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今释020-第三明诲.偷心的回应.因果也可以正面的回报

2023-06-03 13:32 夕阳讲座、楞严今释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偷心的回应

这是第三清净明诲,是讲偷盗的。世尊讲,如果你的偷心不死的话,“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这个“必落邪道”,他说你会成为精灵、妖魅、邪人。所谓的精灵、妖魅、邪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什么特征呢?你到一些大的菜场或是大的超市,你总会看到那么一些人,他的眼神是一个贪小便宜的眼神。你很容易认出某个人有某种眼神是非常奇怪的,在他的眼神里,一眼就能看出他在贪小便宜。也许大家会有这样经验,你经常会看到行走在世界上的有一些人,很容易能看出这个人非常贪小,他有某种内在的贪婪,有某种内在的偷心,他总想沾点便宜,哪怕是超市里免费品尝的小饼干、酸奶,他都会去想尝一口,他贪便宜的心理特别的强大,哪怕是最最小的便宜,一口小饼干也想去贪一下,这也是一种偷。你如果贪一块小饼干,也是有偷心在里面。当你有偷心在里面,你的眼神就会展现出来,你骗不了人。如果你的偷心变成你的人格了,变的根深蒂固了,世尊讲,你下世如果还能做人,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个邪人。你的这种个性、这种习气,会延续到你的下一生。如果更糟糕,你连人都做不了,如果你犯了太多的错误,连人身都没有了,那么你将成为妖魅、鬼类。

佛经里有很多对鬼类的形容,你会发现鬼类是非常匮乏的,没有吃、没有喝,有些鬼类甚至几百年都没有喝过水,在《地藏经》里有这样的描绘。也许你并不相信《地藏经》里讲的这些话,但是没有关系,你只需要把它作为一种比喻来参考就可以了,并不一定非要相信它是真的。那个比喻就意味着有某种中阴界的灵魂,它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而这种匮乏使它变得更变本加厉地想要获得,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变得越富有的时候,你就越是能够慷慨地分享,越是能够行善。你变得越匮乏的时候,你自动的就想要保住你仅有的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你甚至想要从你身边流过的那些东西,都把它抓回来,因为你太匮乏了,你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状态。

世尊提到,如果好一点,上品就是精灵。精灵也试图通过人类或者通过一个物质的身体来获得什么。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以前中国的农村有一些通灵者,真的会有一些灵体进入他们的身体,来讲一些话,而且往往它会自称我是某某菩萨、我是某某伟大的神等等。它们以冒充神圣的名义来谈话,它们其实仅仅是一些精灵,仅仅是一些有能量的灵体,并不是高级生命,它们比那些困在中阴界的恶鬼、那些悲惨的灵魂要有能量,至少有一定的自由的程度,所以叫精灵,实际上它们也是一种鬼类。而这些精灵往往通过人类的身体,通过附体、通过通灵等等方式,希望获得一些什么。

你看《印光大师文钞》,包括天主教的一些说法,都非常反对通灵。《印光大师文钞》里也反对通灵,他反对通灵的理由是,其实你吸引来的这些灵体它们本身是匮乏的,它们只是冒充神圣而已,它们不是真的,它们是假的。在它们的生命体验里,依然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窥窃一些什么,依然有偷心在里面,它依然受到属于它那个层面的大幅度的限制,即使是精灵,实际上它无法转世。这些精灵,这些有能量的精灵,实际上依然被困在中阴的境界无法转世,本质上它依然是痛苦的,实际上它比人类更痛苦。

