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师建言心滴-夕阳讲解16-来到神秘的中间!一颗探索的心.一切都是游戏

2023-06-16 12:23 莲师建言心滴

原经文藏译中:林生茂

夕阳讲解

来到神秘的中间!

首先、让贪欲完全展现。第二、在造业之前,用之于道上。第三、执着贪欲的心续就是自心,当心的体性无为之智慧显现时,缘起就圆满了。如果没有这智慧的基础,贪欲便无法成为修道。

就好像如果不清除镜子的污垢,就看不到镜中影像一样。所以,让烦恼的力量完全展现,不造业,显现于智慧体性中,不被其他念想所中断而用之于道之故,变成如同“转金液”一般。

实际用之于道的方法:观照贪欲本身的体性,安住于其中故,乐空无二无分别的智慧,体性赤裸鲜明地显现。

这段话是莲师讲到具体在生活当中,你应该怎样面对实际的问题、实际的欲望,他提到要让贪欲完全的展现全貌,只有让贪欲完全的展现全貌,你才能将之作为道用。因为是你的心让贪欲固化、具体化,所以当你的心没有瞄准那个贪欲,使它固化、具体化,它就可以自动的、不受压制的展现全貌。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段话历来被人们错误的理解成:你必须注意你的心念、你必须注意你的贪、注意你的欲望、聚焦你的欲望。一向以来所有的人都会这样理解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并不只在《莲师心要建言》里面,在许多文章里你可能都看到过,很多佛教的文章或类似的文章里都提到——你要注意你的心、要注意你的欲望,只有当你注意你才能遏制它们、才能超越它们。但当你真的这样做,你发现你的超越不是超越,你的超越仅仅是压制了它;你的注意仅仅是一种聚焦,聚焦就有压制性。

所以这段文字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它不应当使你产生聚焦的倾向。所以莲师在这里提到,当你面对贪欲、面对欲望的时候,你真正应该安住的是无相觉性。很哲学,这个词都显得很哲学,所以这个词对你来说是无效的。它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动人的、令人向往的、梦幻般的词语。

无相觉性,但什么是无相?什么是觉性?你可以找佛教大辞典,它里边有关于觉性和无相的阐述,但那些阐述是哲学加上哲学,所以对你仍然是无效,它仅仅是头脑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换一种方式,让你了解什么是没有焦点的觉照。

今天正好是十一长假,在谈到没有焦点的觉照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十一长假里面,据说新闻报道全国有六亿流动人口,也意味着整个中国有一半的人都出门了,都在飞机上、火车上、公路上,有六亿人口在流动当中。为什么一到长假会有这么多的人迫不及待的要出去?他们明知道这个时候是人最多的时候,人山人海的时候,但也无法阻止他要出门,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憋了很久了。理由很简单,你已经在房间里、在办公室里、在四面墙里面憋了很久很久了,然后那个心灵的冲动就想要冲出去,想要到外面、想要到大自然中、想要到旅游景点、想要到任何四面墙以外的地方。这是一种平衡,是一种心灵上的平衡,而一个人一旦到外面大半天、一天以后,你会发现他的心就开始渴望回家,渴望回到那个四面墙里面,渴望回到沙发上面。即使一整天的游玩是惬意的、舒服的,但他的心在傍晚的时候仍然想回家,有的人甚至在长途车上还没到达景点以前,就已经想着要回家了,有很多这样的人,然后他在景点就匆匆而过,因为他已经归心似箭了。

这就是人们的心。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质,它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你把他关进去,关在房间里足够久,他就拼命想往外走;你让他在外面呆一整天、一个下午,没有任何人催促他就想回旅馆,他就想到火车站买回程的票。你会发现人们的心很难站在中间点,它不是在左边就是在右边,不是在里面就是在外面,很难在中间点上。

只有一个达到中间的人,他将能够看到里面,同时又看到外面,他将保持对里面和外面的全然旁观,全然客观。而一个站在中间点上的人他将没有骚动,他不会说我要到外面去或者我要到里面去。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讲只有圣人可以安住寂寞,因为对他来说那个不是寂寞,对他来说,他每时每刻都既看到外面也看到里面,所以他不存在寂寞的问题。而一个被关在房间里的人很快就会觉得寂寞、无聊,他在里面,看不见外面,他想看看外面。这是灵魂的需要,是一种平衡的需要,这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它并没有什么错,它是一种内在渴望学习的倾向。因为你在里面已经呆够了,里面的所有景致你都看过了,你现在想看看外面。

