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大意

2023-10-25 19:05 四十二章经

我们对四十二章经的理解加深,可以让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眼光,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平静下来,也可以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消除我们的烦恼、痛苦和业障。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充满大智慧的经文。四十二章经中的每一句经文都有着很大的意义,而且读诵四十二章经后,还能为我们消除业障,大家在生活中要多去读四十二章经,这样是能把前世业障所消除的,还能让前世债主尽快脱离苦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内容。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从这以后,世尊的比丘弟子们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请求佛陀给与解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等。当听到世尊的教诲和要求以后,大家都纷纷心开悟解,于是双手合掌,恭敬地答应,并且都能够顺从世尊的教导。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陀这样说过:“能够辞别父母双亲,而出家修行,从而认识了自己的心,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悟解了远离造作的无为法,这样的人就叫做沙门。能够时常奉行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身心举止就会逐渐清净,再观察修行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最终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所谓的阿罗汉,以他的功德,能够自在地飞行变化,寿命长远达到很多大劫,一举一动,都会感动天地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谓阿那含,当他这一生的寿命结束以后,他的灵神(神识)就会上升到三界当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净居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并且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再其次为斯陀含,所谓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后,将上升天界;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将再次回到人间,并在人间证得阿罗汉果。再次为须陀洹,所谓须陀洹,他经过七次人间和天上的生死来回,就会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断尽了一切贪爱,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断了,无法再复原一样,阿罗汉永远也不会再生起贪爱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出家沙门,应当断掉贪欲,去除爱的习气。这样就会逐渐认识自己心的源头,自然通达深奥的佛理,最终将会开悟没有造作的无为妙法。从而在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好得到的;对于外境来说,也没有什么好贪求的。于是,他的心就连觉悟和修行也不会牵挂,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业的积累。他已经远离了妄念和造作,也不会陷入修行和证果的执着。当他超越了各种位次差别,而证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话,那就叫做真正的觉悟之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陀这样说过:“当一个人剃除了胡须和头发,成为一个沙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后,他应当散去世间的一切资产和钱财,通过托钵化缘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饭,晚上在大树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张罗了。让人变得愚痴并且迷惑的,就是爱和贪欲啊!”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哪十个方面呢?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过失,却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赶快悬崖勒马。等到罪报光临自身的时候,那就好像一条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终于变得深不可测,而且广阔无边了。倘若有的人,虽然也有很多过失,却能够自己认识到,知道自己过去的不是,并且开始改恶行善,于是,他的罪业就逐渐消灭了。就如同生病的人,发出了一身大汗,那么,他的病就会逐渐痊愈了。”

第六章 忍恶无嗔

佛陀这样说过:“当那些恶人,听说你时常行善,故意来捣乱的话。你应当管住自己的身体,平息自己的心绪,没有必要忿恨和责骂他们。那些来行恶的人,就把恶行给他们自己带回去了。”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听说我坚守觉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来辱骂佛陀。当时,佛陀只是沉默,没有回应。

当他骂完了以后,佛陀问他:“如果你去给别人送礼,对方不接受,礼品是不是应当属于你自己呢?”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陀这样说过:“博学多闻,喜爱修道,这样的人,悟道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坚守志向,依教奉行,这样的人,他的道行非常广大。”(注:博学多闻,喜爱修道代表的是用贪心修道,所以悟道会变的非常困难。真正的修行是要断贪、嗔、痴、而有些人是把贪、嗔、痴换个对象,不是断掉,这是错的。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能快速入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陀这样说过:“看到别人在布施修行,以欢喜心赞叹鼓励,得到的福报非常广大。有一位沙门问道:“这个福报有穷尽吗?”

佛陀回答:“这就好比一个燃烧着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们的火炬来分引火种;各自回去烧火做饭,照亮黑暗,这个火炬却依然如故。你所问的福报也是这样的,不会穷尽。”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陀这样说过:“用饭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初果须陀洹;供养一百万初果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二果斯陀含;供养一千万二果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三果阿那含;供养一亿三果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四果阿罗汉;供养十亿四果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自己那位念而无念、住而无住、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的当下法身。”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陀这样说过:“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分别是:自己贫穷,却能布施,这很困难;出身于富豪权贵的家庭,却能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面对死亡,能够坦然舍弃生命,这很困难;能够有缘看到佛经,这很困难;能够出生在佛陀的时代,或者有佛法的时代,这很困难;能够坚强地忍耐住美色和欲望的诱惑,这很困难;见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能够不贪求,这很困难;被别人侮辱了以后,能够不产生忿恨之心,这很困难;自己有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居高临下,这很困难;在为人处事当中,能够不用心机,这很困难;能够广学多闻,深入研习法义,这很困难;能够灭除自以为是的我慢之心,这很困难;能够不轻视初学者,这很困难;能够处处用平等心对待一切,这很困难;能够不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这很困难;能够有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很困难;能够在开悟见性以后,踏踏实实地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能够随着教化因缘的成熟,而救度众生,这很困难;能够面对着一切境界,心中却如如不动,这很困难;能够善巧地理解,并且运用种种方便法门,这很困难。”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得到宿命通,并且通晓究竟之道呢?”