当你看到这三种倾向:精灵、妖魅、邪人,你将知道非常鲜明的一个因果法则就显现了:当你是有偷心的时候,你在创造你的未来,你是什么、你的内在是什么,就会创造什么。你表面可以装得很好,但是内在你没法装,整个宇宙的回应总是以你内在的方式在回应你。所以,当你内在是有偷心的时候,意味着你在创造一个匮乏的未来。你的未来会越来越匮乏,以至于你转生以后,直接就进入一个如此匮乏的生命形态——精灵啊、妖魅啊、邪人啊……都很糟糕。所以佛陀曾经讲过,如果你在生前、你活着的时候,哪怕在你最后一口气断之前,能够改变你内在的某些贪嗔痴,你就可以大幅度地转变你来生的方向。一旦你已经进入来生了,要转变就难了。一旦你已经进入妖魅、进入精灵……进入一个匮乏的生命形态以后,要转变就更难了,因为物理的形式已经稳定下来了。

所以,阿迦曼尊者在生前曾经多次地讲过,他说,其实你并不需要所谓去做一些事情去挽回你的命运、挽回你的败局等等,你并不需要这样做。他说,佛陀把真正能够创造福祉的方式都非常清楚地已经告诉了这个世界,也就是你最好从本质上来做,而不是只做一些形式。也许你捐钱,捐给这个人,捐给那个人,当然,这种行为也是善的行为,但是在善的行为里面,你依然有某种贪婪。我们举个例子,你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你如此的精于算计、如此的贪婪,你赚了非常多的钱。然后,你拿出其中的十万块,捐给寺院,这是很多富人都在这样做的。他的捐款携带着某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安,他知道他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他有某种不安,他希望以某种方式来赎罪。

当然,这个捐款的确也是某种善举,你不能说他的捐款不对的,他的确是某种善举,这种善举也会创造未来的善果,对不对?因为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创造未来的回应,所以即使这样的行为,依然会创造未来的回应。但这个表面的行为,它的力量能超过你内在的心灵吗?你捐了一笔钱给教堂、给寺院,这个心是短暂的,也许只有一个礼拜、几天,你在这样想。但是,你贪婪地剥削他人、贪婪地掠夺他人的心却持续了你整个的人生。宗教里有句话叫“强者先牵”,哪个强你就跟着哪个走。如果你会简单的数学的话,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算出这两个力量哪个力量大,显然是你的贪婪的力量要大得多,你占有的欲望、你的偷心的力量要大得多,所以这股力量依然会引导你的未来、引导你的下一生。

所以佛陀说,如果偷心不死的话,即使你修成了禅定——“禅定现前”,禅定是巨大的力量、巨大的功德,几乎没有什么力量比禅定产生的力量更大,但是,即使如此大的力量,“禅定现前”,如不断偷,你在禅定内的最深处你依然有一个偷心、依然有一个贪婪,必落邪道。

经典里,在佛陀生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公案,有一个瑜伽士禅定如此的了得——他一入定可以入定三个月!有一次,这个瑜伽士在印度恒河边上又入了深定了。他身边的一棵树,树上的小鸟不知怎么的,就在他的头顶筑了一个鸟巢。因为他入定三个月没有动,那个小鸟就开始在他头顶上筑了一个很小的鸟的巢,并且生了好几个蛋,这些蛋都孵出了很小的鸟儿。三个月以后,这个瑜伽士出定了,醒过来了。他刚开始醒过来,他觉得头上有个鸟巢并没有什么。他在缓慢的苏醒当中,他的苏醒也许要用几个钟头的时间,他出定的过程也是非常慢的。他缓慢的从深定当中渐渐地复苏,渐渐复苏的过程当中,头顶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因为那个时候阳光明媚,小鸟很高兴,在叽叽喳喳地叫。而这个瑜伽士在缓慢复苏当中,也听到了小鸟的这种鸣唱的声音。这个声音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很美妙的音乐,小鸟的叫声很好听。但这个瑜伽士由于三个月的静定,他太安静了,以至于他在缓慢的复苏当中,觉得那个鸟叫太吵杂,打扰他了,那是个噪音!整个的复苏期,他一直被这个噪音所打扰,他耳朵听到这个声音,觉得越来越受不了——很吵,非常吵!他就升起了一个嗔恨的心,他很讨厌——这个鸟儿竟然在我头顶上筑了一个巢,还不停地叫!他就生起了这么一个嗔恨心。而他是如此伟大的一个瑜伽士,可以入定三个月!

