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之时》阿姜放

2023-05-06 13:57 南传

编辑者的话

 这本书原来的名称是《AWARENESS ITSELF》,但是,因为名字不好翻成中文,因此我们决定将中译本称作《熄灭之时》。这书名来自书中内文的引句:“解脱了的心就像空气中的火元素。当火熄灭之时,它没有消失到任何地方;它仍然充满虚空,单纯地没有被任何的可燃物所抓,因此,它没有出现。

 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临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都没。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原来的《AWARENESS ITSELF》,由一位美国比丘塔尼沙罗(Thanissaro)法师从三本较早时他用泰文书写,包括了他老师兼朋友阿姜放教示的出版物而来:《心的语言》、《出世间的智慧》、以及一本阿姜放过世后立即出版的纪念册。

《AWARENESS ITSELF》是由轶事、感想、以及一些吉光片羽组织而成;它们反映出一位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比丘,有能力让真理透过轻声笑语散发出来。塔尼沙罗法师赞许他的师父所拥有的这种教学特质而曾说到:“阿姜放的幽默感是吸引我的首要条件之一,而他许多令人难忘的格言之所以令人难忘,正是基于这个理由。”

我们必须感谢塔尼沙罗法师,由于他对他老师的挚爱和欣赏,使他决定将他老师的话写了下来。因为他了解,他老师的话深具价值,如果不写下,终有可能被遗忘、曲解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全部消失;即便被记取,也只是够幸运认识他本人和随他学习的一个小圈圈的人。我们也要感谢塔尼沙罗法师慈悲答应我们自由应用他《AWARENESSITSELF》一书的内容。还有也谢谢马来西亚的W.A.V.E.出版社先前送我们一本他们印来免费流通的《AWARENESS ITSELF》。

另外要说明的是,我们出版社/印经会在译成阿姜查所有著作之后,决定翻译此书,理由之一是发现到阿姜放和阿姜查有着相类似之处,都能够应用幽默,在轻声笑语间将佛法以单纯、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那种发自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使佛法不再是艰深、难懂、严肃的话题,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许都是源自于森林修行的缘故吧!

有兴趣看《AWARENESSITSELF》这本书英文版的人可以寄信到下面二址之一:

Thanissaro Bhikkhu

W.A.V.E.

Metta Forest Monasteryc/O Mrs.Lim TayPoh

BOx1409

No.2,JlnChan Ah Thong

Valley Cente,CA 9208250470 KualaLumpur

U.S.A.

Malaysia

序言

我的老师阿姜放•纠提可(Ajahn FuangJotiko),于一九一五年诞生在泰国东南边境靠近高棉禅塔布里省(Chanthaburii)的一个小农家。十一岁时父母双亡,他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寺院里受养长大的;到二十岁时,受戒成了一位比丘。但是,当他开始去研读僧侣的戒条时,却发觉到他寺院里的比丘并没有真正认真修习佛陀的教法;而他渴望找到一位能给他一种较吻合他曾读过佛书里训练的老师。成为比丘的第二年,他的机会来了;那时阿姜李—阿姜满所建立森林苦行传统中的一员,前来一个老墓地创建一座禅修寺院,就在禅塔布里的外面。被阿姜李的教导所吸引,阿姜放成了他的弟子,并随同他在新寺院。

从那以后,除了几次例外,每个雨期安居他都接受阿姜李的指导,直到后者于一九六一年圆寂为止。其中的一次例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花了一个五年的时间独自在泰国北方的森林里打坐禅修;另外的一次是在五十几年代的一个六年时间,当时阿姜李委托阿姜放负责管理禅塔布里寺院,他自己则行脚到泰国许多区域,准备寻找一个靠近曼谷的地方安顿下

来。一九五七年时,阿姜李找到了阿习卡让寺(Asokaram),他的新寺院靠近曼谷,阿姜放随他在那儿。

阿姜李圆寂后,众望所归地,阿姜放成了阿习卡让寺的住持。但是,那时这寺院已经变成如此一个大而难处理的团体,因此他并不想要这个职位。于是,一九六五年,当泰国僧皇住在任所的曼谷马库特卡萨杜立亚让寺(MakutKasatriyaram),要求他的雨期安居到他寺里教他和寺中其他有兴趣的比丘们禅坐时,阿姜放欣然接受。

