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受菩萨戒的理由是什么?

2023-06-16 13:00 道了法师

    有居士问大安法师:“你鼓励受菩萨戒吗?”大安法师回答:“本人鼓励受菩萨戒,我们看到上辈三品往生者,就是受菩萨戒的资格。”大安法师又说:“永明延寿大师非常强调一个求上品往生的人要受菩萨戒。”

    大安法师现为庐山东林寺方丈、住持、《净土》杂志主编、净宗研究生班导师。著有《净土宗教程》。就“如果受了戒又常常犯,罪业是否比不受戒来得大”提问,大安法师回答:“永明延寿大师说,你想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发菩提心。佛经里有个比喻,你受了菩萨戒,你的这个碗就是一个金碗了,这个金碗就是砸碎了,碎片还是金子的。不受菩萨戒,受其他戒,你的这个碗是泥巴碗,就算是一只完整的碗,但还是泥巴的。所以我们鼓励大家受菩萨戒。”

    永明延寿大师说:“菩萨为发菩提无上心故,受戒虽暂有犯,乃从事而论一期所制;若菩提心、四弘愿不断,即不名犯;若永舍菩提心、违四弘誓,即名犯戒。”永明延寿大师说:出家比丘,也难有微细精持戒人。所以经云:惟佛一人持戒清净,其余尽名破戒者。宁可有戒可犯,不可无戒可破。(2018/8/23)

菩萨戒的戒体生生世世跟着自己

    九华山百岁宫授菩萨戒头天,教授和尚给新戒比丘做开示,传达一个重要信息:比丘戒管此生,菩萨戒管生生世世。

    这意思可理解为,沙弥戒和比丘戒,其戒体(约束力)此生结束后就失效,而菩萨戒的戒体会落入阿赖耶识,一直流转下去。因为菩萨戒是心法。

    藏传佛教也认同此理。索达吉堪布说:“别解脱戒有时间性,也就是这辈子生命结束就结束了。但是菩萨戒是乃至成佛之间都不能舍弃的,但可以通过如法方式还净并重新受戒。”受了菩萨戒以后不是立马变成圣者菩萨,受戒只是一个开始,六度万行要去学习,然后经常串习。这是多生累劫的事情。索达吉堪布开示说,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得戒体?可这样问问自己:是否真正无伪地生起断恶修善,度化一切众生,令成就无上正等觉佛道的心?如果没有,戒体是否得到就值得观察了。

    菩萨戒由“菩提心”和“戒体”相生相成。希阿荣博堪布说:“为了度化众生而誓愿成佛是发心;发誓绝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是戒体。”百度词条《戒体》谓:“‘戒体’指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谓的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神密效力。”这个“戒体”的核心内容就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灵性是自身的主人,我们求解脱,围绕八识下功夫。通过受持菩萨戒,可以在心田中生成强大的戒体,使八识灵魂中的业力种子习气,得到有效的克制和阻断。就是在八识中自己修自己,以心治心,不假方便,转染成净,绝妙而有实效。

    佛陀慈悲,准许任何人都可受菩萨戒,不仅出家人,也不仅在家居士,世俗社会上的各类人等,除特殊个案之外,皆可受菩萨戒,乃至其他法界众生亦可受菩萨戒。

    历史上,佛门内外都以受菩萨戒为自豪。三坛大戒所用《沙弥律仪要略》经本,是莲池大师编辑的,莲池大师署名“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祩宏辑”。夏莲居会集《无量寿经》,署名为“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楞严经》笔录者署名“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南北朝时期,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2018/6/10)

菩萨戒“鼓励”金句十八条

  《梵网经菩萨戒本》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章句简妙而流畅,义达佛祖深意。仅选摘其中“鼓励”金句18条,当今学人如能努力做到这,就是活菩萨了。  

  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2,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3,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4,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5,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6,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7,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8,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恶人辈(指外道谤佛谤法),令生大乘善信。

  9,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10,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予。

  11,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询。

  12,常请法师三时说法,不生嗔心、患恼之心,悉至听受。

  13,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14,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

  15,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16,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

  17,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18,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2009/11/29)

更新于:2023-06-16 13:0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