据说这个瑜伽士,因为年纪大,很快就圆寂了。他圆寂以后,就投胎转世成为一个鬼王。那个缘起就是在他出定的时候,他内心深处依然没有断除的嗔恨心,即使他能够入定三个月,但他某种习性里面有这种嗔恨的种子,这一窝鸟只不过引发了他内心嗔恨的种子。他的性格里面肯定早就有这种暴躁的、没有耐心的特性,以至于有一窝鸟在头上叫,他都嫌烦。他的禅定并没有熄灭他的这种劣根性——那种暴躁、那种烦躁的心态,所以他转生以后成为一个脾气不太好的鬼王。

所以,佛陀这里讲,即使你证得了很深的定力,但是当你出定的时候,你依然是原来的你,你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你的偷心还是没有死,你各种各样内在人格里面的相续依然在延续着。所以,这样一个人必落邪道。他转世以后,他的性格在主宰着他,而不是他的禅定。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禅宗的那些大师,他一旦开悟以后,他并不追求禅定。你会发现禅宗这一点很奇怪,他不象天台宗,追求要修禅入定——入深定,禅宗不追求这个。来果禅师在高明寺开悟以后,第二天他就从禅堂里出来了,立刻进伙房。因为高明寺当时有三四百个僧人,每天早上三点钟就要开始烧火煮粥了,五点钟就要吃早饭了。三点钟就要起来煮粥、推风箱,是很累的重活儿,要做各种馒头包子,要做三百个人的饭,那个活儿是非常辛苦的。撰记里提到,来果禅师开悟以后,他马上从禅堂里出来,第二天就加入伙房的队伍,做一个烧火僧——砍柴、烧火、推风箱,都是很累的重活儿。凌晨三点,比别人起得都要早。来果后来讲,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一旦了悟后,他发现真正能够障碍他的,并非要获得禅定力量,获得什么什么神通或者别的,而是真正要修的是什么。真正要修的是改变他的个性、性格,改变他内在的习气,超越他内在的各种各样的习气。而超越习气的最好的方式、最快速的、最迅速的方式就是面对场景。也就是耶稣讲的,当有一个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要把右脸转过来给他打。来果也做了同样的事,他立刻离开禅堂,进伙房,那是一个苦活儿、重活儿。你在面临这个苦活儿、重活儿的时候,是否会习气使然——即刻又烦忧了呢?立刻又抱怨了呢?立刻又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脾气了呢?来果撰记里面提到,他自己立刻以这种方式来挑战这个面前的场景。所以禅宗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他知道什么东西最终决定了你,他知道禅定最终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依然是你的内在的人格。而你的内在人格,只有在面对外在场景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当你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从不发脾气,但这不能代表什么。当你进入一个大环境,你还能保持你的温和吗?你还能超越你的内在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吗?有挑战的时候,才能展现出一个人内在的定力。

所以,真正的定力并不是入定三个月,真正的定力反而是在你出定以后面对鸟巢的时候,那才能展现出你到底有没有定力。而这个瑜伽士失败了,他即使入定三个月,出定的时候,他立刻被鸟巢的声音所打扰,他的定在禅宗看来叫枯木定。那个定不能面对世界,那个定只能关上门来自己定,他把门一关,听不见,看不见了,安静了。当你一旦打开门,世界的声音再一进来,你又烦恼了。所以禅宗把这样的定叫枯木定,又叫有向定,它是一个封闭性的定。所以,最终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依然是你的人格。

你可以以各种方式来超越你的个性。你可以用智慧的方式、理解的方式,来超越你的这些烦恼,你忽然发现,你的各种各样面对场景升起的烦恼只不过是你内在的某一个思想而已,你总是觉得它是你的情绪、它是你惯性、它是你的习惯,其实不是的,其实你被它骗了,它不是。