灵魂渴望对立面,只有对立面达到平衡他才觉得饱满、饱足,他才觉得这个层面够了,他才有更大的动力或者更稳定的基础可以上升到更高一个层面,所以他需要平衡。只有一个圣者他能够达到中间点,当你在中间点你就不会再渴望两边,而当在中间点你的上升将会更加的迅速。一般的人,对于一个普通的在进化过程当中的灵魂,他也在进化,但他的进化是迂回式的进化,他必须经历两端。

如果你前世曾经杀过人,那么你的灵魂将会渴望被杀的经验,你的这一世将会自动的进入一个被杀的角色,不一定是前世被你杀的那个人再次来杀回你。不是,你也许进入一个类似的场景,也许是别人把你杀害了,但是谁把你杀害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体验了被杀的经验,这是灵魂的渴望。当一个人特别的挥霍、特别的奢侈,他的灵魂在下一世将渴望经验贫穷。

这就是为什么凯西在这一世,一世贫穷,在感恩节的时候他甚至没有火鸡吃,甚至在他的大衣里面塞满报纸才能出门,天寒地冻他连一件足够保暖的棉衣都没有,他必须在衣服里面塞报纸。因为他在两世以前曾经是美洲西部的牛仔,他拥有庄园,而他的那一世非常的挥霍,而且是生活各个方面的挥霍,包括物质的、包括男女方面的等等,几乎每一个方面他都很挥霍,所以这就是造成凯西的这一世变得异常贫穷的一个原因。凯西即使后来温饱没有太大问题,但他仍然并不富有,他这一生都在体尝对立面。

几乎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会以这种方式体验两极,来使自己获得一个饱足的经验,因为只体验一端对于你的灵魂来说是失衡的,你必须满足另一端,你将经验贫穷、你将经验富有,你将经验杀人与被杀。所有这些对立面的经验都被满足以后,一个人的灵魂才会在迂回当中前进。你有没有看过峨眉山上的挑夫,他们走路的时候不是笔直的,他们在走山路的时候是像钟摆一样,以“之”字形来回地走,只有这样走才比较省力,他们在钟摆式的来回运动当中走那个天梯,一直走到山顶,这是大多数灵魂进化的方式,以“之”字形的方式在进化,体验对立面。

只有少数的灵魂,一个达到中间点的灵魂是以垂直的方式体验进化。一个成道者、一个悟道者、一个开悟者,他可能进化的速度远远快于别人,因为他以笔直的方式进化,他在中间,他同时看到两边,他同时看到两侧的风景。他不仅仅是看到,甚至是体验到,他同时体验到两侧的风景,而当你体验到两侧的风景,同时又保持中立,你的进化将会被加速。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一个大师,克里亚瑜伽传人,叫尤伽南达,他在他的克里亚书里面提到一点,他说克里亚瑜伽之所以能够让人快速进化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使你的能量沿着中脉上升,他说如果你的能量沿着中脉上升,你一天的进化相当于别人的三十年、甚至一百年这么快。当然这个说法有点无厘头,这个说法听上去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能量沿着中脉上升,你的进化会比别人快三四十年甚至快一百年,为什么?

我接下来要讲一讲所以然,是为什么?莲师这里讲到当你面对你的贪欲、面对你的内在世界,你能不能做到站在中间点面对你的内在世界?你的内在世界有贪婪、有欲望、有愤怒、有性等等,只有当你处在中间点的时候,你对这一切、对内在将是不聚焦的,同时你对外在也将是不聚焦的。那么这句话听上去依然很迷糊,很令人困惑,你也许说我从来就没有在中间点过,你也许说你的生活当中很难有经验到中间点的片刻,但是其实是有的。

我的老师的老师程叔彪居士,曾经在他的书里提到一个经验,他说其实一个人的证悟、开悟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它曾经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他说就好比一个人在房间里,突然间着火了,在这个片刻突然有人喊着火了、起火了,他听到这个喊叫声一下子就震惊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这个片刻是震惊的片刻。当你在震惊的这个片刻,你的头脑当中如果连“起火了”这个念头都能够去除的话,那么这个片刻就是一个证悟的片刻,这个片刻就是禅宗提到的无念觉性的片刻,无念的片刻,也就是当你无念,你就处在一个高峰的觉性当中、觉知当中。

