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克里希纳福音书—介绍(下)

2023-05-13 13:33 其他大师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2NTkyNjQ=.html

 

朝圣

1868年1月27日,马图尔与一个一百二十五人的团体一起出发去北印度圣地朝圣。在比哈尔的Vaidyanath,师父看见村民们饱受贫穷困扰,饿得瘦骨如柴。他请求他富裕的资助人给村民食物,还给每人一件衣服。马图尔反对额外的开支。师父悲痛地宣告他将不会去贝拿勒斯,会与穷人一起生活,分担他们的不幸。他事实上离开了马图尔,与村民们住在一起。

马图尔于是不得不屈从。两年之后的另一个场合,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在贫穷者面前表现出类似的情操。他在马图尔收取租金的时候陪伴马图尔。庄稼连续两年失收,承租人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师父要求马图尔赦免他们的租金,给予他们援助,此外还给予饥饿的人们一场华丽的盛宴。马图尔抱怨,师父说:“你只是神圣母亲的干事。他们是母亲的承租人。你必须花费母亲的钱。他们正在挨饿,你怎能可以拒绝帮助他们?你一定要帮他们。”马图尔又一次让步。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对穷人的同情是源自他对存在于一切生命的神的感知。他的情操并不仅仅是人道主义者或慈善家。对他来说,服务于人同样也是敬拜神。

随行人员乘小舟延着恒河进入神圣的贝拿勒斯。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目光来到这个城市的湿婆神像前,那里很长时间以来聚集了数不清的热心和虔诚的崇拜者。他看见神像是用黄金制成,就像经文所写一样。他显然是受感动了。他在逗留这个城市期间,对地上的每个微粒都表示极大的尊重。在马尼卡尼卡石阶的火葬场上,他经常看见湿婆,身上涂着白灰,还有缠结的棕色头发,安详地靠近每一个火葬用的柴堆,向死者的耳边灌输解脱的曼陀罗;然后神圣母亲从死者的镣铐中离去。因此他意识到经文陈述的意义,那就是每一个死在贝拿勒斯的人都会通过湿婆的优雅而获得拯救。他拜访了著名的僧侣翠蓝加尊者,后来他称翠蓝加尊者是一个真正的“至尊天鹅(帕腊玛罕萨)”,一个真正活生生的湿婆神像化身。

室利罗摩克里希纳访问了恒河和贾木纳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然后出发到温达文和马图拉,到处都有克里希纳和牧牛姑娘的传说、歌曲和戏剧。他在这里已经有过数不清的异像,他的内心充满着神圣的情感。他哭泣着说:“克里希纳!这里所有一切都如同以往的日子,只有你却不在。”他拜访了伟大的女圣人Gangamayi,被毗瑟奴派的奉献者称为罗陀一个近身侍女的化身。她六十岁了,经常处于出神状态。她说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是罗陀的一个化身,花了很大气力才能够劝他离开她。

在往返的旅途上,马图尔想拜访迦耶城,但遭到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拒绝。他在迦耶会回忆起父亲在自己出生前的异像,也感觉到自己在毗瑟奴庙宇内会变得不变地(永远地)全神贯注于神。马图尔尊重师父的意愿,连同随行人员往返加尔各答。

师父从温达文带来一把尘土。他把一部分撒在Panchavati;其余部分埋在一小块练习冥想的地方。“现在这块地方,”他说,“像温达文一样地神圣。”

1870年,师父去室利柴坦尼亚的出生地Nadia。他乘坐的船走近Nadia的砂坝,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幻想到“两兄弟”的异像,他们是室利柴坦尼亚和他的同伴尼特亚南达,头上有像“黄金般明亮”的光环,举起双手匆匆地向他们问候。“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大声叫道。他们进入他的身体,他进入一种深度的出神状态。

与妻子的关系

1872年,莎拉达•兑维首次去达克希瓦什访问她的丈夫。四年之前,她在卡玛普库儿看过他,尝到了神性伴侣的喜悦。自此之后,她变得更加温柔、内省、庄重和无私。她听过很多有关丈夫精神错乱的谣言。人们对她的不幸表示同情。她想得更多,就更加有责任和他在一起,无论怎样也尽可能给予他一个妻子的献奉。她现在十八岁了。在父亲的陪同下,步行了八十英里之遥,到达了达克希瓦什。她在途中还发烧。当她来到庙宇花园,师父悲哀地说;“呀!你来得太迟了。我的马图尔不能再照顾你了。”马图尔几年前已经去世。

