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2023-06-24 09:33 入门知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六祖坛经讲记(9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有情】有情的众生,指的是我们。【即解动,】我们有觉性,能够理解,能够因为理〔解〕而有所行〔动〕。【无情】无情的草木【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切记,修行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只会坐在那边打坐,只会坐在那里念佛、看书或诵经,不是那个样子,不是叫你坐在那边〔不动〕,这样就形同草木。我简单地讲,这样的修行人,对世界、对众生到底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样修是一滩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宁静,不是真正的不动。六祖所讲的不动是心不动,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动,有的人口动身不动,有的人身动口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假设你要达到真正的〔不动〕,讲的就是你的内心不被影响,真正的境界就是〔动上有不动〕。套一句大家常讲的话,就是风雨中的宁静。风雨就是动,但是在风雨当中,你能够真正的宁静,那叫不动。哪里动?要不要上班?要,要赶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饭?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这个有碍到你修行吗?没有,凭良心讲。「师父,既然上班不碍修行,您为什么出家?」「我这样也是上班啊!」「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种行业,行行出状元嘛。」状元就是开悟!有时候你也不要讲那么复杂,你就把我当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行很容易体悟三个字「享清福」。你们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间最大的福报莫过清福。那你为什么不享清福?〔动上〕就是我们人在红尘,但是心要不染尘。我们动,我们常常在说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作,所以都在动。你能够不动吗?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在变化,它随时都在变动,你要到哪里去找一个不动?纵使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动,哪里有不动的境界?!因为动,你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宁静。比如说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听到虫鸣鸟叫,但是你的心变得很静,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吧!比如你现在听音乐,音乐本身是动态的,但是你听起来就是很静。并不是你没有那个经验,而是你不明白这样的经验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你没有办法体悟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你觉得人生很累,很劳碌。「这样动来动去如何修行?」这是你的陷阱,你不是没有这样的经验,虽然这个经验跟六祖说的还差一点点,但它有一点味道。你如果能更深一层去体会这种味道,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内心世界是不容易受影响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说直心是道场,所以才说「心净即佛土净」,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体悟〔动上有不动〕,你们自己在家里用功就好了,不用说隔壁邻居都已经睡觉了,或是洗完澡,或是麻将打完了你才修行、才用功,你要随缘用功。但是你也要有拣择的智慧,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就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你修行,就好像你现在尽量创造好的环境让孩子学习。当你可以拣择,那是一种智慧,当你不能拣择,你就要随遇而安。所以有的人要讲事情,只理会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说「心净即佛土净」,就什么都不管,这样就是只理会事。各位,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要圆融,不是说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不要事。比如说,我现在住的茅棚,旁边有另外一位法师,看到法师的环境,就说:「法师,你的环境也可以整理一下。」他跟我讲:「心净即佛土净。」其实有时候我很调皮,我很想把粪水泼在他面前,然后说「心净即佛土净」。你讲这句话,要有这个功夫,不可以只明白道理,但是环境不打扫。理事要圆融嘛!所以为什么寺院要庄严?要不大家都把垃圾都倒在寺院就好了。读《坛经》要注意,你要真正懂,不要偏一边。〔动上〕,这个动讲的是一切都是无常,你到哪里它都变,但在变的过程中你应该用智慧,应该明白怎么安排、怎样拣择。你在修行当中,要老实面对自己,这个法门不适合你就要放弃,适合你就要老实。【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讲的是〔无情〕的众生。有情的众生不能够离开这些现象,要在这些变化的现象当中随缘不染境。