他总共花了三个安居期在马库特寺,于旱期间,游走于乡间找寻僻静独居之所。虽然他对僧皇个人有无限的尊敬,却开始厌倦于在较高教会阶层所见到的权力利用,因而开始等待一个出去的机会。一九六八年,机会终于来临,有位女居士捐赠土地给僧皇作一个小寺院,这寺离禅塔布里不远,在一个靠近雷涌省海岸的山区。阿姜放自愿花时间在这新寺院达摩萨替特寺(Dhammasathit)上,直至找到一位永久的住持为止。然而,这寺院是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地区,当地居民对于有一座严格的禅修寺院在他们当中的主意并不热中,因此,无法找到任何人来承担这个住持之职;于是,在一九七一年,僧皇遭车祸过世前不久,阿姜放接受了他自己在达摩萨替特寺的住持职位。

在这之后的不久,一九七四年的四月,我首度遇见了他。不那么幸运地,达摩萨替特寺看起来像个野营区:三位比丘住在三个小茅蓬里,他们在只有一个斜面屋顶的屋子用餐;一间带有房间的厨房给两位比丘尼用;我住在座落于小山顶上的一个小木屋——往南看可见到海。这块土地是在一场大火烧光所有的植物不久之后被捐赠的,山坡上大半覆满了草。虽然这寺院上面的山区被浓密的、有虐蚊的森林所覆盖着,但每年的火仍横扫过这地区,阻碍了森林的生长。

尽管在恶劣的情况下,阿姜放似乎拥有明辨、实事求是的智慧,允许他去超越周遭的事物——有着令我羡慕、赞叹的内在平静、快乐和稳定。花了几个月时间在他的指导下修习禅坐之后,我返回美国,最后又于一九七六年的秋天回到泰国出家,成了一位比丘,并开始在他的指导下勤奋地学习。

在我不注意间,他开始发展了一个很小但很忠实、虔敬的在家禅修团体。一九七六年初,马库特寺的新任住持邀请他回去做定期的教导,终其下半生——直到一九八六年圆寂为止,他平均分配了他的时间在曼谷和雷涌之间。他的学生大多来自曼谷的职业阶层;面临现代泰国都市社会快速转变的压力,人们为了得到精神上的力量和慰藉,都求助于打坐。

在我回到雷涌的前几年间,只与少数几位比丘同住,而且几乎没有访客;这寺院是个极为安静且隔离的地方。防火路巷已经开始约制了火,一座新的森林被开发了出来。然而,一九七九年的秋天,当在小山顶修建一座塔的工程开始进行时,这平静的气氛便改变了;由于正在建筑的塔几乎全由自愿者来劳动,每个人都加入了——比丘、曼谷来的在家居士、以及当地的村民。

起先,我怨怼寺院里平静常规的被中断,但是,后来我开始去注意一些有趣的事:从来没有想到要打坐的人都欣然加入周末建筑队来帮忙;在工作休息中,当正规者要去随阿姜放修习打坐时,新来者都会加入,而且很快地,他们也都会变成正规的禅修者。在这期间,我开始学习重要的一课——如何在不理想的情况当中打坐。阿姜放告诉我,虽然他个人并不喜欢建筑工作,然而,有人需要他帮忙,而这是他能使他们有所感受的惟一方法。一九八二年,塔完成后不久,开始了一个在基部有说戒堂的大佛像工程;再次地,当工作进展到佛像时,越来越多前来帮忙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都牵引来打坐了。

阿姜放的健康在他晚年时不断地恶化。当他住在马库特寺时,他轻微的皮肤病逐渐变成严重的癣疥病症,无药——西方的、泰国的、中国的——能提供治疗。而仍然地,他保持一种很耗精力的教学课程;虽然很少对大团体的人演说,但都喜欢进行一种个别性的教导。促使人们开始打坐,他最喜欢的方法是去与他们一起打坐;从最初粗糙的情况引导他们,而后使他们越来越多自己的打坐,那么,他又可以专心地教其他的初学者了。纵然在他的癣疥发作得最恶劣时,他还是有时间个别地教导人们。结果,他的随从——虽然和阿姜李和其他有名的禅坐老师们比较,相对地数量少——都非常地忠实。

一九八六年五月,数天之后佛像就将完成;但在这之前它基部的说戒堂已经完工,阿姜放飞到香港去看一位在那儿设有禅坐中心的学生。突然地,五月十四日的早上,当他正在禅坐时,心脏病发作。这学生一发觉到怎么一回事时立刻便叫了一辆救护车,然而,在抵达医院时,阿姜放被宣告了死亡。

由于较早几年前他要求身体不要火葬,他们马上计划为他建一座陵墓。我被分派去收集他的传记以及可以誊写并出版成一本纪念册的所有录音带教示。我惊讶地发现,有关他的生活,我比其他任何人知道得都多;在他还年轻时与他住过的人中,不是死就是年岁太老而致记忆力衰退。突然间,当我与他在一起的前几年,他曾告诉过我的一些轶事——他的青少年时代,以及和阿姜李在一起的岁月——变成了他传记的主要部份。我可能遗漏了一些,因为那时我的泰语能力和对泰国文化的了解仍有待加强;想到这便觉不安。