师父负起了教导年轻妻子的责任,从日常家务事到梵天知识。他教她如何装饰灯,如何对待不同性情的人,如何在来访者面前约束自己。他教导她灵性生命的奥秘——祈祷,冥想,佳帕,深度的注视,还有三摩地。莎拉达兑维的第一课学到的就是:“神是每个人的至爱,就像每个孩子都喜爱月亮一样。每一个人都要相同的权利去向他祷告。他在他的优雅里面向所有召唤他的人显现了自身。只要向他祷告,你也可以看见他。”

多达布里得知罗摩克里希纳的婚姻之后,曾经谈论:“什么回事?他独一无二地稳固地立足于梵天知识,现在同妻子生活在一起也居然还能坚持自己的灵性识别和弃绝。他独一无二地获得至高的启发,能够把男性和女性同样地看成是梵天。一个拥有性观念的人也许是一个好的求道者,但他却远远不止这个目标。”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和妻子在达克希什瓦共同生活,但他们的思想总是高飞到世俗层面之上。几个月之后,莎拉达•兑维来了后几个月的一个吉日,罗摩克里希纳在卡利神庙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崇拜。这回他在座位上放置的是活生生的肖像——莎拉达兑维本人,而不是一个神像。崇拜者与被崇拜者都进入了深深的三摩地里,他们的灵魂在超出人类经验的层面上结合。几个小时之后,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再次回落到相对层面,向伟大的女神唱赞美歌,离活肖像一英寸的地方交出了他自己,他的念珠和终生成就的果实。这在坦陀罗就称为Shorasi Puja,是“以女性为被崇拜对象”。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意识到奥义书主要陈述的意义:“主,你是女性,你是男性;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你是老人,在他们的支撑下蹒跚而行。你以各种形式遍及宇宙。”

通过自己的婚姻,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承认了婚姻在人的灵性进展中的重大意义;通过坚持自己的修道士誓言,他又证明了克己、纯洁和节欲等必要的诫命在神的实现里面。通过他与妻子唯一的灵性关系,他证明了丈夫和妻子可以作为灵性伴侣而生活。这样,他的生活是集居士和僧侣于一身。

师父的“自我”

在无余依三摩地里,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已经意识到梵天是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是幻像。他的头脑在非二元梵天层面停留的六个月时间,已经达到了vijnani状态,是真理的知者,拥有一种特殊和非常丰富的认识,不仅在自身和超出人类经验的绝对里面看见梵天,而且还看见梵天遍及世上万物。在这种vijnani状态内,有时候会丧失了身体知觉,他会把自己视作与梵天同一;有时候会意识到二元世界,他会把自己视作神的奉献者,仆人或者小孩。为了能够让师父为人类的福祗而努力,神圣母亲让他保留自我的痕迹,正如他形容——依照自己的心情——分别是“知识的自我”,“热情的自我”,“孩子的自我”或者“仆人的自我”。无论怎样,师父的自我都会被梵天的知识之火摧毁,知识之火看上去就像燃烧的细绳一样。他经常提到这种自我是“成熟的自我”,与束缚灵魂的自我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就称为“不成熟”或“绿色的”自我。这种束缚灵魂的自我把自己与身体,相对关系和占有欲认同。这个世界并非真实,唯有与神建立爱的关系。室利罗摩克里希纳通过这种“成熟的自我”来处理与世界和妻子的关系。一天,莎拉达兑维抚摸他的脚,问道:“你觉得我怎么样?”他很快地回答:“庙宇内被崇拜的母亲是给我生孩子的母亲,她现在住在nahabat,现在她又抚摸我的脚。事实上,我总是把你看作有福的母亲卡利的化身。

莎拉达兑维在丈夫的陪同下,经历着罕有的灵性体验。她说:“当我看着他的不同心情,我无法形容自己令人惊讶的灵性提升。在神性情感的影响下,他有时候会谈论深奥的话题,有时候会大笑,有时候会哭泣,有时候会在三摩地里完全地静止不动。这会持续整个晚上。他有一种如此非常的神性,不时地让我害怕地颤抖起来,担心晚上如何度过。数月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他发现我不得不彻夜不眠,唯恐他在我睡觉期间进入了三摩地——因为这会在任何时期发生——因此他叫我睡在nahabat。

师父灵性体验概要

我们现在要对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灵性训练进行一次总结。作为一种超感觉体验的结果,他得到了某些有关自己本人与灵性之间的大体总结。他的灵性体验总结如下:

第一,他是神的化身,一个有特别使命的人,他的灵性经历是为了人类的福祗。普通人要花整整一生时间去奋斗才能认识神的一两个定相,他用几年时间就能认识到神的所有定相。

第二,他总是知识自己是一个自由的灵魂,他经历过的各种不同训练事实上对他来说并不需要,仅是为了利益他人才去实践。“解脱”与“束缚”这些术语对他来说并不适用。只要有众生认为自己受到束缚,神一定会作为一个化身而来到地上,把他们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就像一个地方出现了混乱,地方官员一定要访问他所管辖的区域的每个部分。