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前面这两句我们已经讲过了。你要〔分别〕动静真假,能分清楚,就能够〔第一义不动〕,就是自性不动,自性不被影响。【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你有如此的正见,就知道自己的佛性〔真如〕本性怎么起妙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奉劝所有〔学道〕修行的人,大家要精进,好好地用心,用心生活,用觉性来生活。【莫于大乘门,】你今天听闻到最究竟的〔大乘〕法门。【却执生死智。】你却觉得有生有死,觉得〔生死〕是对应的,那是二法、是对治。大乘门是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不要执着在生死的对应,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如果他跟你同见同行,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究竟义,最上乘法。【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要记得这句话,你一定不要跟别人相争。这四句就是指的随缘度众,有的人因缘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样,你不要争,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只能说不相应,彼此尊重对方的法门。【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你只要开口跟人家争,就是自己执迷不悟。有时候跟人家谈法义,两三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见,这样就好了。比如说你在读大乘经典,大乘就是中国的汉传佛教,但有人觉得大乘非佛说,你不要争,也不要紧张,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有很多人开悟给你看了。【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我们常听到很多人这么讲,他的法门最殊胜,或是现在末法时代,只有修这个法门能够得救,其他的法门不能,你就静静地,不要争。如果你执逆诤辩,事实上已经诽谤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的,你到中药房去,如果中药房里只卖一种药,那叫中药房吗?中药房假设卖一千种药,请问哪一种药能治病?所以,我已经讲完了,合适的就是好药,看你是什么病,我就开什么药给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么病。明明是感冒,你却吃腹泻的药,明明睡不着,你却吃酸痛的药,你的病怎么会好?!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修行离不开心,假设离开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今天我们学了佛法,你是不是能够〔依法修行〕呢?【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接下来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六祖大师的衣钵,二是法要传给谁。【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回顾第一章,六祖大师本来在山中修行,因韦刺史请他到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示,六祖大师讲经说法三十几年当中这些法宝已稍作整理,成为一部经。我们为了恭敬大师,称之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你知不知道它的可贵之处?这个法这么好,就是宝,就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读任何一本经,都有甚深的因缘。你们虽然在学佛,但有的经典可能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学到,比如说《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金刚经》等等的这些经,这些经都很好,就看你的因缘和程度,但你也不要贪多。有因缘,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最好一门深入,这样才不会耽误自己。

人生真的是很无常,短短几十年,有时候不用功,错过此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就好像你们有问题要把握机会问。学了佛法最主要就是要破你的执着,让你能够彻底放下,让你明心见性,心开悟解,解脱自在。【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东西敢承担,他讲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担保,这叫正法。大家都在学佛法,大家接触不同的道场、法师或是上师,但是你学的是不是正法,没有人知道。有时候你听出家人讲,听在家人讲,有时候你听显教讲,听密教的讲,正不正知道吗?不要以为你听到的都是正法,你应该多用功,多看看佛经,才知道讲得正不正确,否则你根本没有一个依据谁是正。六祖说的正法就是他说的没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过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证。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表明很清楚,我们现在讲法所传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领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够领悟的讲太多你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为有时候你不堪承受。