它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是一个自我的旁观者,当你开始生气的时候,当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生气了。而当你生气的时候,你是一个旁观者的话,你突然发现,你的生气其实不是某种情绪。情绪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描述方式,非常大概的框架。你仔细看你的这股情绪——这股生气的情绪,你忽然发现,它其实是分散开的、象脉冲似的、一阵一阵的思想,它是脉冲似的一阵一阵的思想波,你如果看得比较仔细的话,你的生气是一阵一阵的,是有高低起伏的。而每一个脉冲似的高点,它是一小撮思想的凝聚,一小撮思想。当你发现它是一小撮思想的时候,你突然就笑了。为什么笑了?你忽然发现,它仅仅是一些思想。而思想是什么?思想是死的念头,死的,它不是活的!

现在,我教大家一个实验:你在心里默念你的名字。比如说,你叫爱丽丝,你就默念你的名字爱丽丝;你叫夕阳,你就默念你的名字夕阳;你叫娜娜,你就默念你的名字娜娜。当你念的时候,你能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你的思想在念。比如说现在,注意你先成为一个旁观者,好象你不是你的脑子,好像你不是你的思想。当你成为一个旁观者的时候,请你在你的思想里默念你的名字三遍,你可以默念你的名字:娜娜!娜娜!娜娜!注意啊,你如果三遍不够的话,你可以多念几遍。如果你在念的时候,你又错过了,你再回来再念一遍:娜娜!在你在念“娜娜”的时候,你仔细看你思想里面的声音,这个名字的声音,能看到吗?请大家回答我。在你念你名字、念“娜娜”的时候,你能看到你思想里“娜娜”这两个字的回声吗?这两个字能流过去吗?能啊!当你看到你的“娜娜”这两个字流过去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现,它就是一个思想呢?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对不对呀?它就是一个思想,对不对?它就是一个词,而这个词是死的,你知道吗?这个词本身没有活力,它就是一个词,这个词是死的。

我们再做第二个实验,请你回忆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然后请你现在在你的思想里面默念“讨厌”,或者在你的思想里面默念“呸”,你念一个字“呸”都可以,你好像在骂他一样,你在心中骂他“呸”,或者你在心里念“去死吧”等等,以各种想要骂他的话,但是要简短,不要太长,你或者只需要念一个字“呸”。当你想了这个人,而在你心中念“呸”这个字的时候,请你注意你是旁观者。“呸”,注意你这个“呸”在思想里运动的这一瞬间,它是不是依然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死的词,是不是?它依然是一个死的词,它带了某种你赋予它的情感,你赋予了这个“去死吧”或者“呸”某种情感。但是即使你赋予了这个词、这句话某种情感,它依然是你脑子里流过的一个片段。你有没有发现,它依然是你脑子里流过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只不过是电脑里的一串词而已,一串死的词而已,那是一串死的东西。这意味着,你在心里骂这个人“你去死吧”这句话的时候,跟这个人其实没有一点关系,跟你讨厌的这个人——这个外界的这个活生生的这个人其实没有一点关系。你的这个情绪,其实只是在你脑子里被赋予了这个词,其实跟你讨厌那个人没有一点关系。它根本就可以不存在,你也可以念这个词;它存在,你心里面有这个情感,一样是这一个词。这个词仅仅是一个脑子的片段、假象。

当你成为你的旁观者,你忽然发现,你的脑子就是一个不停地演戏的演员,它在你的脑子里每天8小时在里面自说自话的演各种各样的戏——悲伤的戏、烦恼的戏、高兴的戏、讨厌的戏。所有的这些桥段,你如果是旁观者,你忽然发现所有的这些桥段,没有一个是真的,它们就是电脑程序而已。你好像给你的脑子输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在骂人,或者这个程序在高兴,这些程序都是电脑程序,它们其实都不是真的,它们其实跟你喜欢的或者跟你讨厌的那个人可以完全没有关系。