甚至更不安的是发现到,他的教导为后世所留下的是那么地少。通常,他拒绝让人们录下他的教说;因为他坚持他的教导是为听来当场立即便付诸修行的人而说,对于修行在别种层次的其他人或许会是错的。这少数的录音带是属于很简单、基础性的,是他给首次前来寺院供养大众的访客们,或者给正要开始学打坐的人们引导性、介绍性的开示;没有什么更高深一类的在录音带里了。

因此,在我们出版这本纪念册后,我开始了我自己的一个计划,写下我所能记忆的他的教导,并且为相类似的有关的资料、题材访问了他的其他学生。这访问花去了两年以上的时间,包含了相当数量的修改、剪接,以萃选出对一般之人有所助益的教导。成果是一本取名为《心灵的语言》的小书。而后,在我回到美国帮忙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寺院的创始的不久前,另外的阿姜放录音带被发现到了;开示中他给了一位学生更高深的教导。我誊写下来,并将它印成一本名为《出世间的智慧》(TranscendentDiscernment)的小册子。

你手上所拥有的书是从这三本书中抽出的;大部份的资料来自于《心灵的语言》。

集成这本书时,我有了机会去思考存在于泰国的师生关系,以及阿姜放与他出家、在家弟子的相待之道。他提供了一种亲切、温暖的气氛和尊重;那样他的学生便能和他讨论他们生活和内心的个别问题,不会感觉到像是病人或顾客,而单纯地同样是人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指南之人。

一群泰国人曾问我,在阿姜放那儿什么是我遇见过最令我惊异的事。我告诉他们,我发觉最令我惊异的是他的慈悲和人性:在我们同在一起的所有岁月里,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我是一个西方人或他是一位泰国人。我们的沟通永远是直接的,等同的个人对个人,越过文化的差异。我知道他的许多学生也有相同的感觉。

我呈上这本书,作为从阿姜放那儿学到一些东西的一种分享;谨以至深的敬意献出它来纪念他。有次他告诉我,如果没有了阿姜李,他将永远不知这生命的光辉;对于他,我欠了相同的债。

塔尼沙罗比丘

一九九三年三月

留心你所说的

1.通常,阿姜放(Fuang)是个在回答问题时话很少的人:如果有必要,他会说久些,详细地明说;否则的话,他只是说一、两句,有时甚至完全不说。他信守阿姜李(LEE)的格言:“如果你要教导人们佛法,但他们却没有专注聆听,或者对你所说的不准备听,那么,不管你要去教导的佛法有多美妙,那仍然只能看作是无益的闲谈,因为它并没有提供任何的效果。”

2.他的热心,经常使我惊讶——有时甚至在生病的当儿还在热忱地教导禅坐。有一次他对我解释:“如果人们真正地在惠心聆听,我发觉我会很专心地教导;不管说了多少,都不会使我精疲力竭。事实上,通常到结束时我会比刚开始时更有精神。但是如果他们没有专心聆听,那么在我说了头两、三句后,便已感到疲累了。”

3.在你说任何话之前,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必要;若是不必要,就别说。这是训练心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无法对你的嘴巴有任何的控制,你又如何能期望对你的心有任何的控制呢?

4.有时他虽生气,却是以慈悲的方法来表现——他有他自己表现生气的方法。他从来没有提高过他的声音或使用严厉的措辞;但他的话语仍然能够令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一次我谈论到这件事,问他:“为什么当您的话使人受伤时,还能直入人心呢?”

他回答:“那就是你们所要记得的,如果话语不切进听者的耳中,它们也不切进说话人的口中。”

5.在对学生生气时,他会从学生的认真程度上得到主意。愈是认真的,愈受到批评;因为他认为这种学生会利用他的话去得到最好的效果。

曾有一位在家学生——当他在曼谷生病时帮着照顾他的,并没有了解到这一点。纵使她试着尽力去照料他的所需,他还是不断地挑剔,致使她想到要离开他。不过,凑巧有另外一位在家学生来访,阿姜放顺便对她提到:“通常一位老师挑剔他的学生,那是基于两种理由之一:不是使他们留下就是让他们离开。”

