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那一盏净心的清凉

2024-07-26 10:45 禅茶文化

茶在我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传说来自七千多年前的神农氏遍尝百草为百姓治病。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能解百毒的神效。以后每每出去采药都携带茶叶。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

而那时的茶写作荼,两个字通用一直到唐朝才定下茶字。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今年1月,在英国《自然》杂志推出的期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的研究指出,考古学家近日发现,汉景帝墓所出土的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50年前。汉景帝是一位茶爱好者,他于公元前141去世,汉景帝的墓发掘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直到现在墓中所发掘的有机物才被科学鉴定为茶叶,而且是小而未开的茶芽,通常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多利安富勒教授说这一发现显示了现代科学在揭示不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汉景帝墓中茶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一窥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它揭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的起源。

巴蜀地区是最早使用茶这种资源的,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确凿可信的关于茶的资料是公元前67年王褒写的《僮约》。王褒到巴蜀一个相好的寡妇家里,寡妇的仆人非常不耐烦伺候他,就跑到寡妇亡夫的坟前哭诉:大爷,你当初买我的时候只说让我伺候你,没说让我伺候你太太的情人相好啊。王褒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让寡妇把仆人卖给他,寡妇答应了。仆人要求把每天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写下来,没有写下来的都不做。记载可以看出规定憧仆的任务,其中就有烹茶尽具、 武阳买茶的记载,在当时已经有茶叶市场,说明饮茶至少在蜀地已初具规模。

禅起源于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由达摩大师传来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之后广为弘传,唐、宋、元、明、清禅寺遍布中国。禅是一门直接让我们走到无上智慧的法门,从疑入手,在不明白处参究,最后契入圆满智慧。摩诃衍禅师说:禅为利智藏,功德之福田。禅如清净水,能洗诸欲尘。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

茶和佛教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在佛教唱诵集《献供赞》就有蒙山雀舌茶奉献,由此可见,蒙山雀舌茶作为最上等的茶用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唐代,中国的茶文化进入到鼎盛的时期。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书,奠定了一千多年以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茶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利润很可观的物资。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浮梁、婺源、九江这一带,就是重要的茶的贸易区。晚唐的杜牧给朝廷的备册里面写到:当时长江上的江洋大盗杀人越货之后,搜罗来的珠宝,玉帛用来交换茶叶,把钱漂白。

唐朝喝茶的方法和今天的喝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唐朝的茶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当于一种点心,可以当食品用,可以充饥,茶里头可以放桂圆、红枣、枸杞、中草药、干果放能够想到的很多东西。

茶在唐朝佛门当中已经非常兴盛,《封氏闻见记》里头就有讲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而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是唐僖宗御用的真品。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盆、椒器、烹煮器和饮茶器。这套文殊院特别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时供养佛陀所用?还是随行喝茶所用?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更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百丈清规》,虽然已经散失,但是在多次修订的禅林规式之中,均有多处有关举行禅院茶礼(宴)的规定:如以茶汤宴请首座及远来尊宿,或招待大众,或为新任方丈升座等的礼仪规范。而唐宋以后的禅院中还设有茶寮,茶堂,专职供茶的僧人茶头,施茶僧,设于法堂内的茶鼓等项。《百丈清规证义记》里面高频率地出现禅茶的礼仪制度。如:卷五之一朔望要普茶,每月十四、三十放假,集禅堂前,剃头、净衣,午饭后开小静,洗浴晚课毕,礼祖,上方丈或说晚参阅堂闻鼓声,吃普茶,听宣规约,回堂。方丈另请两序茶,一则察问学人见解,二则评论常住公事。另外,元刻本《清规》节腊章第八方丈小座汤条下载有丛林以茶汤为盛礼的自述,自古茶礼最重,有谢茶不谢食之说亦是禅林重视茶礼之确证。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从谂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其实吃茶去的公案在此之前,发生了很多次,在此之后也发生了很多次。当时南北方很多著名的禅师都有吃茶去的公案,比如归宗智常,他也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也讲过吃茶去。《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都有记载,他是赵州禅师的师伯辈。为什么吃茶去也会成为一个公案,成为禅修的一部分?这跟南宗禅洪州宗兴起以后,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用功有关系,担柴挑水皆能悟道。

宋代饮茶,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并发展出艺术性 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在宋代佛门,禅僧饮茶已成为家风,有如何是和尚家风?曰:饭后三碗茶。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日本荣西禅师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绍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和、敬、清、寂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造就了最负盛名的径山茶宴。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茶,无论在修学当中或者在生活里面,它在佛门里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禅宗当中更为出萃拔类!在选佛场里每天精进用功办道,茶不单单作为饮品补充身体所需,更成为一个良好的助道因缘,当昏沉时睡眠盖难以对治的时候,喝上一杯浓浓红茶或者淡淡的清茶,看似生活里的不经意,却在关键时刻帮你打通一个关隘。在禅堂里参禅打坐用功夫的时候,随着季节的变化,穿插在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总是会安排大家吃上一杯茶,要么中午,要么傍晚,都会和身心协调的特别相应。吃茶,不仅仅只是喝一杯茶而已,在里面也无不透露出修行者的功夫,无论是吃茶还是倒茶的人,都是在中规中矩当中行持着祖师禅的妙法。龙含珠式执持着茶杯,喝的是那么典雅,倒茶的人亦是那么庄严。吃茶时杯不离口,滚烫的热茶一口气喝完,不可以放下,不可以换手,里面所有的动作都是一合相的,每一个微细的动作都蕴含着修行者的功夫在其中,只要一个动作,做事的人就知道您要做什么,一刹那间就能够了知对方的心,彼此之间默契的完成各自手头上的事,毫不打彼此的闲岔!就是这个打闲岔曾经出现一个小插曲,也成就了宗门耆旧一段大事因缘。光绪二十一年,五十六岁的虚云大师去扬州高旻寺打七,待八七开静,热水偶溅及手,茶杯堕地扑落一声,疑根顿断。乃述偈云:杯子扑落地,声响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曰: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在以前宗门公案里,除了赵州茶,还有更加活泼泼吃茶悟道的公案。《五灯会元》:参夹山,才入门,见维那。

那曰:此间不着后生。

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谒和尚。

维那白夹山,山许相见。

师未升阶,山便问:甚处来?

师曰:云居来。

那曰:即今在甚么处?

师曰:在夹山顶上

来日普请,维那令师送茶。

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

那曰:奉和尚处分。

师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瓯作声。

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碗,意在钁头边。

山曰: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

师曰: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行茶,时众皆举目。

师曰:大众鹤望,请师一言。

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师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

山曰: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遂住普请。归院, 众皆仰叹。这是中国九大禅门吃茶公案之一。

铃木大拙说: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用正念守着,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喝茶,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六根对六尘的摄受而产生六识的过程。

茶心与禅心不二,曾与茶圣陆羽为至交的皎然和尚,就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皎然甚至认为饮酒的人多自私,而饮茶到了很高的境界, 就能得道,不须要苦心去破烦恼了。

让我们泡上一杯好茶,再细细品味皎然和尚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感受禅茶带来的净心的清凉。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更新于:1个月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