当你这样做,你就拥有了某种超越的能力,你就拥有了某种超越你头脑演戏的能力。你的头脑在以它逼真的演技诱导你,你觉得你真的生气了。这个人惹了你,然后你真的生气了。你觉得他有责任,他为什么要惹你,你很气。但是你生气的时候,你是旁观者的时候,你忽然发现,你内在的这股气只不过是一个电脑程序,它是一个假象。然后你忽然发现,这个人再也惹不了你了,哪怕他当面骂你,你也可以完全不生气。你忽然可以倒过来,哪怕同样一个人,讲了同样的话,做了同样的事,你现在可以完全不生气,因为你已经对你脑子里的这片程序、这片生气的词汇不认同了,以至于这个生气的词汇再也没法勾引你了,再也没法带你入戏了,你从你脑子的这个戏出来了,明白吗?你的脑子在把你带入戏中!而所谓的觉知就是让你从你的脑子里的这个戏里面出来。因为你脑子就是做梦,你在你的思想里不断的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而且每个梦都把你带入场景。

所以禅宗认为,真正能够改变你的不是禅定,真正能够改变你的是:你能否从你脑子的这些戏剧里面跳脱出来。你的脑子是伟大的导演,当你能够不再受它的诱惑,你就是你的主人。所以禅宗讲:要生的变熟,熟的变生。什么叫“生的变熟、熟的变生”?你一直跟你的头脑认同,以为它所有的想法都是对的,都是真的,都是非常真切的、栩栩如生的,这个很熟很熟了。你要把这个熟的让它变生,你跟它的距离慢慢拉开,慢慢对它越来越不认同,它有各种各样的悲伤、烦恼、喜悦等等,你都不认同,然后它就一阵一阵地冲击,这种脉冲的冲击波就越来越淡、越来越淡。而原来什么是生的呢?你的觉知原来很生,你现在你的觉知这种旁观的能力变得越来熟、越来越熟练,以至于它最终成为了觉知的主人。当你成为觉知主人的时候,脑子就真正地下降为你的仆人,它不再试图占有你、操纵你、控制你,它真正的下降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成为了觉知的工具。

当你成为了意识的主人,而脑子下降为身体的工具的时候,你的头脑就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以前你的头脑90%的能量都消耗在了各种各样的梦幻上,生气呀、算计呀等等各种各样的梦幻上,它消耗了90%的能量。当你不再让它沉醉于这些做梦的场景的时候,头脑将省下90%的能量。它省下来的能量,就会在需要它运算的时候投入运算。这就是为什么越是觉知的人,他的脑子在平常的时候越安静,而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马达功率反而越大,他的智能在需要展现的时候,突然会展现的非常的高超。为什么你没有如此大的智能?因为你的智能在普通生活里已经被消耗掉了,你反复的仇恨某一个人,那需要大量的能量。你能够回忆起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你甚至能够恨他一个礼拜,甚至恨他一个月,有的人甚至恨十年、一辈子,这得消耗多大的能量。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印度教的圣人说,他说平时我的思想里几乎没有任何念头。他在平时的时候,他的思想是完全节能的,没有任何念头,他的整个头脑处于绝对的放松状态当中,没有消耗,非常的松弛。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你的头脑也在消耗,在紧张。而一个圣者,他在平时用不着思考的时候,他整个头脑极为安静、非常放松,而他在需要思考的时候,整个大脑的能量就全部灌注到里面了,所以他的智能就显得特别卓越。他是一个节能装置,他的头脑再次成为一个高效的、有力的节能装置。而你的头脑因为太疲惫了,用的太多,所以真的到用它的时候,它已经没有能量了。这就是禅宗的看法。