第三,他预见了自己的死亡时间。他有关这方面的谈论也逐字地实现。

以下是对他的灵性进行大体总结:

第一,他坚定地确信所有宗教都是真实,每一个学说体系都代表着神的道路。他已经跟随所有的主要道路,全部都引领他到相同的道路。他是有记录在案以来历史上首个宣传宗教融洽的虔诚提倡者。

第二,三大思想体系是二元论,合格的一元论和完全的一元论——他认识到这是人通向上帝的三个不同进展阶段。它们并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补充,适合不同的气质。普通人会对感觉有强烈的依恋,一种二元论形式的宗教会规定某些具体支持,例如使用音乐和其他象征。一个实现神性的人——超越世俗责任的观念,而通常的人一定要要履行他的责任,为了独立而努力奋斗,把结果呈交给神。头脑可以领会和描述思想的序列,一旦体验到合格的一元论,头脑便无法更进一步描述。完全的一元论是灵性体验的最后阶段,在三摩地内体验到,它超越了头脑和语言。从最高立场来看,绝对和它的各个不同表现是同等——主的名字,主的住处和主本人是同样的精神要素。所有一切都是灵性,不同的只有形式。

第三,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意识到神圣母亲是借助他来建立一种新秩序,新秩序由他一生中遇到的支持宇宙性学说的人组成。

第四,他的灵性洞察力告诉他那些在人类层面(婆娑世界)最后一次出生的人,还有真诚地呼唤神的人,甚至一生中曾经有一次这样做的人,都一定会想起他。

在此期间,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几经忍受亲人的丧亡。首先是侄子阿克夏去世。这个年轻人死后,室利罗摩克里希说:“阿克夏在我的眼前死去,但没有对我有多大影响。我站着,看见一个人死去,就像从鞘中拔出的剑。我享受这个场面,大笑着,还唱歌和跳舞。他们把尸体搬走,然后去火化。但是接着第二天,我站在那里(指着东南方的房间),我感觉到失去阿克夏的痛苦,就像有人把我的心当作湿手巾来挤榨一样。我感到惊愕,觉得神圣母亲在给我一个教训。我甚至也不关心自己的身体——更加别说是一个亲戚。但是,如果失去侄子还算是痛苦,那么还有多少失去亲人的家庭承受更大的痛苦呢!”马图尔在1871年去世。马图尔去世之后,负责照顾他的桑普马里克在五年之后也去世了。他的长兄拉姆库玛儿在1873年去世。1876年是他亲爱的母亲去世。这些亲人的去世给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柔弱和富有人性的心留下烙印,尽管他已经意识到灵魂的不朽和生与死的幻像。

1875年3月,大约是母亲去世前的一年,师父会见了柯沙布•姜德拉•辛会面,会面对于他们两人来说都是重要事件。这是师父首次真正地接触一个现代印度杰出代表。

梵志会

柯沙布是梵志会的领导者。梵天运动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两个重要运动之一,在印度复兴制定方针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梵天运动的创立人是伟大的王候罗姆莫罕•罗易(1774——1833B弈纺?lt;/SPAN•罗易尽管出生于传统婆罗门家庭,但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拥有极大的同情。他曾经一度去西藏寻求佛教的奥秘。他萃取了基督教的伦理体系,但拒绝基督的神性,同样也否认印度教的化身。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被他用作表达他的一神论学说,但他总是回到《吠陀经》去寻求精神上的灵感。他在1828年建立的梵志会是献身于“对永恒、神秘、不变的存在,宇宙创造者和维系者的崇拜”。梵志会一视同仁地开放给不同肤色、信条、种姓、民族和宗教的人。

梵志会真正的组织者是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父亲德文特罗纳斯•泰戈尔(1817——1905)。他身体和精神的美感,贵族般的超然态度,敏锐的智慧,还有诗人的敏感性都使他成为受过教育的孟加拉知识分子中最重要的领导者。这些人都用尊敬的绰号“玛哈希”来称呼他(意为“大圣人”)。玛哈希是一个梵语学者,却与罗姆莫罕•罗易不同,他的灵感完全是出自奥义书。他是一个偶像崇拜的不安静敌人,也极力反对把基督教思想渗透入梵志会。他给予了这个运动独有的信念和仪式。在他的影响下,梵志会公开声称只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上帝,在空无中创立了宇宙,是真理之神,无限的智慧,拥有仁慈和力量,是永恒不灭和无所不能,只有一位,别无其它。人应该爱他,履行他的意志,相信他和向他敬拜,这样有利于来世的拯救。