所以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讲你受用的法。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你们身边有很多朋友,同参道友,你不需要将你所学的全盘灌输给他。你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层次或他的好恶。喜欢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来帮助他。只要你的知见正确,任何一本经让你讲都是圆满的,圆人法法皆圆。如果你是个明心见性的人,法法都能够直指人心,这叫做你已经深入法义,你能够用他最能够明白的概念来为他说法,内不内行就看你怎么说。所以我常讲:「来,不要讲一句佛法,讲给我听听看。」但是大家都掉入陷阱,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是佛法。但有些人听我这样讲反而吓一跳,他不敢讲,你现在开口是佛法,闭口是佛法,只是你讲得中不中肯而已。【盖为汝等信根淳熟,】现在法海问要传法给谁,六祖大师并不说一个人,他说〔汝等〕,指的是你们。【决定无疑,堪任大事。】我们常说你是佛弟子,就要负担起如来家业。你们要承担起来,就好像我们是家庭里的长子,要担起家业。当父亲不在了,长子为父,你就要承担。你觉得如来的法很好,大家应该共襄盛举。【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六祖今天除了不传衣钵,除了五祖弘忍的交待,还有达摩祖师以前就讲一首偈。若不是六祖大师点破,有时候我们看不懂它到底在讲什么。【偈曰:吾本来兹土,】指达摩祖师本人,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救迷情。】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传顿教法门,也就是佛的心印,或是传我们所讲的禅法。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佛法已经传到中国了,可惜那时候开悟见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把它当成学问在探讨,或只停留在修身养性,这是很可惜的。所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还有人要害他,只是达摩祖师功夫太好了,所以怎么害他都害不死,这就是一种示现。【一花开五叶,】〔一花〕指达摩祖师本人。〔五叶〕从他下面,就是五个人,就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刚好五叶。【结果自然成。】第一指达摩祖师的任务完成;二是指会有六祖惠能大师来开花结果,让佛法兴盛。中国的佛法之所以会兴盛,当然要归功很多人,但是,后人共推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六祖惠能,真是传奇!假设他没有展现这样的禅法,没有把禅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我们这些中国读书人是不能信服啦!达摩已经预言说未来会怎么样,你要明白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不但知过去,也知未来,太不可思议。但是,难道你没有这个能力吗?有。比如说,有时候你心很乱,你可能没有想到什么,但是如果心静下来,你就会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心更静,想的范围就越广。如果你真正能够达到彻底的清净,你知道你的能力吗?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你们有佛性,只是现在心净不下来,所以障碍住自己的佛性。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前面有「各各摄心」,回归心的目的就是净化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你要切记我所讲的这一句话,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你自己敲木鱼、诵经,但是你在做这件事当中,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坐在那边念阿弥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无论多少时间,只要你的心没有净,事实上你都不是修行。简单讲,那些都叫做修行的形式,你心没有净下来,你所做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不过是结个佛缘。如果你的心能够净下来,你所做的事,不管做什么事,统称都叫做修行。比如说我现在在外面散步,我心能净下来,事实上就是修行。你现在在喝茶,能够净化你的心,就是修行。这样的关键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呢?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师父,他在赶经忏,那这样是不是修行?这要问他的内在,假设他在诵经、做佛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则就不是。所以无论你现在修任何法门,或是你跟那个师父学,只要你心清净即修行,心不清净就不是修行。心如何清净?执着就不清净,染着就不清净。离开执着,离开染着,离开那些境界,心才能够清净,所以「心净即佛土净」是这个意思。你要真正地达到那个境界,否则我看你还是找个好环境修行,就好像你要找个好学校、好老师、好同学、好师父修行。这叫环境。你的程度不够,外面的境界对你是有影响的。【听吾说法。】六祖大师慈悲,把心净下来,六祖大师说的法大家才会受益。一样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师还没有开口,他就开悟了。因为法师还没有说,他就万缘放下,当然就开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法,迦叶尊者不就相应了吗?!