一个禅宗的大师,他了悟以后,就立刻进入生活,让生活来磨砺他,让生活来让他变得更加的超越他的头脑。这就是禅的方式,所以禅的卓越领悟是非同凡响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段。这些有偷心的精灵啊,妖媚啊,邪人啊,“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当你跟这样的人接触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其累,你一定会耗散。你跟什么样的人靠近,你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非常显然的一件事。所以,“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不要贪,因为贪会让你贫穷,会让你更加的贫穷。所以那些比丘是“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他们从不回头,笔直向前。“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而那些假冒的人却穿着如来的僧衣,自言佛法,当然,末法当中这样的情况很多,甚至开佛店啊等等,这样的情况特别多。“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我们来看下一段,“若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这个事也许大家看到过,过去的僧人头上有香眼的,有十二个香眼、九个香眼,你有看到过去的僧人吗?有时候头上烧,有时候手臂上烧,叫烧香疤。烧香疤的一个作用就来自《楞严经》,叫“酬其宿债”,宿世的债以这样的方式来还。如果你不以这样的方式还,很有可能“如我马麦正等无异”,叫佛陀的马麦报。

什么叫“佛陀的马麦报”呢?据说,佛陀有一次跟身边的五百罗汉去应供,到一个婆罗门家里应供,这婆罗门当时说好要供养佛陀跟五百比丘三个月,结果佛陀跟所有比丘长途跋涉就去了,准备应供三个月。到了以后,居然婆罗门把这个事给忘了,直接园林的大门紧闭,进不去。结果佛陀跟五百比丘只好坐在外面大树下休息,也没有饭吃,三天之内没吃到任何饭。路过一个养马的人就把马的粮减少分量,给马少吃点,把马麦供养给佛陀吃。一个老婆婆帮佛陀烧马麦煮成马麦粥,而且特别给佛陀开小灶,用马麦里面的麦给佛陀煮了美味的麦仁粥,而给佛陀五百弟子吃的是麦糠粥,就是麦子外面那个糠皮,叫麦糠粥,一吃就吃了三个月,非常辛苦。

三个月以后,佛陀讲我们的这个报应是来自哪呢?来自佛陀往世在迦叶佛的时候,佛陀当时曾经是一个仙人,他下面有五百童子。迦叶佛应皇帝的邀请,到皇宫应斋,有一个弟子没去,这个弟子叫弥勒,弥勒当时也在迦叶佛下面。弥勒当时生病了没有去,迦叶佛就留了一份好吃的,请人带给弥勒。给弥勒带好吃的这个比丘路过仙人的山的时候,仙人就闻到了食物的美味,油然升起嫉妒心。你看一个仙人都会有嫉妒心,就为了一份吃的东西,可见一个人即使禅定多么高深等等,但是没有降服他的心态,他的心态还是跟凡夫俗子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份饭,这个仙人就嫉妒的不得了,而且愤愤然,很忿忿。他说:“这个秃头沙门啊,就应该吃马麦,凭什么让他们吃这么好的皇帝的美味呢。”然后转过身去问下面的五百童子“对不对啊?”五百童子说:对对对,老师讲的一点也不错,他们所有的师生都应该吃马麦。好,就这一句话,他转世以后,三个月马麦报。

那么为什么佛陀吃的是麦仁,而五百弟子吃的是麦糠呢?因为当时嫉妒的那个仙人骂的时候,他只骂了迦叶佛下面那些人,他没有骂迦叶佛本人。而五百童子回答的时候“对对对,老师讲的对,他们所有的师生都应该吃马麦。连迦叶佛也骂在里面,所以这就是五百童子最后只能吃麦糠,佛陀吃了三个月麦仁,这就是马麦报,非常著名的,佛陀亲自讲的马麦报,三个月!