佛陀回答:“以纯净心坚守自己的解脱志向,就自然会通晓究竟之道。就好像擦拭一块旧镜子一样,当把污垢去干净了,光明就显现了;如果能够断除欲望的污垢,而且没有贪求之心的话,就将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善,什么样叫做大善呢?”

佛陀回答:“修行菩提道,坚守真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向与菩提道完全融合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有力量,什么样叫做最光明呢?”

佛陀回答:“能够忍辱,就叫做有力量。因为不怀恶心的缘故,所以安稳而有力。忍辱的人不会有恶行,所以一定会被大家所尊重。如果心中的一切污垢都灭尽了,清净而无瑕秽,那就叫做最光明。这样的话,从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十方世界的一切所有,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已经成就了真正的一切智,这才叫做光明啊!”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的心中怀有爱和贪欲,所以不能够见道啊!这就好比澄静的水面,用手把它搅浑浊,大家都来观看,没有谁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人们因为爱和欲望交织在一起,心中就会混浊杂乱,所以就不能见到觉性(见道)了。你们大家作为沙门,应当舍弃爱和欲望。当爱和欲望的污垢除尽了以后,自然就可以见道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陀这样说过:“所谓的见道啊,就好比拿着火把进入了暗室当中,里面的黑暗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明。学佛修道的人,当见到了真性以后,无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智慧的光明。”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陀这样说过:“我的这个教法啊,它是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言无言之言,修无修之修。明白的人啊,就在眼前;迷惑的人啊,远在天边。一切言语无法形容,一切事物不能束缚;真假只在毫厘之际,成败只在片刻之间。”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陀这样说过:“观察天地宇宙,知道它不长久;观察世界万物,知道也不长久;观察自己当下的灵明觉性,知道它就是真正的无上菩提。能够这样知道和认识,就会迅速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陀这样说过:“应当观察自己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各自都有它们的名字,而没有一个叫做我。既然哪里都没有我,说明我和身体都是如幻不实的啊!”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追求名声;往往到了声名远扬的时候,就快要去世了。只知道贪图世间的名声地位,而不知道学佛修道,最终将是白辛苦一场。就好比烧香的时候,虽然人们闻到了香气,可那已经是香的灰烬了。业力就如同烧毁香的火一样,总是尾随在人们身后。”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陀这样说过:“钱财美色对于人们来说,人们往往舍不得。就好比在刀刃上面有一点点蜂蜜,根本就不能顶一顿饭的享受;小孩子用舌头去添,就会有割坏舌头的危险。”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被妻子儿女和房子家产所束缚,甚至超过了监狱;监狱还有释放出来的时候,妻子儿女却不会有一点放你出来的念头。为了那一点点情欲和爱恋,不怕整日地奔波劳苦。虽然明知道苦海无边,却心甘情愿地,沉溺于其中,所以叫做凡夫。倘若能够跳出这道门,必将是一个超越凡尘的阿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陀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爱和欲望当中,没有能超过男女色欲的。色欲的力量之大,范围之广,其它欲望无法相提并论。幸好只有一个如此强大的欲望,假使有两个的话,普天之下,就没有能够修道的人了。”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陀这样说过:“沉溺于爱和欲望的人,就如同手举者火炬,顶着风行走,肯定会有烧手的危险。”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有一次,大自在天神,把天宫里的玉女献给佛陀,想要破坏佛陀的正念。佛陀说道:“这个皮囊里面装满了各种污秽的东西,你拿来干什么呢?你们去吧,我用不着。”

于是,大自在天神更加恭敬佛陀,因此虚心地请问佛法密意。佛陀为他解说以后,他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佛陀这样说过:“修道的人啊,就好像一块木头,飘在水流当中,顺水而行。如果不碰到两个岸边,也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挡,也不被洄流所困住;而且不腐烂的话,我敢保证这块木头,肯定会进入大海。修学解脱道的人,如果能够不被情欲所迷惑,也不被各种邪见所影响;勤奋精进,而又没有刻意造作的话;我保证这个人,必将会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陀这样说过:“千万不要相信你的意识,你的意识虚妄不可信;千万不要与美色相接触,接触美色就会带来祸患。证得阿罗汉以后,才可以相信你的意识。”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陀这样说过:“千万不要去看美丽的女色,也尽量不要和她说话。倘若需要和她说话,应当端正心念来观察:‘我作为一个出家沙门,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应当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把老年妇女,观想成自己的母亲;把年纪稍大一些的,观想成自己的姐姐;把稍小一些的,观想成自己的妹妹;把年幼的,观想成自己的女儿。于是应当产生帮助她们解脱的心,息灭淫欲的恶念。”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道的人啊,就如同身上盖着干草,看到了火,要赶快躲避一样;修道人面对着欲望,必定要赶快远离它。”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因为无法管住自己的淫欲行为,想要切断***。于是,佛对他说:‘与其切断***,不如切断淫欲之心。心就好像官府的功曹使(辅佐郡守或县令的主要官吏)一样,他们要是下了禁令,大家都会跟着停下来。如果你的欲望邪心不停止,切断***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为他说了一首偈子:

