六和敬,才可以称做僧。可是,后人往往对于一位比丘,也称之为僧,这只能认为习惯,不能认为合理。如前人诗云:「洞庭波送一僧来」,照文字艺术来说,当然应该用「一僧」,使字句优美,但若照佛学来说,只能称「一比丘」, 因为未足三人之数也。

2.在家居士,有发俗衣,修大乘三学,称为菩萨僧,此说出自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固不能斥为无稽。然而试思:若在家僧,真个与僧宝无异,亦可皈依者,则自古以来,闾闾市肆之间,正不知几人称祖?几人称师?照这样佛教的门庭,早就嘈杂到不堪收拾,安有今日的清夷局面。所以提倡皈依在家僧的轻举妄动,除却替少数野心家,制造机会之外,对于佛教前途,可说百无一利,岂惟无益,亦且害之。

3.苦集灭道四圣谛,若咬定是声闻乘的教义,与缘觉和菩萨无关,则又错了。就流转门来说:缘菩二乘的行者,当初轮回六道时,无量诸苦,一样的备尝,追究苦的来源,也是由于集起。再就还灭门来说:虽然修的是十二因缘和六度,然而不能说不是道。再一问:修道的目的为可?答案当然还是证涅槃果,涅槃的义译,就是灭度了。这样看起来:苦集灭道四圣谛,实在是三乘共同的谛理,并不是声闻乘所独有。行者研究佛学,当知同中有别,别中有同,法法圆通,则不至死在句下了。

4.中国人多大乘根器,这是有一千多年的教史可据,并非凭空夸大之词。然而所多者,是就与其他区城,比较的结果而言,究竟「多」并不是「皆」。据我看起来,国内佛教徒中,除却少数利根上智,具备大乘的气度和理解之外,其余大多数,都还是小乘的局量,不足与谈大乘高远之义。度大根用大法,度小根用小法,此是所具根与所修法相符,必能得益。有如大人穿小鞋,小孩穿大鞋,动作起来,都觉得困难。所以行者当自量力,老实修行,若不是大乘根器,则不应徒慕虚声,弄巧反拙。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意义,为佛学者所不可不知,那就是:小乘法是佛法的基础,学人纵使能建立起七层宝塔,其得力处,还是在于脚底下的基础。如果放弃了基础,同时也必定会倾坍了七层宝塔,这就是大乘行者,不应该忽视小乘教义的重大理由。

5.我国学佛人士,每轻视小乘,这是大罪过。试思:声闻乘行人,须陀洹断三界见惑,得到正见,吾人断了没有?得了没有?斯陀含、阿那含、断欲界思惑,于欲界的一切烦恼嗜欲,皆破除净尽,永离欲界,吾人断了没有?离了没有?阿罗汉断尽三界见惑,解脱一切系缚,永出轮回,吾人断尽了没有?出了没有?缘觉乘行人,破无明,尽老死,吾人破了没有?尽了没有?只要这样一比较,就可知小乘圣者的一根毫毛,吾人都搬不动,终日妄念纷纭,贪疑充满,还敢大言不惭地,自称大乘,对于小乘教理,鄙薄不屑,岂不可怜可笑。

6.若问:既然十方众生,其数量是不增不减,那么,为什么近年世界各地,人口都在增加,这岂不是增吗?答案是:诸法因缘生,条件足够则法生,诸法因缘灭,条件不够则法灭,诸法的生灭,只是条件的关系。世界人物,亦如花草,春夏生机充裕则繁荣,秋冬生机欠缺则枯萎,此是常理。现在吾人的世界,是住中劫中的第九小劫,正当夏令旺季,所以人物普遍滋生。太空中,此时有无数世界,寿命已老,正入坏中劫,可比秋冬衰季,所以人物普遍凋零,无法生存,由是在那一边死亡之后,便向吾人这一边生,我所增的,就是彼所减的。所以若将增减双方的数量,加起来算,还是一个也没有多,一个也没有少。天空中世界无数,所有六道众生的数量,是应该统起来算才对,若单就某一世界或某一道来观察,则其或多或少的数量,是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

7.佛法无所谓小乘大乘,因为这根本就是时间的先后问题。佛门行者,在初期都是小乘,到了后期,则都是大乘了,这初后的次序,有时只就此生算,有时须合前生或前多生来算。如释尊诸弟子,起初皆是声闻,但在法华会上,则皆蒙授记成佛,这样不止小乘变成大乘,简直全是一佛乘了。世间只有拘执和短视的人,才有大小乘之争,倘若明白了:小乘只是大乘的过渡,大乘只是小乘的进化,二者同在学佛的程序上,那又有什么可争。

8.凡法未到止境,则有进步,既有进步,则非究竟,所以凡是究竟法,则无进步可言。科学时时在进步,故非究竟法,佛法已达到无有进步之境,故是究竟法。不究竟的科学,其自身尚在游移变化之中,当然不能作标准,替究竟的佛法证明。世人多羡慕崇拜科学,又多讥毁藐视佛法,据我看起来:将来给世界人类,带来绝大的灾害者,必是科学,能拯救世界人类者,只有佛法,这局势已日趋明显。怎奈世界人士,看法颠倒:应痛恶废弃者,反予提倡欢迎,应扶植发扬者,反予排挤漠视,这总归之于众生业重,还有什么话可说?

更新于:2023-05-06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