所以瑜伽里说当你呼吸停止的时候,你就处在中间点,因为呼吸停止的时候,你将无法思考,也就是无念的片刻。当你无念的片刻你就处在中间点,当你无念的片刻你就处在一个觉性的高峰、觉知的高峰,而在这个高峰你处在中间点。在你震惊的这个高峰你体验一下——在这个高峰,你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在你震惊的那个片刻你似乎同时面对两面,你面对到了里面,也面对到了外面。因为你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所以你不可能忘记外面,外面着火了,你的警觉上升到了顶点;而此刻你也在面对里面,你里面所有的感官和所有的情绪等等,你也必须高度的警觉,所以它是一个对内在跟外在两个世界同时警觉的状态,这个片刻是同时警觉的一个中间点。

《大乘要道密集》里面也提到有很多片刻是这样的,在大惊、大乐、打喷嚏的时候、死亡的临界点,你都会感觉到这个中间点,在上师说“呸”的那个瞬间,也就是禅宗讲的棒喝的那个瞬间、吃惊的瞬间,甚至密宗讲你在打喷嚏的瞬间、你在打喷嚏的那一秒钟,你也在中间点,这些片刻你都处在中间点,在中间点的时候你将对你的内在跟外在没有焦点。你不可能在中间点的时候对任何东西有焦点,不可能,而在中间点的时候你的觉知永远是上到顶峰的,你永远是高度警觉,你永远是在那个一秒钟几乎觉知到了内在跟外在所有的事情。因为你必须这样,不这样你的生命就有危险了。

你处在火场里你必须这样,但是这个警觉的高峰并不必然需要一个火场才能实现,它也可以在你昆达里尼上升达到顶峰的时候自然经验到。这就是为什么尤伽南达讲,当你的昆达里尼、当你的能量上升到顶峰的时候,你的进化将超越常人三十年、一百年,因为当那能量上升到顶峰的时候,你自动的就处在中间点,你自动的就在一个警觉的觉知的高峰,而在那个高峰你经验到内外两侧,所以你的进化是垂直的而不是“之”字形的、迂回的。

当然有各种方式让你达到这个顶峰经验、高峰经验,禅宗有棒喝,参话头,念佛是谁?当你问你自己念佛是谁的时候,你显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当你不能给出答案的时候,你所有的警觉就会自动的来到一个焦点,来到一个高峰的点,你必须参它,你必须钻研它,而这种钻研、这种参就是一个意识高度集中的片刻,它也是一个中间点的片刻。

或者你通过瑜伽,通过哈达瑜伽、形体瑜伽,当你把你的形体扭曲成一定的高难度角度、高难度形式的时候,你势必达到一个警觉的高峰。因为身体现在处在一个非正常状态,你的身体在自动的警告你要注意,因为它不是在一个正常状态,它是在一个相当特殊的非正常状态,所以你的身体会自动的给你一个意识信号,让你保持集中。为什么你在瑜伽动作的片刻会感觉到意识很集中、很升高、很警觉?因为你在通过身体强迫你的意识达到一个高点。有很多方法:瑜伽的方法、昆达里尼的方法、禅宗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是让你达到这个至高的中间点,它是至高的,它又处在中间。

当然也有意识内化的方法,我们意识内化的方法就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方法,它经过特殊的一些训练方式,不同于瑜伽,也不完全同于传统的昆达里尼,它是通过一些极特别的技巧,同样让你达到那个无限的中间点。只有在这个点上,你的意识会自动的不向内聚焦也不向外聚焦,它不聚焦于任何一点。除非你达到中间点,否则你说你不聚焦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尝试藐视你的思想、藐视你的欲望,但是即使这样做,你的思想不是偏外就是偏内,你做不到达到中间点。这个几乎太难了,这就好像走钢丝一样,你一不小心就会偏左或者偏右而掉下来,你没有一个特别的技巧,你极难走在钢丝上,难就难在这,你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中间点,极难。

所以禅宗讲只有一条路,悟。只有悟的道路,除非你悟到这个中间点,因为这个中间点不是一个技巧,它难就难在这儿。这个中间点不是一个方法,不是一个技巧,你通过任何的方法跟技巧你都将错过这个中间点,它的困难就在这里。如果它是一个数学式的中间点,你只要从两边往中间走,你迟早有一天会达到中间。但困难的是它不是一个平面上的中间,它也不是一个立体的中间,它是一个超越内层面跟外层面的一个悟,它是一个领悟。你甚至无法说它是一个能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讲它是一个彻底的悟。你只有通过悟才能达到这个点,这个地方超越语言,它不是空间,它也不是能量,它也不是一个具体的点,所以你就很难把握,但你能达到,你虽然无法把握、无法切入,但你却可以悟入,但可以达到。