佛陀说,如果你没有燃香酬债,那么你所有的报也许就要像我的马麦报一样,一对一的对等报应。你做了什么,你就得还什么,要对等,这是因果的对等,但是因果不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对等的发生。

因果也可以正面的回报

因果法则本身不是一个僵化的法则,并不是你这一世杀了这个人,你下一世就一定要被他杀。作为简单的因果法则,你杀了他,你下一世一定会被他杀,对不对?但是因果法则里面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你在身上燃香、燃灯以酬宿债,那本来的这些回应有可能会大罪小报,有可能会缩小,以缩小的方式来回应,甚至可能以正面的方式来回应,它不完全必须以负面的方式回应。你杀了他以后,他必须杀了你,这个回应方式很负面。

有一种方式,可以做到以正面的方式来回应,这也许你没有听到过。譬如,你杀了他,你注定来世要被他或者要被另外一个人杀,以体验被杀的体验,你的灵魂渴望对立面,它希望体验那个对立面的体验。但是,当你的下一世,当有人杀你的时候,如果你的那一世已经进化到充满了爱心,充满了爱,而当这个人前来的时候,你忽然以你的爱感动了他,你以你的原谅、以你的慈悲、以你爱的光芒突然感动了他,以至于他都放下了他手中的屠刀,他不忍杀你了,那么,你们之间的这个业、这个因果的关系就会以这样的正面方式来终结。

这个并不是我说说的噢,禅宗里面有一个例子的。据说曾经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有宿命通,他后来跟他弟子讲,他曾经有一世做土匪,这个土匪很彪悍,杀了一个年轻人,而且给这个年轻人一共十四刀。他多次转生以后,这个老禅师终于修道开悟了,他还是有善根的,修道开悟了。开悟以后,有一天他跟旁边的小和尚说,今天我的债主要来了,你们谁都不要拦,他只跟我有债,跟你们没有债。你们要么往外逃,要么在床底下躲着,你们不要出来,债主要来了。这个老和尚自己就坐在禅床上,如如不动,很轻松,没什么事似的。结果当天下午就冲过来一群造反的人,当时他们的县里正好有农民起义,造反的一群人冲出来,其实也是杀盗抢掠,跟土匪没什么太大区别,他们准备到庙里来抢点值钱的东西。其中有个年轻人,就径直地冲到方丈室里面来,一看这个老和尚,莫名的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个老和尚坐在床上,闭着眼睛如如不动,他莫名地气,莫名其妙这一股气就来了,这个气实际上来自他前世,来自他前世被杀的这个怨恨。他一下把刀抽出来就要砍,这老和尚看上去好像很顽抗的样子,也不怕他,马上就要拿刀砍。但他走近的时候,突然觉得这老和尚慈眉善目,有股安详的气氛,他手没有砍下去,有点犹豫了。这个时候老和尚睁开眼,就跟他说:“没关系,你要砍就砍吧,是我欠你的。”这个人一听就一惊,他说:“为什么是你欠我的?”这个老和尚说:“我前世杀过你,一共十四刀,所以你今世也可以杀我,我没有怨言。”这个年轻人一听以后,忽然有所动容,他被老和尚这种完全敞开的慈爱的心感化了。他说:“那好,我不杀你,我在你背上用刀背打十四下,就算我们之间的债还清了。”结果,这个年轻人就在老和尚背上,用刀背敲了十四下。这是禅宗里很有名的一个事情。所以因果的方式,如果你心怀慈爱,它完全可以以正面的方式来回应,并不是每件事都必须以负面的方式回应。

我记得我二十年前在佘老那的时候,也发生过非常类似的一件事。有一次,佘老跟我讲,他说:“你跟我是有很深的缘的,但是这个缘里面,有施,也有舍。”也就是说,有他施舍给我的,也有我欠他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到佘老家蹭饭,去聊天聊天,天就黑了,就顺便吃顿饭,而且次数蛮多的,这显然就是欠了他的。当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就问佘老“那怎么办?我吃了这么多饭,欠了太多了。”佘老说:“没关系,我不要你还了。”这句话我到现在为止记得很清楚。

所以对于一个大师来说,对于一个成道者来说,他完全可以一笔勾销你欠他的,他不需要你还了,他一笔购销你欠他的,他以他的爱,他以他爱的方式,完全平衡了这个业力。所以佛陀这说,如果你能够“燃一炷香,烧一指节”,你将能够酬还宿业,你不需要以太负面的方式来还这些因果,你可以以各种方式——以爱的方式、以慈悲的方式,都可以使这个因果的效应发生变化。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最后佛陀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一个漏的水斗,你去用水灌它,终无平复——灌不满。