前一位学生无意间听到这些话,刹时领悟;于是便决定留了下来。

6.阿姜放喜欢陈述一则——以自己所编的——本生谈里的乌龟和天鹅的故事。从前有两只天鹅,每天,他们喜欢停栖在某一个池塘边喝水。一段时间过后,它们结交到一只住在这池塘里的乌龟,便开始告诉它,当它们飞行在天空时所看到的种种事物。这乌龟被他们的叙述所吸引,但不久却开始感到十分地沮丧,因为它知道它永远也没有机会像天鹅们那般看到广大宽阔的世界。当它对它们提到这一点时,它们说:“嗨,那不成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带你上去的方法。”于是他们取来一根树枝:雄天鹅衔着树枝的一端,雌天鹅衔着另一端,而它们叫乌龟用嘴巴衔住中间。一切准备就绪,它们便飞了起来。

当他们飞上天空时,乌龟看到了许许多多在地下连做梦都不曾梦见过的事物;它感受到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当他们飞过一座村落时,有一些在下面游玩的孩子看到了,便开始大声叫喊:“看哪!天鹅带着一只乌龟啊!天鹅带着一只乌龟!”对于乌龟来说,这破坏了一切,于是他想到一个强烈的反驳:“不,是乌龟带着天鹅!”但,就在它张嘴说话的当儿,却立刻掉落到地上死了。

这故事的寓意是:“当你进入高位时,留意你的嘴巴!”

7.“垃圾”,是泰国俚语无益的闲谈之意,阿姜放曾利用这个措词去得到戏剧性的效果。

事情发生于一个晚上,他正在曼谷教授。三位年轻女人,她们都是老朋友,凑巧一起出现在他正做指导的屋子里;然而,她们非但没有加入早已开始禅坐的团体中,反而替自己找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去收集最新的情报。当她们忙着谈话时,并没有注意到阿姜放已经起身、伸出腿,且手上拿了一盒火柴正走向她们。他停顿了一秒种,点燃一根火柴,而后将燃着的火柴投向她们群中。立即地,她们跳了起来,而其中一位说道:“师父!你为什么那样做呢?你差点没击中我呀!”“我看到一堆垃圾在那儿,”他回答:“于是觉得应该放火烧了它。”

8.有天,阿姜放无意间听到两位学生在说话。其中之一问一个问题,而另外一位以“哦,我觉得:……”开始他的回答。立即地,阿姜放切断他的话语:“如果你不是真正知道,就说你不知道,那样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到处传播你的无知呢?”

9.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那显示了我们应该花较多的时间去听而少说些。

10.在你禅修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除了你的老师,别去告诉任何人;如果你去告诉别人,那就是夸耀,而那难道不也是一种杂染烦恼吗?

11.当人们在宣传他们有多棒时,他们就正在宣传他们是多么的笨!

12.如果真有什么很棒,你不必要宣传。

13.泰国有一些比丘杂志,有点像电影明星杂志;它们刊登有名及不怎么有名的比丘、比丘尼和居家禅修教师们的生活故事和教导。这些故事倾向于那么强烈地以超自然的和奇迹的事来加以修饰;不过,它们是很难让人认真的。从他过去和负责这些飞杂志的编辑、采访记者的偶然接触中,阿姜放感觉到,一般说来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图利。像他说明:“伟大的禅修教师们走进荒野,为了找寻到法将他们的生命觉于险地;当他们找到了它,在归来之后,他们免费地贡献出它。而这些人却坐在他们的冷气办公室里,记下进入他们脑袋里的所有东西,然后拿出去卖。”结果是,当他们试着要将他放进他们的杂志时,他压根儿就不和他们合作。

有一次,有一群来自“超越世间的人”杂志的记者前来拜访他;他们准备了照相机和录音机以便随时应用。在致意过后,他们要求他的prawat,或者个人的经历。正好泰文prawat也可以说是警察局记录的意思,于是阿姜放回答,他一个也没有,因为他从来也没有犯过罪。然而,这些记者并不轻易地打退堂鼓;他们说,如果他不想陈述他的生活故事的话,是否至少教导他们一些法吧!这是出家人所不能拒绝的一个请求,于是阿姜放要他们闭上眼睛,并且在“哺哆”——觉醒上做禅修。他们开了录音机,而后坐着禅修,等待一个法的开示;这就是他们所听到的:

“今天的法是:哺和哆两个字。现在如果你们无法在心中保持这两个字,还去教你们其他什么,那就是浪费时间。”

说法结束。当他们觉知到那就是所有的全部时,记者们——看起来非常泄气——收拾起他们的相机和录音机离去,不曾再来打扰他。

留心你所吃的

1.我们人类拥有长的舌顽,这你是知道的。你坐在那儿,忽然间舌头就会伸弹出海:你想吃海产!而后,它伸出去瑕游世界:你想吃外国的烹饪!你必须训练你的舌头,让它缩回尺寸。

2.当你吃东西时,保持心在呼吸上,观想你为什么正在吃。如果你只是为食物的滋味在吃,那么,你吃的东西便能伤害到你。

3.他从美国旅行回来之后,有位学生问他,当他在那儿时是否尝到比萨。他说有,那比萨的味道非常好;这使随他去旅行的一位学生吃了一惊。

“你才吃了两小片啊!”他说:“我们想你并不喜欢它。”

“两小片已足够填饱我了,”他回答:”你为什么希望我吃更多呢?”