曾经有那么多的人达到,禅宗有那么多的祖师悟入了,密宗有那么多的成道者也悟入了,印度有那么多的圣人也悟入了,但是每一个悟入的人都告诉你,我告诉你的方法仅仅是拐杖,佛陀告诉你:我告诉你的方法仅仅是手指。因为那个地方是拐杖到不了的,手指到不了的,语言到不了的,方法到不了的。它是忽然的彻入,你只能用悟来表达。

所以当你看莲师的这段话,首先、让贪欲完全展现,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它却是最难的。只有一个达到悟入中间的人、达到空性的人,他才有资格,他才有可能让贪欲展现全貌,你偏向于任何一端你都不可能使贪欲展现全貌,你一旦对你的思想聚焦,它就被压制了,它就被收缩了,你注意你的某一个思想,思想立刻就终止。它不是终止,它是被压抑了,你忽略你的某一个思想,你看向外在世界了,你的思想就持续的在里面做梦,你没有注意它,它就开始在里面拼命做梦,它就在里面演绎,一变二,二变三,变成一百一千一万。

而只有当你在空性,当你在这个中间点的时候,你既不是聚焦也不是放任,此刻,只有在此刻,思想、贪欲、欲望将会展现其全貌,让烦恼的力量完全展现。当烦恼的力量完全展现出来的时候,它就无法化作行动。你对你的烦恼不觉知的时候,它就会引发行动;你对你的烦恼、你对你的思想强烈聚焦的时候,它就会立刻被压抑,这是两个极端。要么展露为行动、要么彻底被压抑回潜意识。而只有当你在中间的时候,它既不会被压抑,也不会发展成为行为,它只会在思想的里面完整的展现,它再也不可能发展成一个具体的行为,它不可能再一次成熟为一个由行为创造的业。所以不造业,它无法再延续成一个行为。

所以它就像哲学家的石头一样,一个哲学家看石头的时候,整个石头的所有逻辑都被完整的看到,从内到外的看到,但它不会成为行为,他不会拿这块石头去砸别人,他只是看到,然后它们就被释放了。

所以整个这段经文的基点立得很高,它的基点是要让你的欲望处于本然之中,不加干涉,然后让欲望清晰观照贪欲本身的体性,所以它的基点实在是太高了,安住于其中故,乐空无二无分别的智慧。这几乎不是对普通人讲,这大乐跟空性只有达到的人才知道,只有达到的人才能够让你的本觉赤裸的在空性当中完美的展现,赤裸的、不加修饰的、没有被压抑的、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么看起来,这段经文不是给普通人的,这段经文是给那些达到空性的人。那么怎么办?它对你到底有什么用?古人很慈悲,古人也很聪明,他还是给了你很多很多的契机。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会最终在日本开花,你知道日本有茶道、有香道、有花道、有剑道、有忍道、有能道,禅以各种方式在生活当中开花了。如果它仅仅是以打坐的方式展示这个禅的话,对一般的人来说遥不可及,但禅想到了出路,它以各种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瑜伽的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瑜伽,在印度也有各种各样的瑜伽的方式,上百种上千种,真理以行为化的方式在向你揭露,你无法达到那个瞬间,但它给你工具,你通过那个工具也许会达到一瞥,这就是它的要点,这就是它的珍贵。

在茶道里,在你品茶的那个瞬间;在香道里,在你闻香的那个瞬间;在花道里,在你插花的那个瞬间;在瑜伽里,在你达到最后放松的那个瞬间。也许只要一个瞬间,只要一个瞬间就够了,因为那个片刻往往是只有一个瞬间,就像着火了一样只有一个瞬间,它给你这么一个瞬间让你体尝一下,也许下一秒钟你就脱落了,也许下一秒钟你就错过了,但没有关系,你有一个瞬间也可以,也够了。