到目前为止,梵志会最有才干的领导者是柯沙布•姜德拉•辛(1838——1884)。不像罗姆莫罕•罗易和德文特罗纳斯•泰戈尔,柯沙布出生于一个孟加拉中产阶级家庭,在英语学校受教育。他并不懂得梵语,也很快地与印度通俗宗教脱离。甚至在早年,他也被基督迷住,公开声称体验过施洗约翰、耶稣基督和圣保罗特别的爱。当他极力把基督引入梵志会的时候,与德文特罗纳斯之间的决裂无可避免地发生了。1868年,柯沙布脱离了旧有的领导者,然后在印度成立了梵志会。德文特罗纳斯原先领导的梵志会现在就称为Adi Samaj。

柯沙布拥有综合的天性。当经历极大道德危机的时候,他会独自地花大量时间,感觉自己听到了神的声音。当一个虔诚的崇拜仪式被引入梵志会,他与同伴一起花数小时唱颂圣名。他在1870年访问英国的时候,他悦耳的声音,纯朴的英语,还有灵性上的热情都给英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款待。回到印度的时候,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梵志会活动中心。与欧洲大学的比较宗教学教授不同,他大约在与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接触的时候开始发现了宗教的融洽性。他变得对印度教的神和女神有同情心,以一种自由主义的风格解释他们。他认为自己受到神的呼唤,是向世界叙述神新显示的律法,新的分配制度和新的Navavidhan。

1878年,柯沙布的梵志会分离出一个新教派。他的一些有势力的追随者指控他违反了梵志会的原则,在女儿还没有达到梵志会规定的适婚年龄之前就把她嫁给一个有钱人。这个团体正式分离出去,新建立了姜德拉梵志会。柯沙布仍然是Navavidhan的领导者。尽管在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影响下,柯沙布他对神圣母亲的虔诚也加深,但他现在却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基督的理念。他的精神在基督和印度教神圣母亲之间来回摆动,没有歇息的余地。在孟加拉和印度的其他部分,梵天运动以基督教一神论的形式进行,嘲笑印度教仪式,鼓吹讨伐偶像崇拜。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公然宣告至高无上的第一推动力,鼓吹法国大***的理念,废除种姓制度。它们的成员支持妇女解放,鼓吹废除早婚,批准寡妇再婚,还鼓励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改革运动。孟加拉梵天运动的直接效果是对基督教传教士劝诱改信宗教行为的检验。它也使得英国殖民者提高对印度文明的评价,但它又是必然出现的一场知识分子与折衷主义宗教之间的***。与印度教不同,它不是建立在圣人和先知深度的内在体验之上。它的影响力仅是限制于相当少的爱过教育的男女,广大的印度群众仍然被拒之门外。它听起上来十分单调,仅是印度永恒宗教乐曲的几个显著音调之一。

雅利安社

十九世界印度复兴中扮演另一个重要角色的是雅利安社运动。梵天运动,本质上是一个与欧洲文明折衷的运动,沉默地承认西方文明的优越性。然而,雅利安社的创立者是一位好斗的印度桑雅生,接受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挑战,下定决心要抗击所有外来宗教对印度的影响。达耶难达尊者(1824—1883)于1875年在孟买发起这场运动,影响力很快遍及印度西部。这位尊者是一位伟大的《吠陀经》学者,他把吠陀经解释为确实的一神论。他鼓吹反对偶像崇拜,重新建立古老的吠陀牺牲献祭。根据他所说,吠陀经是宗教的最终权威,他承认每一个字照字面意义来说都是真理。雅利安社成为了反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侵蚀的壁垒,它的保守传统迎合了很多印度人的思想。它也是很多社会改革运动的假定领导层。种姓制度成为了它的攻击对象。它把妇女从社会无能中解放出来。从它那里得到的教育引发了极大的推动力。它煸动反对早婚,提倡印度寡妇再婚。它的影响力在旁遮普邦最为强大,那里是印度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战场。一种新的战斗姿态进入了沉睡的印度社会。与梵志会不同,雅利安社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知识分子。它是一种遍及群众的力量。它是一种独断的教条主义运动,对不一致的观点采取不宽容的态度。它强调只有唯一的道路,也就是雅利安社道路才能实现真理。达耶难达尊者访问孟加拉的时候,室利罗摩克里希纳与他会面。

