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 第52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2)

2022-11-10 17:09 玄奘精神

其一,当时的贵霜王朝在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的统治下国势强大,一度扩张到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不得不纷纷派遣人质以示友好,是整个西域的潜在威胁;

其二,从政治上看,东汉建国后政治重心东移,对西域的控制和扩张远不及西汉,更多的是采取外交等派遣使者的方式来维持西域和平,而迦腻色迦王很可能也派出使者前往东汉;

其三,从国力上看,东汉和贵霜王朝在外交地位大致对等,存在交换人质的可能;

其四,伽蓝意为洛阳,而洛阳正是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王子离开前生活的地方。

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位东汉王子来到了贵霜国。不过他的人质生活却不像秦始皇在赵国时那般悲惨,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迦腻色迦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犍陀罗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

意思是说:迦腻色迦王迎来这位汉朝的质子后,给了他特别的礼遇,冬天请他前往温暖的印度去避寒,夏天再把他请回地处雪山之中的迦毕试国来避暑;到了春秋天,就把他送去犍陀罗国享受鲜花,每到一处,都会为他修建伽蓝居住。位于迦毕试王城的洛阳寺,应该就是由质子夏季避暑的别墅所改建。

迦腻色迦王,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约公元78~120年)。在他的治理下,贵霜国占领了北印度全境,其势力西达咸海,东抵葱岭,南及频陀山脉、印度河流域,北望中亚,定都布路沙布逻城(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区),创建了自阿育王以后最强大的印度大帝国。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极力保护佛典,加上他开疆拓土,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要道,使得佛教在各民族间迅速传播,促进了大乘经典的编纂,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迦腻色迦王也因此与阿育王并称印度佛教史上的二大转轮圣王。

迦腻色迦王还建造了许多佛塔,据《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迦腻色迦王曾在都城郊外建造了雀离大塔与迦腻色迦伽蓝。雀离大塔位在布路沙布逻城的东南七、八里处,塔高四十余丈,众宝装饰,壮丽威严,改变了原来的覆钵式结构,创建了五层楼式的佛塔,是法显所见最为壮观的一座佛塔。迦腻色迦僧伽蓝则建在雀离大塔西面,到玄奘西行时已成废墟。

然而当玄奘来到洛阳寺的时候,看到得却是另一番景象:寺庙残破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就连佛像都有脱落和毁坏。如此重要的一座寺庙,为何在几百年间得不到修缮呢?

原来,质子在世时就居住在这里(当时可能还是别墅),他也是一个信佛之人,因此在旁边的山上凿了不少石室作为自己打坐修佛的地方。我们知道,佛教是在东汉初年(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原,并且留下了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洛阳白马寺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这位王子很可能在离开洛阳之前就已信奉佛教,本身就希望能够前往当时佛学最为昌盛的印度求学,这才被东汉朝廷以人质的形式派往贵霜国,而不是中原王朝惯用的公主和亲。

白马驮经与质子东来,这可以说是中国与印度最早的佛学交流,也见证了中印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

相传在这几间石室里藏有大量珠宝,旁边墙上还刻有铭文、绘有壁画,如果有人前来盗取珠宝,墙上的铭文和壁画上的药叉就会发出各种声音,变出各种恐怖的形象来吓阻他们。关于宝藏的另一个说法是,质子在寺庙建造的时候就预先在东门外的一座佛像脚下埋藏了很多财宝金钱,在自己去世或回国后可以用来修缮寺庙,这在当地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

有个贵族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几次三番带兵前来,想要从神像脚下挖掘宝藏,但是每次开挖,附近就会地动山摇,神像头上的那只鹦鹉像还会张开翅膀发出非常凄厉恐怖的叫声,硬是把这些居心不良之人吓得难以得逞。不仅如此,就连庙里的僧人想要动用这批珠宝来修缮损毁的佛像,也会发生之前那样的状况,久而久之,洛阳寺便逐渐破败,成了玄奘看到的这个样子。

更新于:2022-11-10 17:09