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打禅七吃包子”的故事

2022-09-29 16:27 持戒修身
在前边所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你坐在禅堂里,打这个妄想,静坐一须臾,就有功德,胜造七宝塔,想来想去,连一须臾的时间也没有静坐,那么,一点功德都没有。
为什么?好像认指为月一样,只见手指不见月,还说功德无量!无量!坐在那里念无量!又说,我能毫光照大千!我能毫光照大千!这种境界不是用想的,也不是用说的,而是去行的。
你能真正清净入定,那时才能毫光照大千。不能入定,胡思乱想是没有用处的,想来想去都是妄想,和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又在想,我怎么样能入定呢?我怎么样能开悟呢?
如果打这个妄想,怎么样都入不了定,怎么样都开不了悟。为什么?你只在皮毛上用功夫,不在般若上用功夫,竟向外找,不向内求,永远找不到的。
各位,你们应做电疗医生来帮助这个世界,拯救空气污染中的众生。成就空气清洁中的佛,那么,大家现在要静坐,不要打妄想。这一点,希望你们要明白,要了解。现在我把清净空气的电疗法告诉大家,你们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今天是禅七第二天,你们所用的功夫有没有上路?是上正觉的路,也就是菩提路。你们参“念佛是谁?”有没有提起来?你们的妄想是不是放下了?
若是没有提起“念佛是谁?”赶快把它提起来。好像“猫捉老鼠”一样,聚精会神在等待;又好像“鸡孵卵”一样,一心一意在想小鸡;又好像“龙养珠”一样,谨慎专一地保护,能念玆在玆来研究,才能有成就。
我们是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戒*。这种苦行敢说是世界第一家,尤其在打禅七的期间,每天坐十二小时,走六小时。这样辛苦,需要营养,所以在中国,从前打禅七的时候,每天晚上每一个人可得两个大菜包,皆大欢喜。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规矩,所以吃中饭时要加菜,叫大家吃饱一点,有力气跑香。佛教的戒*,规定“日中一食”,就是在正午的时候吃饭,一天只能吃一餐。
到后来就改为过午不食,就是过了十二点钟以后,不可以再吃饭。可是在早晨可以吃粥,这是因为没有超过中午,所以不是犯戒。
在禅七期间,如果没有吃饱,那么,跑香、行香、坐香,都没有力气,就会生退转心。怎样生的?参禅的人,到了晚上,肚子发牢骚,批评你太自私,只知道修行,只知道开悟,对它一点也不关心,令它受痛苦。
说你修的是什么道?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于是乎就不和你合作,所以使你容易生出退转心,不愿意修行了,前功尽弃。所以在禅七的期间,一定要吃饱,才有精神求智慧解脱。
今天讲“打禅七吃包子”的故事,这是真人真事,不是虚构。在中国宁波天童寺,该寺方丈叫密云禅师,他是个明眼善知识。该寺的维那师父,也是个明眼善知识。
不过,这个维那的慈悲心太多,那个方丈的慈悲心太少。方丈和尚是“摩诃萨不管他”的作风,维那师父是“菩提萨埵爱管他”的作风,两个人的思想不同,所以作法是对立的。
在打禅七的时间,大家勇猛精进打坐,求智慧解脱。这位慈悲的维那师父,在晚上看大众肚子饿,没有食物,无精打彩地坐着;有的昏沉,有的掉举,不是睡觉,就是坐小。
本来坐时是三尺高,现在是一尺半,为什么?因为肚子饿,挺不直腰,所以叫坐小。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之后,就没有法子继续维持下去。
维那一看这种情形,便发慈悲,为照顾大众的健康,所以用*通力,在定中到厨房偷锅粑,每个人分一块。等开静时,大众睁开眼一看,在膝上有锅粑,就偷偷吃了。
人是铁,饭是钢,马上就有精神了,跑香时,也不觉得疲倦,不像饿的时候,跑也跑不动,要在旁边休息。这位慈悲维那,偷了两天锅粑,给大众当点心,不料在第三天,被方丈和尚发现他偷锅粑,于是被迁单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第三天早晨,管理厨房的和尚,发现锅粑不见了,以为被老鼠偷去了,因为职责的关系,乃向方丈和尚报告这情形,请示方丈和尚。老和尚说:“那么,就捉老鼠吧!”
到晚上,方丈和尚在定中观察,发现维那在定中又去厨房偷锅粑,于是把维那的身体放在凳底下。等维那回来一看,自己的房子不见了,仔细的寻找,在凳下找到,于是把身体拖出来。
这时,方丈和尚说:“你在做什么?你这个大老鼠,敢到厨房偷锅粑,现在你犯戒,你知道吗?犯戒是要被迁单的,明天你走吧!我们这里不留你了。”
这位被迁单的维那说:“您迁我的单,是可以的。可是我有一个要求,请您答应我。”方丈和尚说:“你要走了,还要求什么?”
维那说:“参禅的人,一定要吃饱饭,才能用功修行。如果吃不饱,的确不能修行,所以我到厨房偷锅粑,是为大众,不是为我自己。希望方丈和尚发点慈悲,每天晚上,每人分两个大包子,若能这样做,我就向和尚叩头顶礼。我走之后,也不会打妄想。”
方丈和尚一想,这话很有道理,便说:“好吧!答应你的要求,满你的愿。”从此之后,每逢打禅七,晚上每人可得两个包子吃。
这位维那师父问方丈和尚:“我应到何处?”方丈说:“你到四川去,到那里去建道场,因为那地方的护法和你有缘。”于是他用神足力,来到四川看见有一个地方,有两棵大桂树,枝叶长得非常茂盛,于是在树下打坐。
后来被当地的护法居士发现,认为他是老修行,是有德行的高僧,于是便在桂树下建一所寺院,命名为“双桂堂”。他就在此堂传法授徒,后来有很多参禅者开悟,他也成为开山的祖师。
更新于:2022-09-29 16:2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