柯沙布•姜德拉•辛

柯沙布姜德拉辛和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首次见面是在Belgharia的Jaygopal Sen庭园的房间,离达克希什瓦有数英里。这位伟大的梵天会领导者在那里接见了他的一些门徒。虽然不可抗拒的内在吸引力让他们成为亲密好友,但在许多方面上,两人截然相反。师父已经意识到神是纯洁的精神和意识,但他也同样相信各种不同形式的神。另一方面,柯沙布把敬神视作偶像崇拜,对印度教神灵给予讽喻的解释。柯沙布是一位演说家,也是一些书和杂志文章的作者;室利罗摩克里希纳非常害怕演讲,几乎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柯沙布的名声广泛流传,甚至传到遥远的英国;师父仍然在达克希什瓦的村庄过着隐蔽的生活。柯沙布强调社会改革来重建印度;对于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来说,神的实现是他唯一的目标。柯沙布把自己看成是基督的门徒,接受冲谈形式的基督教圣礼和三位一体;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是神圣母亲卡利女神的一个单纯孩子,尽管他也以不同的方式承认基督的神性。柯沙布是一位居士,对子女的幸福有真正的兴趣,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却是一位“至尊天鹅”,对世俗的事漠不关心。他们仍然相识并且发展成朋友关系,室利罗摩克里希纳与柯沙布相互之间都有伟大的爱和尊重。数年之后,柯沙布的死讯传出,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感到半边身都麻痹了。柯沙布通过与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接触,宗教融洽和神的母性等观念都得到了加深和强化。

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戴着红色边的腰布,腰布的一端不经意地搭在他的左肩上。他在利德的陪同下来到了Jaygopa庭园的房屋。没有人留意这位朴素的来访者。师父最后对柯沙布说:“人们对我说你已经看见了神;我想来听你说神的信息。”接着是一场高尚的会谈。师父唱了一首有关卡利女神的毛骨悚然的歌,接着马上进入了三摩地。利德发出神圣的“奥姆(OM)”声,传到了他的耳边,他马上又回到对世界的意识,脸上仍然放出神性的光辉。柯沙布和他的随追者都震惊了。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和这位梵天奉献者的差异相当有趣。这位坐着的矮小男子,身体单薄,极端地脆弱。他的眼睛充满着内在的光芒。一种幽默感在他的眼中隐约地闪现,也潜伏在嘴角上。他是孟加拉人,拉家常式地谈话,带有轻微和令人愉快的口吃。他的话有丰富的灵性体验,充满无穷无尽的比喻和隐喻。它们有观察的力量,有明亮和微妙的幽默和奇妙的普遍性,智慧不断地流出,能够把人迷住。他的周围是一群久经世故的人,是西方教育的最佳产物,孟加拉年轻人的偶像,柯沙布是他们的领导。

柯沙布对室利罗摩克里希纳足够地真诚。他们两人经常见面,要么是在达克瓦希什,要么是在梵志会。只要师父在庙宇内做礼拜,柯沙布会要求他在集会上发言。柯沙布会依次地带着鲜花和水果去拜访圣人。

梵志会的其他领导者

梵志会的其他领导者开始感觉到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加批判地景慕师父。他们显然是不同意弃绝与禁欲,以及对“女人和金钱”的指责。他们依照自己居士生活的观点来衡量师父。一些人不能明白他的三摩地,形容它是神经紧张的疾病。他们仍然不能抵抗他有吸引力的人格。

梵志会的领导者之中,最接近了解师父的是Pratap Chandra Mazumdar,Vijay Krishna Goswami,Trailokyanath Sannyal以及Shivanath Shastri。

一天,Shivanath对师父全然的直率和对荣耀的憎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到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家中作客,与师父一同坐在一个房间,加尔各答的几个富人也来到。师父离开了房间几分钟。他的侄子利德这时候又开始向来访者讲述师父的三摩地。师父回到房间的时候,正好听到了最后几个字。他对利德说:“多么卑鄙的家伙!居然在这些富人面前赞扬我!你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的钱。我在乎他们怎样想我吗?(说着回过头去看这些绅士)不,我的朋友,他对你们所说的都不是真实。这并不是对神的热爱才令我专注于神,对外面生活漠不关心。我有一段时期被断定为精神病。时常来这个庙宇的圣人叫我做很多练习。我尝试跟随他们,结果就是我的苦行令我变得精神错乱。”这也被Shivanath的其中一本书引用。他只引用了字面意思,未能看见它们的真正重要意义。

Shivanath猛烈地批评师父对妻子的超脱尘世态度。他写道:“罗摩克里希纳实际上是不能离开他住在家乡的妻子。一天,我向一些朋友抱怨说他的妻子守活寡,他把我拉到一边,在我耳边低声地说:‘你为什么抱怨?这已经不再可能;都已经死了很久了。’我在另一天猛烈地评击他的这部分教导,也声称梵志社的计划包括妇女,我们是一个群体和与人共处的宗教,而且我们也给予妇女教育和社会解放。这位圣人变得十分兴奋,而其他人都在支持他的主张——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与他很相似——也在大叫:‘你这个蠢才,去吧,去把你的女人为你挖的陷阱毁掉。’他怒视我一眼,说:‘园丁怎样处置幼小的植物?他会筑起栅栏来保护植物免爱山羊和牛的损害吗?幼小的植物长成了一棵树,它不再会受到牛的损害,那么园丁是否会把栅栏拆除,让这棵树自由成长?’我回答:‘对,这就是园丁的习惯。’然后他谈论:‘你的灵性生命也一样;变得强大,发育完全,然后你会寻找她们。’我回答说:‘我不同意你,认为妇女的工作就像牛,有毁灭性;她们在我们的灵性斗争和社会进步上是我们的同伴和助手。’——他摇着头,明显地不同意这一种观点。然后提到了晚课,他诙谐地评论:‘该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保重,不要迟到;否则你的女人不会让你进入她的房间。’引起了强烈的笑声。”

