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2023-05-08 18:46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才是无学。论时间,声闻果最长不过六十劫,缘觉果最长不过百劫,然而佛果,则须三大阿僧祗 (2) 劫。 就因为大小乘有这样不同的缘故,所以立阶位时,亦随之而不同。

大乘从凡成圣的清净法行,立五十二位:即十信 (3)、十位 (4)、十行 (5)、十回向 (6)、十地 (7)、等觉 (8)、妙觉 (9)。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 、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 (10),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

在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 (11),作为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四寻思者:一、名寻思。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印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亦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其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修以上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同时要经历四种位次:即暧、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此其解释,亦与小乘不同:以佛觉用为已心,如火欲燃,名为暧。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的境,顺忍无所取的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确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为第一矣,名世第一。

暧、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兹将法相宗 (12) 所立修道五位,列表于左:

【注释】

(1) 详初级教本第十八课注五。

(2) 亦简称僧祗,译为无数,或无央数。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祗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3)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 一、 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 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三、 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 慧心。心纯行动,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 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 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 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 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 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 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4) 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又信心既立,能住佛地,故又名十住。

一、 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 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 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 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住贵住。

五、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七、 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 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九、 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 灌顶住。菩萨既为佛,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5) 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 一、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二、 饶利众生,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三、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四、 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五、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疑乱行。

六、 既离疑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七、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 缘般若故, 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重行。

九、 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十、 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6) 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 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 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 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 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 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 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 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 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 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7) 菩萨十地,详初级教本第十四课。

(8) 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的菩萨,名为等觉,谓等于妙觉之佛果也。所以若回顾第十法云地,已可名之为佛,若瞻望佛地,则尚差一间,仅名为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

(9) 佛三觉圆满,不可思议,称为妙觉。

(10) 详初级教本第三十四课注一。

(11) 准备入修道正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12) 为大乘八宗之一,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称唯识宗。

(13) 菩萨修完一阿僧祗劫之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分二无义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通达位,亦名见道位。

【习题】

(一) 大乘法行,立五十二位,这五十二位,包括什么?何故又说只有四十二位?

(二) 加行二字,作何解释?

(三) 何谓四寻思?

(四) 大乘的暧、顶、忍、世第一,各作何解释?

(五) 法相宗所立的修道五位是什么?

(六) 试将大乘行人,自凡夫修至佛位,所经历的三大阿僧祗劫、四十二阶位、四加行、和法相宗所立的修道五位,列成一表。

更新于:2023-05-08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