不用说就懂了。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信。你要深信这个事实,你自己是佛,你千万不要怀疑。你说:「师父,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因为你睡着了,当然不知道,你醒了就知道了。「我才不相信。」我说你是佛祖,你就说你是妖魔鬼怪;我说你真有智慧,你就说你真傻。有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你要把他往上拉,他就是越往回走。就像昨天跟班长谈到人生有很多陷阱。我说:「没有关系,虽然都是陷阱,你爬得起来就好。」没有错,人生有很多陷阱,你已经都跳下去了,也踏到地雷了,但是现在爬得起来就好。不要再躺了,爬起来。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掉进陷阱爬起来就好了。【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解。六祖大师先讲那句话叫你信,你真信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如果有人为你说法你怀疑,事实上你是没有办法受益的,那又如何去理解呢?!这句话简单地讲,就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表面上是外面的境界,事实上是你的内心。我们都知道佛印跟苏东坡的一个故事,苏东坡看佛印像牛粪,那是苏东坡的境界;佛印看苏东坡像佛,那是佛印心中的境界。所以,境界就是境界,汝心自生分别,所以境原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钱就是钱,钱没有善恶,是用钱的人产生的善恶。所以有人说修行一定要贫穷,为什么非要这样?富不是一样?不见得要贫道,那知见还是有问题!别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别人的穿著跟你不一样,你不可以说他奇装异服;别人的兴趣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怪胎。我们的很多概念真是没有道理,但我们总以为很有道理,难怪你不能开悟。你明白道理了,事实上你看这个世间都很顺眼。你如何看得顺眼?那是因为你明理,所以你心柔软,你看这个世间真的顺眼。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你就不顺眼,那是你的心自己起分别。【故经云:】这是出自《楞伽经》的一句话。【「心生种种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就能成就。【心灭种种法灭。」】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灭,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义的人,事实上自我觉察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学禅宗的人,他的心观照能力很强,对自己的观念察觉也很锐利,那个就是觉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大家要去培养这样的功夫。【若欲成就种智,】〔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要成就佛的圆满的智慧。【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需要达到这两种境界。这两种乍看好像差不多,但还是不同。〔一相三昧〕指的是现象,你面对一切现象境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响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动静语默,内心不被影响,内心能够得定,能够自在。我们不要说这两个成就,光是一个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说你现在坐着,看到外面的现象的变化,你的内心还是很稳定,那叫〔一相三昧〕。比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开会,跟主管同事之间的沟通,跟客户的互动,一直到回家,解决家里的一些问题,一直到你晚上睡觉,整天的过程中,内心都是清净的,那叫〔一行三昧〕。越说越困难,我们不要说清净这两个字,光是说不生气,这比较简单,但你都做不到。慢慢练习,先从不要紧张开始练习,接着练习不要怀疑。不怀疑表面上好像很简单,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怀疑,你怀疑习惯了,只要一风吹草动,晚上就睡不着。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不要执着那个现象。【于彼相中不生憎爱,】我们很容易在现象中产生喜欢跟讨厌,喜欢起贪,讨厌起瞋,这是在学佛当中相当强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够在这里修就了不起,「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开悟了。离开贪跟瞋,就是爱跟恨,就是喜欢跟讨厌,这样就开悟了。【亦无取舍,】心中不起爱憎,自然就不会〔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随着因缘。就像世间有成败兴衰,《三国演义》刚开始就讲,「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世间的人没有办法看清楚这个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败,就好像接受花开不接受花谢一样。很多的东西可以叫一个周期,一个回圈,我们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吗?!有的东西时间到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佛法还不是在印度灭亡?