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契经验的比较研究—以王重阳、王凤仪、虚云法师及Gopi Krishna 为核心的讨论

2023-05-19 12:01 其他大师

密契经验的比较研究以王重阳、王凤仪、虚云法师及Gopi Krishna 为核心的讨论

萧进铭 著

壹、问题的重要

自从美国学者William James于1902年出版其大作《宗教经验之种种》以来,西方学界对于密契主义(mysticism)或密契经验(mystical experience)的相关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举其要者,如Evelyn Underhill、R. C. Zähner、Aldous Huxley、James Pratt、W.T. Stace及Rudolf Otto[1]等人,其有关密契主义的论着,都已成为密契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并为后来者所不能不去参究的对象。除此外,超个人心理学对于「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的研究,也和James之著作的影响有关。

近百年来,西方学者之所以会前仆后继、屡屡不绝的投入对密契主义的研究,其主要原因,绝不单是因为James本人及其著作影响的缘故,反之,而是在于,密契经验确实是人类生命当中,相当根本、重要而深刻的一种经验。密契主义不仅曾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发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而且,历史中许多伟大的宗教及哲学的产生,也和密契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再者,如密契主义者所宣称的,透过密契的方式,能使人体悟宇宙、生命的究竟实相,使生命获得自在解脱并充满意义和价值,也的确极具吸引力[3]。如果密契主义者的宣称果有其真实,则密契之道无论是对宗教、哲学的探究,还是对生命的安顿及解脱来说,自有其无可轻忽的重要价值。

相较西方学界对于密契主义的重视,以及长达一世纪的研究历史,中文学界有关密契主义的研究,却仍在起步阶段。除了屈指可数的几种专着外,大部分的著作,仍停留在翻译及引介的层次,个中原因,实可视为一重要文化现象加以深入探讨[4]。笔者以为,中文学界对于密契主义研究的漠视,实是传统宗教、哲学研究中的一大缺憾。撇开密契主义是否真能使人了悟真实、绝对一问题不说,密契主义和中国传统宗教、哲学的创建,绝对有着如胶似漆般的稠密关系。如果缺乏那些创始人之濒临生死关头或脱胎换骨般的开悟体验,则中国传统宗教、哲学的内容,恐怕至少要削去一大半。正如佛教教理的出现,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开悟有关一般;中国传统许多的宗教、哲学体系,也是建立在本文所谓的「密契经验」上头,只是学界还甚少认真加以对待罢了。《易系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一例,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另外一例。《庄子.大宗师》所言之,「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及<齐物论>的主人翁南郭子綦,因隐机丧我、心形如槁木死灰而听闻天籁、齐同万物,实为典型的密契说;《管子.心术上》的「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以及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公孙丑上>)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眨琅纺笱伞梗ǎ急M心上>)之说,亦同样可以从密契的观点来解读[5]。先秦哲学如此,先秦以降的佛、道二家,如是之说,实难以遍举。禅宗六祖惠能因听闻五祖弘忍讲说《金刚经》而顿自性、本心之例[6],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玄机妙理不难穷,只在无言静默中。搜出从来端的事,休分南北与西东」[7]之说,可为其中代表。而宋明儒学的宗师王阳明,若无贵州龙场驿中夜之际关键性的一悟,自无其后来「致良知」的学说。单举以上数例,即不难见出,为何有关密契经验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宗教、哲学的了解,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本文当中,我们选取了王重阳、王凤仪、虚云法师及Gopi Krishna等四位具有密契经验的人物,做为比较、探讨的对象。期盼藉由这样的比较及探讨,而具体、深入的了解密契或悟道经验的内涵、过程、特质、影响以及密契经验与其思想建立的关系。以下,首先界定本文所谓「密契经验」的内涵与特质,以及选取此四人的主要原因。其次,分别论述四人的生平大要及悟道的经过及内涵。第三部分,深入比较此四人之密契经验的异同,并进一步反省密契经验所带来的启示及意义。