4.有一次,有位才随他研习很短一段期间的女士想调制些食物来供养他,为了确定他是否喜某些食物,她直接地问他:“师父,你喜歌吃怎么样的食物呢?”

他回答:“在取得到范围内的食物!”

5.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一群阿姜放的学生乘坐在一辆小型轻便的卡车后面,从曼谷到达摩萨特寺去。有其他的学生送了一篮的桔子请他们带着去供养寺里的僧侣们。上路不久,其中一位学生觉得这些桔子看起来好极了,于是提出了下面的理由作为借口:“我们都是师父的学生,是吧?而他不会希望我们饿肚子的,是吧?所以,任何人不拥有一颗桔子就不是师父的孩子!”

有些人遵守八戒,不可在午后用食,因此他们得以从中免过。纵使有一小部份人觉得去吃为僧侣们准备的食物不妥,但是,其他每一个人还是帮他或她自己拿了桔子。

当他们到达了寺里,他们告诉阿姜放所发生的事;他立刻申斥他们,说任何人取供养出家人的食物,在供养出家人之前吃食,都将会在下辈子转生为饿鬼。

其中有位妇女受到惊吓,她立即回应:“但是我仅只吃了一小瓣哪!”

阿姜放答道:“好,你就将要去当一个饿鬼了,在你还能之时,你最好还是让自己吃个够吧!”

6.一九七七年的雨期安居时,有一对夫妇几几乎每天晚上都从雷涌镇到寺里去练习禅坐。奇怪的是,他们在禅修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同时发生。

有一次,两人发觉他们都无法进食;因为他们有一种“食物是脏的”强烈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持续了三、四天,却不会虚弱或饥饿,因此他们开始想知道,在禅坐中,他们到底到达了什么阶段。

当他们在下一次造访寺院时,对阿姜放提起这件事。他要他们禅坐,而后告新他们:“好,观想到食物上去看看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元素,是吧?而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也一样是元素。你身体的元素需要食物的元素才能推持,因此为什么要对食物的脏,感到如此激动呢?你的身体甚至更脏呢!佛陀教导我们观想食物的污秽不净的当下,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去克服对它的妄想——而不是为了我们不能去吃。”

那样便解决了他们不能进食的问题。

修习佛法的人

1.阿姜放的学生——一位女裁缝师,受到一位顾客的批评道:“你修习佛法,是吗?但为什么你那么贪心,索费那么地高呢?修习佛法的人应该只拿仅够推生的收益才是。”

纵使知道自己的价格是合理的,她却无法找到一个好的回答;于是,下一回见到阿姜放时,她告诉他这件事。他答复道:“下一次他们那样说时,告诉他们:“嘿,听着!我并不是修习佛法去当傻瓜的!”

2.当我首次住进达摩萨替特寺时,凌晨拂晓,有时可以听到B—52,从乌他保空军基地高高地经过头上飞行进入高棉进行轰炸任务。每次我听到,便开始想知道,当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公正以致需要去战斗时,为什么我还在这里打坐呢?我向阿姜放提到这个,他说道:“如果你试着要去整顿这世界而不先真正地整顿好你自己,你内在的良善终将崩溃瓦解,而后,你将怎么办呢?对任何人——你自己或任何其他人,都将全然无益。”

3.我们一出生便被宣判了会死——只是不知道何时将轮到我们。因此,你别洋洋自得。就开始吧!在你仍然有机会之时,尽量地开展你所有的美德。

4.如果你想当一个好人,去确定自己知道真实的美善真正存在哪里。别仅只是动作上的行善。

5.我们都想要幸福快乐,但绝大部份的我们却对营造幸福快乐的原因不感兴趣;我们所要的只是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不对原因感兴趣,这结果如何会来到我们跟前呢?