在那个瞬间你忽然体尝到了某个中间,而你将亲身知道这个中间不需要任何方法,而你将知道你用同样的花道、同样的茶道、同样的香道无法再切入第二次,所以禅师讲:当你达到第一次,你不要渴望第二次,因为第二次不会再来,你以为第二次闻那个香,会达到同样的一个片刻,但它不来了,它再也没来过,它只有在你不预期的时候,在你没有一个渴望的心、没有一个预期的心,在你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时候它会来,而当你在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它再也不来了。你可以做同样的瑜伽动作,你可以闻同样的香,品同样的茶,但它再也不来了,它只来一个瞬间。

达到信心关

有的人可以在那个瞬间当中达到一些什么,但这个是什么无法表达,而在那个瞬间他清晰的感知到他不属于两边,他既不属于内在、也不属于外在;在那个瞬间他清晰的感知到他是如此的陶醉,他既是镇定的又是神醉的,而在那个瞬间他清晰的感知到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属于那个世界。他有了这一瞥,有了这一瞥作为种子。你要知道你有一个种子是很重要的,你有一个种子意味着你亲身的知道有这么回事,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再打击到你。有任何人跟你说:禅是不存在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永恒是不存在的,哪怕整个世界都对你这样说,也无法再迷惑你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一瞥,你亲眼见过,你知道那个是存在的,你知道你曾经身在其中,虽然你现在又掉落了、又滑落了。所以禅宗把这一瞥叫信心关,你来到了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能动摇、不能摧毁的,这个叫信心关,真正的信心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只有当你有了这一瞥才有这个信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首次达到过这个信心关,你有没有建立这个信心?这个信心不是外来的,任何外来的信心都将不可能持久。如果你信仰天主教,有人跟你说上帝存在,你也许信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是你会发现竟然有信仰三十年、信仰一辈子的人最后退失信心了,他认为上帝不存在,因为他信了三十年虽然有些感应,但是他不能确定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他没见过。三十年后、当老了以后,他突然间有一天觉得他的信心又退了,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他的信心来自观念、来自外界、来自别人、来自知识,他的信心不来自于他本人的心。

所以真正的信心只能来自于你,你自己的心,当你自己的心在那一瞥当中有了真正的体验,你在那个瞬间窥见到了神性,那么再也不需要天主教、再也不需要佛教、再也不需要任何宗教。即使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消失,此刻也不会动摇你的信心,你将会知道真理不需要宗教,你将会知道真理在你里面、不在外面。

而你将会知道莲师这里讲的“站在中间”是什么意思,然后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你明白吗?有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所以你不需要丧失信心说它不会再来,它一定会再来,你的心给了你第一次的一瞥,它迟早会第二次张开,它迟早会第三次张开,它迟早会第四次张开,所以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完美的掉入其中。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讲一个达到信心关的人,道路已经在面前,而他将不会再走弯路,他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他已经有过一瞥了,他将不会再走弯路,而那条路的终点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问题。禅宗讲得非常的清晰,终点对于你来说根本不需要考虑,它现在仅仅是时间问题,你迟早会达到终点。只要有了起点,只要你来到了起点那一瞥,终点就几乎是注定了的事,所以真正的问题是首先是你要达到这一瞥,来到这个起点才是更重要的。

一颗探索的心

从这当中,以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将贪欲作为道用。这当中,首先发菩提心;接着,安放于远离戏论;最后以回向作印记。发菩提心故,行于菩提之道;安住于远离戏论故,证悟生起;以回向印记故,善根达于究竟。

那怎么来到这个起点?莲师讲你也要藉由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将贪欲作为道用,首先生起菩提心,这就是整个密宗一直在强调的菩提心,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其实用最鲜明的词汇来形容就是对真理的渴望,你的渴望迟早会带你达到这个起点,只是迟早的事,你对真理有一片真挚的渴望,即使你是盲目的,即使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看到,你在黑暗中,但你渴望光明,一个真挚渴望光明的人,总有那么一天光明会闪现哪怕一秒钟,因为光明离你并不远,光明就在你里面,所以当你带着一颗真挚的菩提心,那个片刻、那个一瞬间的片刻一定会来。

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密宗都把菩提心作为最最重要的基石,作为整个修道的基础。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你可以不会念咒、你可以不会打坐、你甚至可以不识字,但你不能没有菩提心,你完全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不妨碍你成道。因为一个文盲只要有菩提心,只要他生起了这种内心的渴望,对真理真挚的渴望,那么他离一瞥的那个点,就已经不远了,即使他没有师父,我告诉你啊即使没有师父,没有任何人带领,你不识字、你看不懂经文、你什么都不会、一无所是,只要你有一个渴望的心,那一瞥就会到来。