柯沙布的得力助手Pratap Chandra Mazumdar是梵志社在欧美的得力传教士,他严厉地批评室利罗摩克里希纳使用没有教养的语言,也批评他对妻子的严厉态度,但他也不能摆脱师父的人格魅力。Pratap在《有神论季刊评论》上写了一篇有关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文章:“我和他之间有何共通之处?我,具有欧洲风格,文明有礼,自我为中心,半怀疑论者,所谓受过教育的理性主义者;而他,是一个贫穷,文盲,粗鲁,半偶像崇拜者,没依没靠的印度教奉献者。我,已经听过迪斯雷利和福赛,斯坦利和麦克米勒,还有一大堆欧洲学者和牧师,为什么要长时间坐在那里去留意他?我不是唯一一个,而是有不少像我那样的人都做着同样的事。他崇拜湿婆,崇拜卡利,崇拜罗摩,崇拜克里希纳,是吠檀多信条的坚定鼓吹者。他是一个偶像崇拜者,仍然是一个忠实信徒,花大量的时间冥想一位没有形状,绝对和无限的神。他的宗教是入迷,他的崇拜是超出人类经验的洞察力,他的整个本性就是日日夜夜燃烧着永久的火,对奇怪的信念和感觉狂热。只要他不伤害我们,我们会高兴地坐在他的脚上听着他崇高的纯洁、超尘脱俗和灵性,还有对神陶醉的爱。他,通过孩子般的虔诚(巴克提),通过对一种永远现成的母性的强烈观念,在我们的头脑内惊人地帮助阐明它(神是我们的母亲)。与他在一起,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神的属性散布在超过330,000,000个神祗上,那是印度神话《宇宙古史》的众神。”

梵志社的领导者在与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接触中获得了很多灵感,扩宽了他们的宗教视野,在他们心中点燃了对神识的渴求之火;它让他们明白和鉴赏印度宗教的仪式和象征符号,使他们相信这是神不同形态的显现,加深了他们对宗教融洽的思想。师父也一样,对很多梵志会奉献者的真诚留下了印象。他告诉他们有关自己的实践,向他们解释了自己的教导的本质,例如弃绝的必要性,人在求道上要真诚,对神有信心,不执着于结果来履行职责,识别真实与虚幻等等。

与受过教育和进步的孟加拉人接触使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的视野开拓到一个新的思想领域。他出生和成长在简朴的村庄,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在宗教生活上受到传统印度圣人的教导,没有机会学习现代思想和生活对印度的影响。他不能适当地估计西方教育对印度文化冲击的后果。他是一个印度教徒中的印度教徒,弃绝对于他来说只是意味着在生活中认识神。他从梵志会得知新一代的印度人会在神与世俗之间进行折衷。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更多地受到西方哲学家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先知。然而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并不感到惊愕,因为他也视之为是上帝之手在操作。尽管他向梵志会解释了自己有关神的所有想法和宗教实践上的严厉,但他仍然只是祝愿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口味和性情来接受他的教导。

转贴:罗摩克里希纳福音书介绍部分之九 2007-04-2710:11:22

大 中 小

师父对奉献者的渴望

通过对梵志会的接触,增加了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对求道者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以自己最纯洁的方式跟随他的教导。他曾经公开声称:“我在那时候感到有一种无限的渴望。不知何故,我整天都想设法控制它。长期的营求名利的交谈使我感到烦恼,我希望有一天属于自己的心爱同伴会来到。我希望能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找到安慰,也与他们谈论自己的意识。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会使我记起他们,想到他们对我完全的全神贯注。我脑海里已经安排好对一个人该说什么,对另一个人该说什么等诸如此类。一天将近结束,我也没有办法绕过自己的感受。另一天又过去了,他们还没有来,我感到很压抑。晚间仪式的时候,庙宇充满了钟声和贝壳的声音。我爬到屋顶上,痛苦在我内心翻腾着,在顶上叫喊:‘来,我的孩子!你们在哪里?没有你们我无法活下去。’从来没有一位母亲如此热切地渴望看见她自己的孩子,也从来没有一位朋友如此渴望自己的同伴,也没有一位情人如此渴望自己所心爱的人,就像我渴望他们一样。噢,难以形容!这种向往的日子持续不久,奉献者开始来到。”