6.当我开始和阿姜放修习禅坐特,我问他,人们是否真的会在死后再生。他回答:“当你开始修行时,佛陀要求你只相信一件事:业。除了那之外的其他事情,不管你们相不相信,其实并不重要。”

7.在佛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许源自于“本生谈”——无论何时,你赠送一份礼物给宗教,或做一些其他有福报的行为,你都应该将这行为的功德回向给一个特别的目标。有时,阿姜放会告诉他的学生,在每次修禅时去做类似的回向;虽说他所推崇的回向要视特有的个人而定。有时他推崇阿育王在晚年所为:“在来生中,愿我能够统治整个的心。”

又有时他会说:“没有需要去做任何长的、拉长的回向。告诉你自己:如果我必得再生,愿我长逢佛陀的教示。”

但却不都总是会推崇如此的回向,曾有一位妇女告诉他,当她做功德时,无法想到任何的特殊目标去回向功德。他告诉她:“如果这颗心是充满的,若你不想,那就没有需要去做任何的回向。正如吃东西,不管你是否表达了一个吃饱的愿望,如果你继续不断地吃,你无法不饱。”

8.有一年,雨期安居前的不久——这时人们按照惯例下定决心去增进他们佛法的修习——有位阿姜放的学生趋近他说,雨期时她想要遵守八戒,但却恐怕不吃晚餐会使她饥饿。

他应道:“佛陀绝食,直到完全没有一点肉在身上——只有皮跟骨——致使他能发现到法来教导我们,然而看看我们,却连单单一餐不吃都受不了,那就是我们仍然沉浮在生死轮回中的原因了。”

结果,她决心自己在每个佛教的斋戒日——三个月雨期中的满月、新月、半月日——必得遵守八戒;她做到了。雨期终了,对于自己能够遵守决定她感到非常骄傲;但当下一次拜访阿姜放时,在她能够全然说出这个话题前,他评论道:“你知这吗?你很幸运,你的雨期安居只有十二天,其他每一个人的却是三个月。”

听到这,她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从此以后,每个雨期安居从头到尾她每天都遵守八戒。

9.有一位学生正在打坐,阿姜放在场;一个不留意中,她打了一只咬在她手臂上的蚊子。阿姜放评论道:“对于你的血,你索了一个高价,不是吗?这只蚊子只要了一小滴,而你却取了她的命作为交换。”

10.一位年轻人正与阿姜放讨论到第五条不饮酒的戒:“由于大多数人在喝酒时失去正念,所以佛陀禁酒,是吧?但是如果你留心地喝,那无妨,是不是呢?师父!”

“如果你真的留心,”他回答:“在一开始你就不会喝!”

11.对于破第五条戒,理由似乎多过于任何其他的戒。一天晚上,有位学生正与阿姜放谈话;那时,有一群人在他们周边打坐。“我无法遵守五戒,”他说:“因为我处在团体的诸多压力下。当我们在工作上有社交活动时,这群人中每个人都在喝酒;我必须和他们一起喝啊!”

阿姜放指着周边那些人说:“这个团体没有要求你去喝酒,你何不以接受他们的团体压力来作为替代呢?”

12.有位女裁缝师看到她的朋友在达摩萨替特寺守八戒。便也决定自己去试上一试。然而,在这午后,当她正穿过寺院时,经过了一棵番石榴树;这番石榴看起来好吸引人,于是她摘下一颗咬了一口。

阿姜放碰巧站在不远处,便说道:“嘿!我想你是在守八戒,那是什么在你吓里呀?”女裁缝师震惊地觉悟到她已然破戒,但阿姜放安慰她:“并不完全需要守八戒;但要确定你守这一条戒,好吗?你知这这一条戒是什么吗?”

“不知道,师父,是什么呢?”

“不做任何恶事。我希望你这一生都能坚守!”

13.有位妇女到达摩萨特寺去守八戒并打坐一个星期,但是第二天结束时,她却告拆阿姜放她必得回家,因为她惟恐她的家人没有她无法过活。他教她去除她所说的忧虑:“当你到这里时告诉你自己你已经死了。别无他法之下,你的家人必然会练习照料他们自己。”

14.有位中年人,在他第一次拜访达摩萨替特寺时很惊讶地看到一位美国比丘。他问阿姜放:“为什么西方人可以出家呢?”

阿姜放的回答是:“难道西方人没有“心”吗?”

15.有份曼谷的杂志曾经连载了一位用定力治疗疾病的在家禅修者的自传;有一次载及他如何地拜访阿姜放,被证明已经达到了禅那的境地。这听起来不像是阿姜放的作风;但在杂志刊出后不久,很多的人来到寺里,认为阿姜放就像这自传的作者一样,能透过打坐治疗疾病。有位妇人问他是否治疗肾脏病,他回答:“我只治疗一种病,心的病!”

16.一位学生请求允许保存一本《阿姜放的开示》笔记本;然而他拒绝了,说道:“你是那种人吗?为了害怕没有东西吃而经常带着食物在口袋里的人?”而后他解释:“如果你匆匆记下每件事,你会认为,忘记已记下来的并没有关系,因为一切都已在你的记事本里了。结果最后所有的法都将只在你的笔记本上而没有在你的心上!”