欲望来自于你的意识,意识通过思想而产生;

思想和意识平静以后,没有美色和淫欲可行。

佛陀说道,这首偈子是过去的迦叶佛说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因为贪爱和欲望,而产生了忧愁;又因为忧愁,发展成为恐怖。倘若能够放下所有贪爱的话,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怖可言呢?”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道的人啊,就好比一个人和上万人在战斗。有的人披盔戴甲,刚要出门,就害怕了;有的人走到半路上,又退回来了;有的人虽然英勇,却格斗而死;也有的人,最终胜利归来。作为沙门,学修觉悟之道,应当坚持自己的道心;精进勇猛,不畏惧前面的任何境界;最终就能够战胜各种魔的扰乱,而成就解脱圣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有一位沙门,在夜里念诵迦叶佛遗教经,他的声音悲伤而急促,心里想放弃修行。

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你过去在家里,喜欢做些什么呢?”

回答:“喜欢弹琴。”

佛陀问道:“琴弦松了,会怎么样呢?”

回答:“没有声音了。”

“琴弦太紧了,会怎么样呢?”

回答:“声音就会短促或者断绝。”

“琴弦松紧适度,会怎么样呢?”

回答:“各种音符都能够弹出来了。”

佛陀说道:“作为沙门,学修觉悟之道,也是这样的。心要是调整得松紧合适的话,就可以得道了。修道如果太急太猛,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以后,心里面就会产生烦恼;心里生了烦恼,修行就退失了;修行一退,罪业就会光临了。只要能够保证身心清净安乐,觉悟之道就不会退失了。”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陀这样说过:“就如同铁匠打造铁器一样,去掉杂质以后就成功了,铁器的品质将会非常精良。学道修行的人,去掉了心中的各种污垢和情染以后,身心行为就自然清净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陀这样说过:“一个人能够离开三恶道,投生为人,非常困难;做人以后,能够去除女人之身,转为男身,非常困难;成为男子以后,能够得到完整健全的身体,非常困难;身体虽然健全,能够生活在有佛法的国度,非常困难;虽然生活在有佛法的国度,能够遇到佛法流传的时代,非常困难;虽然遇到了佛法流传的时代,能够有机会听闻佛法,非常困难;虽然听到了佛法,能够产生信心,非常困难;虽然产生了信心,能够发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非常困难;虽然发起了菩提心,能够到达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的地步,非常困难。”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佛弟子,虽然离佛有几千里远,只要时常忆念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就必将会得道证果。虽然在我的身边,经常能够见到我,如果不遵守佛戒,终究无法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陀曾经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几天之间。”

佛陀说:“你还不知道。”

再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一顿饭的工夫。”

佛陀说:“你也不知道。”

再问一个沙门:“人的生命在多长之间呢?”

回答说;“在呼吸之间。”

佛陀说:“太好了,你确实知道啊!”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陀这样说过:“学习佛法的人,对于佛陀所说的一切经教,都应当相信并遵从。这就好像吃蜂蜜一样,中间和边上都是一样的甜;我所说的经教,也是这样的。”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一个沙门,在行道的过程当中,不要像拉磨的牛一样,表面上身体在行道,心中的道却不行。倘若学会了用心来行道的话,哪里还需要什么行道呢?”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修行的人啊,就如同一头牛,驮着很重的东西,行走在很深的淤泥当中;虽然极其疲劳,却不敢左顾右盼,直到走出了淤泥,才可以休息。作为沙门,应当通过观察,知道情爱和欲望,比淤泥更加可怕;于是,用正直的心,专注于修道。这样,就可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了。”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佛陀这样说过:

“我看待王侯贵族的官位,如同能够穿过缝隙的微小尘埃;看待黄金美玉等珠宝,如同被人丢弃的瓦块和碎石;看待上好细绢做成的衣服,如同破烂的粗布;看待三千大千世界,如同一个小小的诃子;看待阿耨达湖的圣水,如同卑贱的擦脚油;看待一切方便法门,如同一堆幻化的宝藏;看待无上乘的究竟妙法,如同梦里面的华贵金衣;看待诸佛的觉悟之道,如同疮眼病人眼前的空花;看待禅定,如同那根不存在的须弥山的柱子;看待不生不灭的涅槃,如同白天晚上都醒着;看待正和倒,如同六条龙在空中飞舞盘旋;看待平等,如同一片真实的大地;看待佛法的兴盛与教化,如同一棵树,要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更新于:2023-10-25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