1879年,梵志会在自己的期刊上著作偶尔地写到了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开始吸引了来自孟加拉中产阶级,受过教育的未来门徒。他们陆续来到,一直持续到1884年。其他人感到他有一种微妙的吸引力,也赶来了。他们是一群流动人群,来自所有种姓和教派:印度教和梵天派,毗瑟奴派和性力派,包括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和文盲;老人和年轻人;王公(印度对君候之敬称)和乞丐;记者和艺术家;梵文学者和奉献者;哲学家和营求名利的人;智者和瑜伽士;行动型的人和虔信型的人;贞洁的妇女和妓女;政府官员和流浪汉;慈善家和利己主义者;剧作家和醉汉。他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所有自己的实现。没有人空手回去。他教导他们崇高的吠檀多知识和灵魂溶入于爱的《宇宙古史》。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有二十小时在不停地说。他给予他们所有人同情和启迪,以一种奇异的精神力量来感动他们,即使是最刚硬的心也会被软化。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理解他。

师父的教导方式

他仍然依旧乐意成为上帝手上的器具,神圣母亲的儿子,完全没有想到要成为老师。他曾经说过三个念头——古鲁、父亲和师父——像荆敕一样刺痛他的肉。然而,他却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有一种微妙的影响力去搅动门徒的内心,而不是运用行动或语言。他从来没有声称是宗教的创立者或者教派的组织者。他仍然是宗教的发动机。他是所有宗教和信条的核验者。他就像一个专业的园丁,准备土壤和除去杂草,知道植物会生长,会产生出各自适当的花朵和果实是因为种子的内在潜力。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任何人。他明白到人的局限性,知道一个人的美味佳肴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会是毒药。他有一种不寻常的力量,乍眼一看就知道奉献者的思想,甚至他们内在深处的灵魂。他接受充满关于过去趋势和未来可能性方面知识的门徒。邪恶的生命不能惊恐他,任何宗教神经质的人都不会出现在他的评价里面。他把每一件事都视作神圣母亲用手指正确地拨弄,甚至引入歧途的光在他看来也是出自于神。

亲密的门徒对于师父来说,是朋友、同伴和玩伴。他的存在也使琐碎的宗教戒律变得有启迪力量。奉献者在他的陪伴下也陶醉在纯粹的欢乐里面,以致没有时间质疑他到底是一个化身,一个完美的灵魂还是一个瑜伽士。他每次出现都是伟大的教导:语言显得多余。他的门徒在随后的日子留意到当他们与他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把他视作同伴,然后就想到自己在如此伟大的人面前的轻率表现而感到颤抖。他们心悦诚服地证明师父仅仅通过自己的心愿就能点燃他们内心对神的爱,给予他们神的异像。

通过所有的娱乐和嬉戏,欢喜和轻率,他总是在他们面前保持一个闪亮的神识形象,还有弃绝的道路。他指出要攀登悬崖,依照攀山者的力量来分等级。他允许的基本法则就是纯洁,绝不妥协。求道者要保持身体,思想,官能和灵魂的清白;对神有真诚的爱,永远地对灵性向往。其余的就要让母亲来完成。

他的门徒分成两类:居士和年轻人,一些年轻人后来成为了僧侣,还有一小部分女性奉献者。

居士奉献者

对于居士,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并没有硬性要求完全地弃绝。他希望他们履行家庭的义务。他们的弃绝是精神上的。逃避责任不能获得灵性生命。已婚夫妇生了一两个小孩之后就应当如同兄妹般地生活,把他们的时间投身于灵性交谈和沉思。他鼓励居士生活,说他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比僧侣较为容易,因为在堡垒内部对抗敌人比在野外更加容易。他坚持说,他们在纠正孤独生活的时候,通过祷告、吉帕和冥想,会不时地强化他们对神的热爱和信心。他提出,他们应当与圣人联谊。他要求他们一方面要履行世上的责任,同时又要坚持对神冥想,向神祷告,让他们的责任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就会用双手依附于神。他不鼓励居士和年轻独身者对灵性奋斗出现冷淡的行为。他并不要求他们不分清红皂白地追随不抵抗主义,以免最后会成为一个易受骗的懦弱者。

未来的僧侣

对于向往成为僧侣的年轻人,他指出了弃绝的险峻之途,既是外在也是内在的弃绝。他们必须发誓要绝对禁欲,避开所有贪婪和欲望的想法。通过对节欲的实践,求道者发展出微妙的勇气,他们明白到神更深一层的奥秘。对他们来说,克己是诫命和必要,也是决定性的。桑雅生是人类的导师,他们的生活应当完全没有瑕疵。他们甚至不能看能够唤起他们动物般激情的图片。师父在未接触过“女人和金钱”,灵性方面可塑性强的年轻人中间挑选未来僧侣。当教导他们弃绝和识别道路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居士走近他们。

