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放-育提可:觉知之心 实证
觉知之心[作者]阿姜放-育提可[英译]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
实 证
[对一位禅修遇到难关的弟子的谈话录音。] 一旦心确立在呼吸上,接着你要尝试把心从它的所缘中——也就是呼吸中——分离出来。要这样看:呼吸是一种元素,是风元素的一部分。对呼吸的觉知是另一种东西。因此,你有合在一起的两件东西。等到你能够把它们分开时——也就是,透过意识到呼吸[气]的本质是一种元素时——心就能够独立出来。毕竟,呼吸[气]不是你,你不是呼吸。当你能够把事物这么分开时,心就获得了力量。它从呼吸上被释放出来,对呼吸的每一个侧面都有了智慧。念住充足时,它对呼吸的所有侧面都有智慧,能够把自己从它们当中分离出来。
假若你正在这么修时,你的心有力量,你的念住敏锐,那就是洞见升起的时候。知见在那时会升起来,让你知道你真的放开了。不过,如果你的念住仍然薄弱,就放不开。只有当你的念住真正有韧性时,才会有念住与洞见的同时升起。
这件事,你一有机会就得观。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的所缘上分离出来时,它就从它的一切重负当中获得了自由。因此,把你的注意力就往下放,放在心的部位。使它连续集中在那里,然后观察呼吸[气],观察是什么在觉知呼吸。要尽你所能详细观察,最后你会看见,它们相互是分开的。当它们分开之后,就给了你朝内进一步探索的机会。一旦你观察了这一个元素,你会发现,你所了解的,适用于其它一切。
观呼吸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生灵、不是一个人——那么有什么可攀附的呢?你不能把它当作你的自我来抓住,因为它自行其道。观呼吸时,你会看见,它没有身——没有头、没有腿、没有手、没有脚,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点时,你就如实把它放开了。
经文中说:Cago patinissaggo muttianalayo——舍离、弃绝、解脱、放开。你从呼吸[气]中搬出。你撤走对它的关注。你不再把它当作你的家——因为它不是你的。你如实把它放开。你把它交还。不管它有什么,你把它还给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风、火、空间——你还给自然。你让它们回到来处。当你观察所有这五件东西时,会发现,它们不是一个生灵、不是一个人,不是我们、不是他们。你让它们全部彻底回归原来的属性。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心,就是觉知这五种元素的那个东西。它现在要和什么住在一起?把你的观察力放在觉知这个元素上,如今它独立凸显,什么也不剩下了。检查它,看什么是什么,那时候另一层洞见将会升起。 如果你想要能够如实放开一切事物的洞见,就必须有一种从放开的动作中升起的特别领悟。如果没有这个领悟,你的放开只是一般的、俗定的标签或辨识。它是世间明辨。不过,当这个特殊的领悟在放开的动作中升起时——你一放开,果报即刻对你回现,证实、确证发生的是真事——你知道,已经放开了。接下来你体验到内在的清净。
这就称为出世的明辨。当领悟在内心升起,证实你的所知、所为时,那就称为出世明辨。只要这个领悟没有升起,你的明辨仍然是世间的。因此,你就继续观察,直到所有因缘成熟起来。等到它们成熟时,你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因为出世明辨一升起,就彻底穿透了事物。它一点不像世间明辨。
因此,我们的修行路,就是仔细观察、探索事物。不停地用心观察,直到你达到某个关键点。当心达到这个地步时,它自己就放开了。之所以这样,是它达到了圆满——内在的佛法达到圆满——它就放开了。一旦放开,果报立即显现。
因此,继续修练。没什么可怕的。你一定会得到果报,毫无疑问。你一直在收获果报。好比现在,你在这里坐禅时:你知道,呼吸与心相互舒适。那就是修练的果报。虽然你还没有达到道路的终点,你在禅修中仍然得到一种舒适与自在的感觉。心与出入息平静相处。只要心与呼吸[气]不能分离,它们就得继续相互帮助。心帮助呼吸,呼吸帮助心,一直到它们彻底熟悉。一旦心彻底熟悉了,它就能够放开。当它觉知时,就放开了。只要它不真正地觉知,就不能真正地放开。
这里的意思是,你必须与呼吸亲近、与它在一起、逐渐了解它。随着心对它越来越熟悉,它将能够解开它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它的身见[自我观念]——会褪去。这就是通往自由之道。这个出世明辨一升起,你就自由了。你将能够把自己从那些所谓‘人’、‘我’、‘男人’、‘女人’、‘我们’、‘他们’等等一切世间的俗定真理当中脱离出来。