那一瞥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文字、不需要技巧,那一瞥甚至可以在你早晨推开窗的那一瞬就到来,禅宗圆悟克勤禅师有一次早晨走出寺庙,看到门口他看了十几年的那棵大树,他在那一瞬间突然间就顿悟了!一棵树成了他真正的师父,因为他的渴望达到了临界点。你的渴望、你的菩提心,你对真理的探求如果达到了临界点,一棵树都足够了,一棵树就足以打开你的心!而据说他在那个片刻,不是一瞥而是真正的彻悟,它比一瞥深得多,他真正开悟了,他永远的进入了那一瞥再也没有出来过,所以即使是一棵树都可以让你真正地成道。

这就是为什么密宗说菩提心是最重要,是一切的基础,当你拥有一颗菩提心,当你拥有一颗创始的心、对真理追求的心、真挚的心,然后你开始变得慈心、悲心,一个探索真理的心不可能对万物暴力,当你开始探索你一定会满怀着关切,因为每一个片刻也许都是将要启动的片刻,你会认真的听每一声鸟叫,你会心怀喜悦看天上的云朵,因为你是一个在探索中的人,你发现没有,如果你心怀探索,你突然间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善意,因为它们都在启发你、都在开导你。

你的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每一个片刻你似乎都能够从一片树叶当中获得灵感;从马路上经过旁边的人哼唱的歌曲当中获得灵感;从一个小孩的咯咯笑里面获得灵感,你开始对生活里面每一个片刻都心怀着憧憬,探索般的憧憬,再也不可能有怨恨了,每一个事物变得都在帮助你,而这是你亲身经验到的。你发现并不需要走进寺庙、走进教堂才会获得启发,你发现现在任何时刻都会获得启发。这也是禅宗的态度,任何一个片刻,砍柴挑水任何一个片刻,做苦工的片刻,都会让你获得启发。所以当你拥有一个菩提心,拥有一个探索真理的真挚愿望,你自动会对万物充满了慈心、悲心。如果你的慈悲足够纯粹,如果你探索真理的心足够纯粹,那么仅仅是这样的心态,就已经是个中间点了。

你有没有发现仅仅是这样一个童真的心态,它自动就在中间点上。你有没有发现婴儿、一个四岁以前的小孩,他自动就处在中间点,他对外界是没有焦点的,一个婴儿你把他抱在手里,你会发现他的眼神不太可能聚焦在任何一个东西上太久,他会左看右看但是没有任何焦点,他的心智几乎在中间点的两边震荡,当然不完全是中间,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但他离中间不远,他不像我们完全在里面或者完全在外面,一个婴儿他几乎就在中间点附近来回震荡,他离得很近。所以内在的感受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不太像是他本人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因为一个成年人,肚子饿了他会说我饿了,而这个孩子不会说我饿了,孩子会说肚子饿了,对不对?你发现没有?孩子总会说肚子饿了,而且他用他的小手指着肚子,他说肚子饿了,因为饿对他来说不是他本人的、是身体的,因为他仍然处在中间点的附近,所以身体的感觉对他来说还不是一个我的感觉,还是身体的感觉,身体对他来说几乎仍然像一个别人,所以他处在中间点。

一个孩子天生的就很靠近中间点,所以为什么越是年少越容易领悟,他的悟性就越高,因为他处在中间点,当你处在中间点你的悟性就会增高,外界跟内界都无法阻碍你的领悟,你是客观的、你是敏锐的,你一旦处在中间,你对内在跟外在都是敏锐的,所以显然你的了悟会更加的清澈,当你安住中间,内在的所有欲望,都会自动的成为道用——

你的饿不再是你的饿而是肚子的饿,你的欲望不再是你的欲望而是头脑里面的欲望,它好像不是你的,它是身体的,它是身体的欲望,你的心将远离造作,你不会对这些饿、对这些欲望有任何的动作,你只是让它存在,让它自由的完整地展现,最后封以回向。什么叫封以回向?封以回向就是一个人充满对内在外在探索的心以后,他充满了感激,这一切对你来说现在都是一个领悟,都是一个启迪,都是一个启发。