(到此,关于罗摩克里希纳的介绍已经完毕。下面接着的部分是分别介绍各个主要门徒,完整本几乎介绍所有门徒,缩减本只介绍特别典型的几个,有不少地方被省略。译者注)

罗姆和曼奴莫罕

最先来到达克希什瓦的两位居士奉献者是罗姆姜德拉格泰和曼奴莫罕密特拉。罗姆作为一位开业医生和药剂师,罗姆对神和宗教产生了怀疑,从来没有享受过灵魂的平静。他希望有神存在的确定证据。师父对他说:“神真的是存在。你白天看不见星星,但并不意味着星星并不存在。牛奶含有牛油,可是能够直接从牛奶看到牛油吗?为了提取牛油,你必须在一个安静和凉爽的地方搅拌牛奶。你不能仅仅用希望来认识神;必须通过一些智力训练。”师父逐渐地唤醒了罗姆的灵性,后来成为了第一个在俗门徒。罗姆把纳兰德拉兰特(辩喜)介绍给室利罗摩克里希纳。纳兰德是罗姆的亲属。

曼奴莫罕起初受到妻子和其他亲戚相当大的反对,怨恨他拜访达克希什瓦。师父无私的爱最终战胜了世俗的影响。曼奴莫罕把罗哈尔介绍给师父。

萨伦德拉

萨伦什密特拉是师父至爱的门徒,常常被称为萨伦德拉,受过英式教育,在一间英国公司担任要职。他就像当时很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样,以无神论而感到自豪,过着一种吉普赛人(流浪者)式的生活。他耽溺于喝酒,喜欢过份夸大人的自由意志。作为一个精神抑郁的受害者,他被罗姆姜德拉格泰带到室利罗摩克里希纳那里。当他听见师父在叫一个门徒实践甘心臣服于神的价值的时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自此之后他尝试这样做,但还是不能戒除喝酒和其他旧习惯。一天,师父在他出现的时候说:“人进入了令人不快的处境,他为何不去找神圣母亲呢?”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对萨伦德拉本人说:“你为什么要把酒当作酒来喝?把酒供奉给卡利女神,然后把酒视为她的贡品来喝,是一种神圣的饮料。但我看见你并没有变得极其兴奋;你一定不要退缩,你的思想不要再徘徊。起初你只会感觉到普通的兴奋;但很快地你就会感觉到灵性的提升。”萨伦德拉的整个生命逐渐地改变了。师父指定他为神圣母亲指派的其中一位伟大支助者。萨伦德拉的钱包总是为师父的安慰而敞开。

柯达

柯达纳特切特吉天生被赋予灵性的气质,曾经尝试过不同宗教的途径,其中有一些并不那么值得赞扬。他在达克希什瓦与师父见面的时候,明白了宗教的真正意义。据说师父厌倦了大批人来寻求他的指导,曾经对卡利女神祷告说;“母亲,我已经厌倦了对人说话。请给予柯达、吉里什、罗姆、维杰和摩哂陀力量,给予他们初步的指引,这样只需要从我那里获得少许教导便足够了。”然而,他意识到柯达对世俗之事恋恋不舍,还经常警告他。

哈里什

哈里什是一个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年轻人,他与家庭断绝关系,寻求师父的庇护,他爱师父的真诚,目的专一和平静的本性。他花业余时间去祷告和冥想,对亲戚的乞求和恐吓置若罔闻。提到他内心不受干扰的平静,师父会说:“真实的人会对世界的想法与生活没有感觉。看看哈里什,他是一个例子。”一天,师父叫他对妻子好一些,哈里什说:“你在这一点上必须要原谅我。没有仁慈的余地。如果我尝试去同情她,那么就有可能忘记自己的理想,卷入了世俗。”

博伽梵纳特

博伽梵纳特切特吉在青少年时期就拜访师父。他的父母和亲戚认为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是精神病患者,极力地阻止他与师父接触。然而这个男孩十分固执,经常晚间偷偷地溜到达克希什瓦。他非常依恋纳兰德(辩喜),师父鼓励他们的友谊。他的每一举动经常会唤醒师父的灵性情感。

巴拉罗姆 保斯

巴拉罗姆保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毗瑟奴派(外氏那瓦宗)家庭。从少年开始,他就表现出深遂的宗教气质,把时间花在冥想、祷告和学习毗瑟奴派经典上。他被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吸引住,甚至首次见面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他问室利罗摩克里希纳更新于:2023-05-13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