17.佛书里说,如果你好好地听,你将会获得智慧。好好地去聆听,你的心必然会宁静且静止;用心聆听,别只用耳朵。一旦听到了,必须好好地将你所听到的当下便放进修行里面;那就是你领受到利益的时候了。如果不将它放进修行里,你所听到的将水远不会变成你真正内在的东西。

18.从前,当达摩萨替特寺正在建塔时,在塔上工作的一些学生发生严重的争论,其中一人感到非常烦乱,便去告诉阿姜放;那时他正住在曼谷。当她结束了她的报告,他问道:“你知道碎石是什么吗?”

她吓了一跳,回答:“知道!”

“你知道钻石是什么吗?”

“知道!”

“那么你为什么不收集钻石呢?收集碎石对你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9.甚至在像泰国一样的一个佛教国家里,有些学佛的年轻人发觉他们的父母反对他们学佛,并且觉得他们应该花时间在更实际的方面。有一次,女裁缝师的父母想阻止她到马库特寺去参访,这使得她非常生气。但当她告诉阿姜放她的感觉时,他警告她:“你知这吗?你欠你的父母很大的情。如果你对他们生气,或是吼他们,便是对着你面前的地狱之火添加燃料;所以,小心。要提醒你自己:如果你冀盼父母能助长你的修行,为什么不选择由其他的人生下你呢?事实是,他们是你的父母,表示你同他们曾造过往昔的业;所以,当它们来临时,就面对你的旧业吧!没有必要经由争吵去造任何更多的业。”

20.长久来,通灵在泰国流行着;甚至有些修学佛法的人也喜欢参与巫者的降神会。但阿姜放有一次说道:“如果你想从你的修行中得到结果,你必须决定佛陀是你惟一的依止;别去取其他东西作为依止。”

21.如果你修习佛法,你不必要被任何其他人的力量或能力所震惊。无论你做、说或想什么,让你的心以理智作为根据来决定。

22.真理存在于你内心里面。如果你所做的都是真的、正确的,你将会遇到真理;否则,你将只会遇到伪造和模仿的事物。

学生和老师

1.无论你做什么,总要想到你的老师。如果你忘记你的老师,你是在截断你自己的根。

2.一个经常换老师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老师。

3.有时人们会赠送护身符给阿姜放,而他会分发给他的学生——但很少给特别亲近他的那些学生。有一天,一位与他住了好几年的比丘,禁不住抱怨:“为何每次你得到好的护身符,从来就没有给我任何一个而总是给其他的每一个人呢?”

阿姜放回答:”我早已拾了你许多比那更好的东西,为什么你不接受它们呢?”

4.住离他们老师很近但却不了解他的禅修者们,就像咖哩壶里的一只匙:它将永不知道这咖哩有多甜、多酸、多咸、多丰富或多热。

5.对于在处理甚至日常生活的小问题上都经常需要请求他们的老师给予忠告的学生们,阿姜放比喻道:“他们就好像小狗狗,一排便就必须跑到他们母亲那兄去要求舔舐干净;他们将永远不会自己成长。”

6.粘着于他们老师的学生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驱赶他们,他们不断地回来而让你不得安宁。

7.如果你想学习,你必须像一个小偷的想法一样,知道如何去偷取学问。这意思是,你不能只等待老师为你解释每一件事;你必须自己留意,他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因为他所做的每件事自有它的理由。

住于世间

1.阿姜满曾说:“人们都相同,但并不完全相同,然而最终分析起来都是相同的。”在你能了解他意何所指之前,你必须好好地想上一阵子。

2.如果你想判断别人,就由他们的动机来判断吧!

3.当你想教导别人变好时,你必须看看他们的良善能到得了甚么程度。如果你试着要使他们做得比他们所能做到的更好,那么你就是傻瓜。

4.专注别人的错无益处,你更该做的是看好自己的过错。

5.他人是好是坏,那是他们自个儿的事,还是专注在你自己的事上吧!

6.有位阿姜放的学生向他报怨她在工作上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她想辞职,自己安静地生活;然而环境不许可,因为她必须供养母亲。阿姜放告诉她:“如果你必须与这些事物同处,那么就找寻出如何以一种超越它们的方法来生活;那是你能仍然存活的惟一方法。”

7.对一位因工作压力而沮丧的学生的忠告:“当你做(处置)一件工作时,别让这工作做(处置)了你。”

8.阿姜放的一位学生有着家庭和工作上的严重问题,因此他要她振奋起精神来:”任何一位有真实生命的人必须在生活上与真实生命的问题相面对。当你遇到障碍时,你必须起而对抗;假若你轻易地放弃,结果终你一生你都将会放弃。告诉你自己,你是由心木所造,不是由朽木而成。”