人肉被骂机

“若诸比丘,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有人骂你的时候,你当他是在称赞你一样,身心一点都没有嗔恨。“必使身心。二俱捐舍”就让他骂。“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完全把内在的一切都施舍给他。这个是很深奥的境界,这个我要给你讲了。为什么?刚才提到,如果有个你很讨厌的人,你讨厌他,他也讨厌你,你知道吗?他也讨厌你。当一个讨厌的人来到你面前,他冲着你就骂,听清楚啊,他冲着你就骂,冲着你就找你的茬,给你小鞋,以各种阳招、阴招来对付你,你应该怎么办?佛陀教你了——“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你要知道他在骂你的时候,他在给你小鞋穿的时候,他只不过听命于他思想当中的一个惯性,他思想当中的嗔恨、嗔恨心,思想当中的什么什么心。你要知道,他其实不是针对你的,你如果不存在,有另一个人会顶替你的位置让他骂,那个人如果消失了,他会找到另外一个人去骂。换句话说,他有内在的这个嗔恨,他总归会找对象来骂的,他要发泄他的嗔恨,其实跟你没有关系。那作为一个比丘应该怎么样呢?你干脆施舍你的这个身体、骨架、血肉,让他骂,免得别人遭他骂。你躲开了,别人会遭他骂的。你知道这是他的习气,这是他的业力,他其实不是针对你的。你完全可以让你的这个身体变成他发泄的工具,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将酬还宿业,你知道吗?你没有被白骂。我告诉你,你并不是被白骂的。你如果承受了,你以你的“人肉被骂机”让他骂了一个钟头,然后你就“酬还了宿业”,你未来的“马麦报”因此大罪小报。这就是佛陀把这句话讲在这的一个原因,这跟你在手臂上烧香、燃指烧香的作用是一样的,你完全可以把你的身体贡献出来,为了解放他的嗔恨,你情愿做“人肉被骂机”,没有问题,于他有利,于你也有利,与双方都有利,你消了你的业,他消了他的怨,这非常好。

佛陀最后说“我印是人得真三昧”,这就是真三昧。《华严经》里有一个三昧真的是这样的三昧,大家可以去看《华严经》。据说某一地的菩萨他专门有一种三昧,这种三昧就是指全世界的人都在骂他,他心不生嗔恨。原话我忘了,《华严经》里大概说过,即使整个世界所有的人,如恒河沙数的人指着鼻子骂他,他心里不生任何嗔恨,这是一种真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这就是为什么来果禅师了悟的第二天就要去伙房干活,去伙房干活获得的成长比你坐在禅堂里获得的成长要更大。(《金刚经》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真的是不容易啊!做“人肉被骂机”,真的不容易。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忽然发现,那个骂你的人渐渐会被你感动,就好像那个老禅师的样子一样,他情愿让那个人砍,他的这种真诚突然就感动了对方,他骂着骂着,他就觉得他自己有点过分了,有点不应该了,他甚至骂完了以后,他会给你买一包糖送给你,向你表示歉意。所以,你的被骂几乎超度了他,你的被骂使他产生了觉醒。但这是不容易的,这并不是你第一次就能达成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很深奥的三昧境界,你以你的这种全然的接受感化了他。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楞严经》,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大家虽然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人肉被骂机”,但是,你依然可以在生活当中适度的训练你的这种能力,这要训练的,即使来果开悟了以后他都要去练,何况是你呢?一个悟道的圣人他都要这样去练,磨练二三十年,何况是我们普通的凡夫。我们普通凡夫真的要在生活当中学习这些技能,它真的是个技能,它是一个使内在成长的技能,使你真正能够超越这个世界,超越你的惯性、习气的技能。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更新于:2023-06-03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