但是,只要你还不能放开,那么还得依靠这些东西。它们是你的停靠处,不是你的归依。你们只是一路相互倚靠、相互帮助,使你能够进步。你不能扔弃这些东西,因为它们就是你的修行道。只要你坚持修,就不会退步。但是你一松懈,它会立即开始后退。你会被疑抓住,怀疑这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你必须连续对心——也就是知性本身——仔细观察。它的本性是觉知。你就看着它。它是对一切的觉知——它觉知,但还放不开它执持为真的那些俗定认知。因此,你必须把观察集中在它上面。朝内专注,直到心与它的所缘相互分离。只要继续观。你这样坚持下去,不松懈,疑会逐渐消褪、消褪,最后你将在内心达到真正的归依,称为“佛陀”的、明察洞穿一切的基本觉知。这就是作为你的终极归依,在内心显现出来的佛、法、僧。
这个时候,你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内在、什么是真正的外在、什么是真正的停靠处、什么是你的真正依止。你将能够把这些事物区分开来。
外在的事物只是停靠处。好比色身:它是一个停靠处。在地、水、风、火平衡汇集的短暂时间里,你可以在色身停歇。至于真正的归依,你已经看见了。它就是心的内部、这个基本的觉知本身。你对呼吸的觉知,是一个层次的归依。当它与呼吸分离时,它是另一个层次的归依。至于你的真正归依——“佛陀”——那是位于内部更深处的觉知。一旦你达到这一步,就是这么多了。它就是至高主宰。它的觉知明察、真实、全方位。那就是你内在的真正依止。
至于外在的事物,它们只是暂时的支撑,好比一根拐杖,你可以靠一阵。只要还有呼吸[气]使它们继续活着,你可以利用它们。呼吸不复存在时,就结束了。物质元素分离开来,不再相互依靠,于是心回到它的真正依止。那是在哪里?那个“佛陀”觉知到底在哪里? 当我们修练心,使它自作依止,那时在禅定之心中,将无忧无虑。 佛陀自己的探索正是为了这个依止。他教导所有的弟子以自己为依止,因为我们依靠他人只能是短暂的。别人只是对我们指出这条道。但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正真实、良善的东西,你必须依靠自己——教导自己、训练自己、在各方面依靠自己。你的苦终究来自你。你的幸福终究来自你。好比吃东西:你不吃,怎么能饱? 让别人来吃,你是不可能饱起来的。要想得到饱,你必须自己吃。修行也一样。 你不能让自己执持外在的事物。外在事物是无常的。不持久、不可靠。对你如此,对人人如此。你不在活着的时候与它们分离,就在死的时候分离。你随着每一次出入息,与事物分离。你不能把你的人生意义建筑在这些事物上——而且也不必要。你就对自己说:这些东西在世间到处都这样。世间给予的东西没有什么是长久的。我们不要事情那样,它们就是那样。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不仅外在事物如此,你体内的事物也一样。你想要这个色身继续活着,你不要它死,但是它会死。你不要它变,它却不停地变。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按照佛陀教导的修练技能,训练你的心,使它有力量作自己的依止。你不必对修行存疑,因为你在修行中需要培育的所有素质在你的内心已经存在。一切形式的善与恶,都在你的内心。你已经知道,哪条是善道、那条是假道,你只要抓住那条善道。现在,停下来看看自己:你是走在正道上么?凡是错的,不要执持。放开它。过去、未来、别的,放开它,只剩当下。使心随时在当下保持开放、自在,接下来,开始观。 你已经知道,外在的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但你的内在,还有许多层次你必须审视。许多层次你必须审视。即使心也不真正是你的。它的内部还有无常、苦的事物。有时它想做这、有时想做那,它并不真正是你的。因此不要太执取它。
行[行蕴,思维构造蕴]是个大问题。有时它形成善念,有时形成恶念,哪怕你知道那是不对的。你不要想那些事,尽管如此,它们却继续在心里出现。因此,你必须把它们当成不是你的。审视它们。它们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它们不长久。它们是非我的事件,因此放开它们,让它们随顺自己的本性。
那里究竟有什么是持久、牢固、可靠、真实的?继续朝内看。念住呼吸,就在那里问你自己。最后你会看见内心里什么是什么。任何时候你对修行有疑惑,或者有困难,就往下专注呼吸,就在那里问这个心,领悟将会升起,放松你的妄见,助你通过难关。
不过,即使这个领悟也是无常、苦、非我。Sabbe dhamma anatta:诸法非我。佛陀说,升起的一切,都是无常、非我。即使心里升起的那些领悟也不恒常。有时它们升起、有时不升起。因此,不要太执持。在它们升起时,留意它们,接着把它们放开。让你的见变成正见:恰好、不过头。如果你的见过了头,对它们紧抓不放,那时它们就对你转成了错,因为你已经忽视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总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随着你的念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圆满,它就变成一件出世的东西。我们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从你的越来越圆满的念力当中升起的。
因此,继续训练你的念住,直到它成为大念住。
更新于:2023-05-29 12:4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