9.阿姜放的学生——一位年轻的护士——必须忍受工作上许多闲言闲语的冲击。起先,她试着不理会它,但是当它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时,她开始失去耐性。

有一天,当这闲话令她引发起强烈的感受时,她前去与阿姜放打坐。打坐的当儿,她看到她自己的影像不断地后退、后退,无尽无边地后退,仿佛她被拘在两面相同的镜子间。这想法使她想到,在她许多的前生里,她可能已经忍受过无数多相同的闲话;而这使她对她的情况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当她离座时,她告新阿姜放,她是多么厌倦于承受闲言闲语。他试着去安慰她,说道:“你知道吧!这种事情是这世间主要的部份;有赞美处,也会有批评和闲话。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卷入其中呢?”

然而她的情绪是那么地激动,便辩解道:“师父!我并没有卷入它们,是它们前来卷我进去!”他回答:”那么,为什么不问问你自己——是谁叫你一开始时介入且出生在这儿的呢?”

10.如果他们说你不好,提醒你自己,他们的话就仅及于他们的唇上,他们一点也不曾伸出来碰触到你。别人批评我们,而后便完全忘了,但我们却执持它且不断想到它;那犹如他们吐出一些食物,而我们却拾起来吃一样。若是那样,谁是傻瓜呢?假装你有两块石头压住你的耳朵,好使你不致被你所听到的事事物物吹走吧!

11.有天,仿佛完全出于不意地,阿姜放问:”如果你的衣服掉落到一个污水坑,你会将它拾回来吗?”

被他所问的这位妇女并不知他意指什么,但知如果没有小心地回答他的问题,结果会使她显得像个笨人;因此,她闪避她的答案:“看情况而定!如果它是我仅有的一套衣服,我必然将它检起;但如果还有一套,我可能就随它去了。师父,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喜欢听有关别人的坏事情,那么纵使你在他们行为的恶业中没有份,你仍然拾起了一些的恶臭。”他说。

12.如果他的学生有任何人对某些事物有所怀恨,他会告新他们:“纵使像这么小的一些东西你也无法奉献吗?就当它是一份礼物来看吧!想想佛陀在毗轮安咀罗王子那生时,奉献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后问问你自己:‘我的这个愤怒全然没有价值,我为什么不也奉献出去呢?’”

13.在你行动之前先想想。别当那种先行动而后才在事后想的那种人!

14.小心“落井之仁”:这情形是你想去帮助别人,结果,不但你没有将他们拉上来,反而被他们拉了下去。

15.当人们说某个事物是好的时候,那是他们的意见、看法,但对你来说,那东西真的始终都是好的吗?

16.如果人们恨你,那就是你能脱离困境之时。你可以来去自如,不用去担心在你离开时,他们会想念你或变沮丧;而且,在你回来时,你也不必带任何礼物给他们。你可以自由的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17.想要胜过别人,除了带来怨恨和恶业之外别无什么。最好是胜过自己。

18.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

19.如果他们拿走了你的东西,告诉自己,就当那是一件礼物吧!否则,仇恨将无止息。20.他们拿走你的东西,好过你拿走他们的东西。

21.如果它真的是你的,不管怎样,它必然会随你留着;如果它真的不是你的,为什么还要拼命去获得它呢?

22.外在贫穷没有什么错,但要确定你并非内在贫穷。使你自己在心灵的珍宝——心量、道德和禅坐上丰富起来吧!

23.有位学生对阿姜放抱怨:“我看别人,他们似乎拥有非常舒适的生活;我的生活却为什么那么艰辛呢?”他回答:“你的‘艰辛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十、二十倍的‘舒适生活’为什么不看看比你更困苦的人们呢?”

24.常常,当有任何一位学生在生活上面临困境时,阿姜放会教导他们提醒自己:“我能责备其他谁呢?不曾有人雇请我来出生,我是经由自愿来出生的。”

25.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寿命,它不会持续到永远;当它的寿命终了,将会自己离开。

26.在生命中拥有另一半是受苦。拥有一个好的另一半真的是受苦——由于全然地执着。

27.感官娱乐就像是麻醉药:人们一尝就会上瘾。他们说,食用海洛英的习性很难破除,但这更为糟糕;它会深陷,直入骨内。那就是使我们出生的首要原因;使我们在生死中,世世代代不断地轮回。除了佛陀的教导这个药,无药能用来打破这个习性,清洗你的身体。

28.有次,阿姜放的一位学生正遭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要她去找一位丈夫使能安定下来并拥有孩子。她问他:“他们说的是真的吗?一个女人拥有一个孩子会得到很多的功德,因为她给了其他更新于:2023-05-06 13:5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