所以当它们启发了你,自然就会心怀感恩,心怀感激,这时候当你看到内心的一些烦恼,内心的一些贪嗔痴,而当你处在中间点,即使这些负面的想法,也不会让你感觉到排斥。你反而会感激它们,感激它们给了你又一次全新的领会,因为它们没有真的妨碍到你,它们也没有发展成行为,它们仅仅在里面完美的展现了一下,而你通过那个展现又似乎领悟到了新的东西。所以最后封以回向,你的感激还给它,你以你的感激来祝福它,这就是回向,回向就是把你的感恩还给所有的一切,善根于是圆满。

当你最后感激来自生命内在、外在一切的启发,所有的善根都圆满了,你内在的、你外在的、一切的一切在这里都变得像鲜花般的充满,所以这就很奇怪,当一个人处在中间点的时候,会有一个过程。什么过程?你一开始处在中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孩子,一个小孩四岁以前的小孩,他开始处在中间点的时候,他会有那么一个片刻是安静的、沉静的,会有那么一个片刻是严肃的,严肃这个词不太恰当,会有那么一个片刻是停滞的、停顿的,因为那个停顿意味着着火了一样,在那个片刻你达到了意识的高度警觉的顶峰,所以在那个顶峰你一定是止、停止的,一定是一个看、止跟观合一的,那是止观合一的现象,所以当止观合一的那个顶峰,你一定会有一个宁静、天然的宁静。

一切都是游戏

而这是第一步,当你达到了止观的顶峰,一个中间点的看,你忽然看到内在跟外在完整的展现,而这些展现给了你启发,而这些展现看上去现在不那么严肃了,很奇怪,一旦你变成中间点,你无论看什么都不会显得很严肃,这个世界看上去像游戏一样、像上帝的lila(游戏)像梵天的lila,印度教讲整个宇宙是梵天的游戏,而现在哪怕你的内在展露的是负面情绪的贪嗔痴,它们也不会看上去那么负面,它们看上去也有游戏的感觉。所以当你来到顶峰的第二个片刻,你忽然会觉得有游戏般的感觉,不再是严肃的,这种游戏般的感觉,可以是两种倾向。你也许会觉得你像大手印里面讲的,像一个老人看着孩子在玩耍,游戏般的很轻松、很自在;或者你会觉得你像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据说他的显现是一个十岁以下的孩子。很奇怪,文殊是诸佛之母,七佛之师,他是如此古老的佛,而他展现的一个形象却是十岁不到的小孩。

为什么?当你站在中间点,你的第二个片刻的感觉就是一切都是游戏,没有什么可严肃的,你忽然看穿了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好玩。

像这样子,每个念头从最初生起到用之为道之间,不散乱地修持。从发菩提心直到回向之间,不要被其他念头所中断;如果中断,就不能行于修道上。

你觉得你安住在中间的状态会中断吗?你如果满怀一个探索的心,你会发现这个探索越来越带来强度,它不再会中断。这个探索会越来越给你某种兴趣,你越来越充满了兴致,几乎兴致勃勃,很难中断,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一旦找对了方向,他的冲刺就变得越来越猛,你一旦找对了方向、你一旦开始了你的探索,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禁止你,你会对探索本身充满了强烈渴望,它将不会中断,你也许会稍微休息一下,但它并不是一个中断,你只是休整然后再一次前进。

同样的,对于所有嗔怒、愚痴、我慢、妒忌等,生起始让它完全展现,不造业,直至显现智慧体性之际,不散乱地将这些烦恼用之于道。

所以当你在这个片刻,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成为你的工具,不仅仅是贪欲而是所有的一切,内在、外在的一切,一旦掌握了钥匙,你突然发现这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门,任何的情绪、任何的方式、任何内在外在的现象,现在都可以成为你的启发,成为你的祝福、成为你的恩典,最终成为你的游戏。因为除非它成为你的游戏,否则你迟早会疲劳,但你越深入你会发现越不疲劳,一切都变得游戏般的可爱,一切都变得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神秘,你很难预料像欲望、贪欲、性欲或者是愤怒这样强烈的情绪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每一次都不一样,你可以试试,同样的烦恼,你再一次看到的时候,它给你的启发每一次都是不一样,所以生活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探索,一个巨大的品尝新生事物的游乐场,一切都成为了好奇。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莲师心要,希望大家每一个人都能把你的生活转变成游戏般的探索,把你的修行转变成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也不是严肃。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深入真理的大门,因为真理不是严肃的,真理是神秘的、真理是充满兴致,应该是这样的。最后祝福每一位同学能够在十一长假内在、外在都开心!站在中间你会更开心!谢谢大家!

更新于:2023-06-16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