贰、何谓「密契经验」以及选择此四人的主要原因

有关「密契经验」的定义,历来的研究者,皆曾提出其各自的见解。James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当中,率先指出,如果某种经验具有类似不可言说(Ineffability)、知悟性(Noetic Quality)、顷现性(Transiency)及被动性(Passivity)等四种特性,便可被称为「密契经验」[8]。James此说,虽有其开创之功,也相当具有影响力;但最大的不足,就是未指点出密契经验的核心内涵及特质为何。James之后的研究者,比如,W.T. Stace、W. J. Wainwright、Ben-Ami Scharfstein及Geoffrey Parrindar等人,都一致指出,合一、同一或一体的观念及意识,乃是密契经验的核心本质[9]。本文接受如是的观点,在文中,所谓的「密契经验」(或称「悟道经验」、「开悟经验」),系指对于宇宙、生命之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比如,道、梵、空、上帝、安拉、自性、佛性…)的体证及合一的经验而言。藉由这样的一种经验,经验者往往会有类似统一、真实、绝对、永恒、自在、光明、至乐、不可言说、了然彻悟等等非通常经验所能拥有的感受。本文所选取的四位人物,在其生命当中所曾经历的开悟或体道经验,无疑都可被视为一种密契经验,且都同时拥有如上所言的几种感受。

之所以选择王重阳等四人做为主要的探讨对象,除了因为这四人都曾有过密契经验外,更因为这四人都留有具体而详实的自传,抑或对于修行过程的详细描述,由此而可以全面及精细地了解和比较其开悟的机缘、经过、感受与结果[10]。在中、印众哲人当中,有过密契经验的人,实不计其数,但对于自己悟道的过程曾详实加以描述或记载的,却少之又少,这在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11]。最后,这四位主人翁,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分属不同的宗教及修行法门,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彼此之间,更未有联系及相互影响,因此,所得出的比较结果,应当会更具有说服力。

参、王重阳内丹密契经验的内涵与特质

一、王重阳的生平简历[12]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原名中孚,后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再更名为嚞,字知明,号重阳子。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生于陕西咸阳一富豪家庭。早年为儒士,遍读群书,尝试求取功名,但未能有所成。金初应武举试,也未得名,最终只做了地方管酒小吏[13]。金正隆四年(1159),时年四十八,于甘河镇酒肆偶值异人,传其修丹口诀,来年再遇。五十岁时,即抛妻弃子,于终南山下,掘一「活死人」墓,居中隐修。二年后,填墓移居刘蒋村,另筑茅庵修行。其悟道,当于此段时间。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由陕西远赴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蓬莱等地建立五会社,做为传道组织,宣扬离俗出家、三教合一、功行并重之教理教义及性命双修丹法。所收门徒,主要有马钰、邱处机等七人。全真道历经金代诸掌教的努力耕耘,在元代丘处机当家时,臻于极盛;其后虽屡有兴衰,仍传袭不替,延续至今,为中国道教第一大宗派。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王重阳仙逝于汴梁(今开封),时年五十八。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著作传世。

二、王重阳内丹密契经验的内涵与特质

王重阳是本文所讨论之四人当中,惟一未留下完整传记的人物,因此,我们无法确切断定其悟道的年龄。但从其所遗留下来的大量著作,特别是隐居「活死人墓」期间所写的诗文来看,其悟道的时间,应当可以推定在他离开「活死人墓」前后,亦即其五十二、三岁之际。

隐居「活死人墓」修行的二年多时间,乃是王重阳一生最具关键的转折时期。转变之大,实可用「生命得到脱胎换骨般的彻底转化,变成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之人」一语来表述。换句话说,隐居于「活死人墓」期间的王重阳,生命实经历一次「死亡与重生」的剧烈转化。如是的说法,首先可以从其为「活死人墓」所植立之「王公灵位」墓牌见出[14]。此墓牌自然代表有人被埋葬在其中,此人即未入道前的王世雄或王德威。其次,从王重阳在「活死人墓」期间所自取的各种名号,亦可见出如是的转变。无论是「重阳」、「害风」,还是「活死人」、「没地埋」[15],其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完全不同于昔日的崭新生命。「重阳」二字所反映的,即是生命充满无限的光明,不再有阴浊、蕴结,抑或使人流荡于生死轮回的因素。「害风」则代表着,其思维、意识,不再着眼于尘世及雷同于俗人,所思所行,皆为出世、形上。至于「没地埋」一字,意义十分明显,即指埋葬旧有或世俗的生命、记忆;因此生命被埋葬,另一个全新的生命方能产生,此全新的生命,即称之为「活死人」。是以,王重阳于「活死人墓」期间所取的各种名号,并非无稽,其背后都含蕴一种不再为尘俗所羁绊,完全不属于世间的纯粹意识或生命[16]。最后,从神话象征的角度来看,亦同样可以支持如上的说法。在神话的思维当中,大地乃是人类的母亲,是万物的根源。是以,王重阳挖掘、住居及填埋活死人墓的三个动作,便犹如重回母亲的子宫、重新涵养蕴育以及再次出世、获得新生的过程。其称此墓为「活死人」墓,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不仅非偶然,且义蕴丰富[17]。