那有没有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就出来捶胸顿足?没有,这是因缘条件。佛法在印度灭亡反而在中国兴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权利,法是普遍一切,是普遍的现象,它并不属于谁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创造真理,而是他发现了真理。【安闲恬静,】一个人能够这样就很潇洒。【虚融淡泊,】就是我们所讲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名言,他还是有这样的体悟啊。但是这样的生活你可以过吗?这八个字,就是早上我写的享清福。之前我在山上三年,有一次有个人去爬山,看到我坐在那边,就过来跟我聊天。他说:「师父,这就你一个吗?」我说:「是。」他说:「你会不会无聊?好像很孤单很静。」我说:「只要还有一个人,就太吵了。」只要还有一个人的存在,就太吵了。谁在吵?自己在吵。所以你们不要害怕孤单,一个人就很乱了。就你一个人,你抓住他,怎么净?还是净不了。形式上一个人表面上是很静,很孤单,但是你的内在太吵。所以把那个概念放下才能够〔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前面我们讲过一个概念,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真心,就是平常心,你能够保持平常心。【不动道场,】你的心不被境界所影响。【真成净土,】此时此刻不是净土是什么?!因为你的心不被染着,那是彻底的清净。这个〔土〕指的是你的心地,指的就是你的心清净。【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假设有人具足这两种〔三昧〕,修行到这两种功夫。【如地有种,】这两种就好像是种子。【含藏长养,】等待因缘成熟。【成熟其实。】自然就瓜熟蒂落。【一相一行,亦复如是。】这两种的道理跟大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今说法,】前面谈到的是种子,但是它要有助缘。〔说法〕就是助缘,比如说,今天我在上课,但是你内在的种子乱七八糟,我再怎么上课,你长出来的是更糟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假设种子是差的,雨淋下来会越来越差。有时候我讲的法刺激到你,没有办法消除你的贪瞋痴,还会增长你的瞋恨。我们要帮助别人,反而让别人的瞋恨心生起。所以两个要配合,当我要让这个种子长大时,还要看你内在是什么种子。如果你内在是善的种子,我助你一把,让你善根增长;如果你内在是恶的种子,我助你一把,有时候会让你的恶势形成。严格教导孩子,也是助缘,把孩子好好宠爱,也是助缘,但是一个成器,一个不成才。为什么结果不一样?你有没有办法好好看到你自己的内在?这会儿不是说我一直教,你们要配合,你至少要有真正想修行的种子。你只要把它埋在心里,我没有来跟你说,我就对不起你,这样课讲下去才有用。佛法譬如天雨,天雨虽大,不淋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有缘怎么区别?你的条件准备好了,就有缘嘛!我们不是常讲一句话吗?—「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但是,这颗种子不容易,我不是说对佛法有兴趣,我是说你真的想修行,不简单。有时候你还在观望,我容许你观望,但是不要观望太久。为什么?因为第一班船是铁达尼号,你最好不要上船。第二班船就要慈航普渡,就该上船啦,不要再看了。【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六祖大师讲的,你说狂妄也好啦,但他话可以乱讲吗?不可以,因果自行负责,未证不可以说证。就像释迦牟尼佛开悟时,为五比丘说法,他也是类似这样的讲法,他说「我已证,我已知,我已断,我已成。」他可以这样讲。该是承担的时候,应该勇敢地讲出来。前面两句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按照我所讲的宗旨或理路,你一定开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悟后要起修。第二句话:「按照这样修行,一定能够证果。」这样的话,你看《高僧传》就好,事实上也没有几个敢这样讲。一般就是修行修到最后,结果他示现往生极乐,或他修行的成果,这有可能说他开悟了。但六祖讲的这个话,好像是说你按照他这样做,必然会成佛呢!六祖大师是什么层次?他不是一般我们所讲的那种开悟的层次而已,所以人家才赞叹「何其岭南,有佛出世」这样的话。你听他讲的话,就应该明白他的层次,常常有人讲六祖惠能一定是再来人,一定是菩萨来示现。

【吾偈曰:心地含诸种,】就是唯识所讲的八识田中的种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复杂,所以我们要多增长善的种子,让它增长增强,恶的种子要让它减少减弱。精进就是这个意思,精进不是说你一天用功多少小时,精进讲的是品质,不是时间。只要停留在时间就是现象,你看现像是不准的。比如说,我们同学当中会互相赞叹︰「师父,你知道某某同学有多精进吗?他早课三点钟,晚课三点钟,一共六点钟,有够精进。」你讲的是现象界的时间,这不是精进,他如果没有改变,喊破喉咙也枉然,坐破蒲团也枉然,拜断双腿也枉然。你有没有看一些武侠片?比如说一些魔头在洞中修行也是很精进,但是妖魔鬼怪总是妖魔鬼怪。所以,精进的定义你抓对了吗?不是时间,而是他有没有让善增长,让恶减少,或从此止息,或是善未生,让它生,让它长,这是真精进,关键就在这里。【普雨悉皆萌。】比如说你们今天能够来听佛法,就证明在八识田中有佛法的种子。但是你今天听闻佛法,我不是普雨,我只是毛毛雨,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点。但是如果你的种子够强,一点点就够。有些植物,只要有露水就够了,它不用浇水。有很多植物并不是渴死的,都是淹死的,不会种花的人都把它浇死了。如果你条件好,你有露水就活得很漂亮。你自己的种子好,内心纯厚,点一下就行,不是你要听很多,触动了就触动了。【顿悟花情已,】就是开花的意思,譬喻开悟。【菩提果自成。】开悟之后自然就能够修成正果。

更新于:2023-06-24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