追究起来,王重阳在「活死人」墓期间所历经的如是转变,自和其所从事的内丹修炼,以至于体证自性、本体的经验有关[18]。进一步来说,其生命在此期间所经历之脱胎换骨般的剧烈转变,正是内丹密契经验所带来,而为内丹密契经验本身的一项重要内涵及特质。以下,我们即藉由王重阳在活死人墓期间所写的<活死人赠宁伯功>及<述怀>共计六十六首七言绝句,来深入探究其密契经验的内涵及种种特质。在此二题诗当中,王重阳如此吟道:

活死人兮活死人,死中得活是良因。墓中閴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19]活死人兮活死人,空空空里是空因。墓中常有真空境,悟得空空不作尘。[20]有个逍遥自在人,昏昏默默独知因。存神养浩全真性,骨体凡躯且浑尘。[21]玄机妙理不难穷,只在无言静默中。搜出从来端的事,休分南北与西东。[22]一团真实渐生光,四象方能尽属阳。五叶金莲开烂熳,万丝琼蘂密舒张。[23]蓦然捉住这元初,幻化方知不属余。一个光明真了了,五般彩艳自如如。[24]

第一首诗,王重阳首先阐释「活死人」一字之由来。死掉肉身假体、经验自我,活出一超验、真实及永恒的生命,即是「活死人」一字之真正意涵。因为经历「死中得活」,所以感受到无比的寂寥虚静,且从此迥超尘俗、不再为尘俗所染污。第二首诗旨在陈述其于定静当中所体悟到之空无境界。因此体悟,而得以入于永恒,不再随现象而变化流转。第三首诗乃在描述其逍遥自在、独知万有根基及体悟本来真性的微妙感受。第四首诗则在讲述,藉由无言静默状态的进入,而得以体悟形上玄理,且因此体悟,而达到冥合统一、无有分别的境地。第五及第六首诗,皆在阐述人之元始真性无限光明及真实永恒的特质。

从以上所选六诗,以及其他的著作来看,在王重阳的体悟当中,那一种为自己生命带来脱胎换骨般之剧烈转化的证道经验,实具有着统一、真实、光明、永恒、快乐、空无、虚静、了悟、玄奥、难以言说等等内涵及特质。

肆、虚云法师的开悟经验及其内涵与特质

一、虚云法师的生平简历[25]

虚云法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道光20年(1840),生于福建泉州。初堕地,为一肉团,其母因而骇痛过世。幼即茹素,长而喜佛教,有出尘之志。17岁时,第一次寻求出家未成,父遂命其与田、谭二氏成亲。新婚之夜,为二氏讲佛法,不与其同房。十九岁时,终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法名古岩,字德清。出家后,以苦行为尚,经行多年,屡有进境。三十一岁,放弃苦行,改学天台教观及参禅话头。四十三岁起,为报父母之恩,发心由浙江普陀山,朝拜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五十六岁之际,于打禅七的过程当中开悟,此为其生命当中最关键之年。虚云法师俗家弟子岑学吕即言:「吾师于五十六岁以前是自度,五十六岁以后是度人。」[26]此年后,至其百二十岁圆寂前,皆以讲经、传戒、重建佛教道场及僧院制度为务。在其手中所复兴重建的佛教道场,计有云南鸡足山、鼓山涌泉寺、广东南华寺、江西云居山等等。112岁之际,经历「云门事变」,虚云法师以高龄之身,惨遭军人严逼毒打,几至于死。公元1959年,以120高寿而圆寂于江西云居山。其生平事迹及著作,主要见于岑学吕所编辑之《虚云老和尚年谱》及《虚云老和尚法汇》二书。

二、虚云法师开悟的经过

从上节简要的叙述以及《虚云老和尚年谱》当中的记载,可以看到,出家后的虚云法师,即以精严持戒、头陀苦行自励。经过多年的行持,在其《年谱》当中,曾自言,「时见胜境」,并觉「胸次洒然,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无碍自在」[27],显见此时于心地已初有所体。其后,虽因融镜老法师的棒喝,而放弃苦行,并开始转向各宗经教及禅宗话头的参究,但仍一秉刻苦力行之风,严谨修持,是以工夫仍日有所进。五十六那年的开悟,正是其长达三十七年的积累蕴酿后所得以尝到的甜美果实。以下所见文字,即是虚云法师所自述于五十六岁之际开悟见性的具体经过: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有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更新于:2023-05-19 12:0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